老子智慧名言:上德若谷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①。

      故建言有之②。

      明道若昧③,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④,上德若谷⑤,大白若辱⑥,广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质真若渝⑨,大方无隅⑩,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译文

       上士听到大道,勤奋地去实践;中士听到大道,半信半疑;下士听到大道,大笑荒唐。如果不被嘲笑,那也就不值得称为大道了。所以古人立论中有这样的话:明 明白白的大道好像昏昧不明,在大道上修进好像是在退步,通顺的大道好像不顺,上等的道德好像虚谷,最大的洁白好像有污染,广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建立道德好 像在偷减,纯真的本质好像变了不像,大的方正没有棱角,大的器物很晚才能造成,大的声音听起来稀微,大的形象看起来无形,大道潜隐没有名声。然而只有大道 善于施予而成就万物。

      注释

      ①勤,犹言笃信。存,取之,信之。亡,舍之,疑之。大,空洞,迂阔;七句谓,上士闻道,笃信而行之;中士闻道,将信将疑;下士闻道,以为空洞迂阔而笑之。道至为玄妙,为下士所非笑不足为怪,不笑反而不足以为道。

      ②建言,犹成语。

      ③昧,暗也。

      ④夷,平也。纇,颇也,不平也。

      ⑤谷,低下之义。

      ⑥辱,黑也。

      ⑦广,广博。广德,盛德。

      ⑧建,读为健,刚健。偷,偷薄。

      ⑨真,淳真。渝,污浊。

      ⑩隅,廉隅,棱角。

      解析

      老子说道的德行就是循环往复、柔弱顺应。万物为大道所生就应该遵道所具有的德性,顺应自然循环往复,达到无言无为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免受自然的惩罚,才能领略到生命的充实和美好。

       老子还重点讲解了如何依道修德的问题,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即上士、中士和下士。在奴隶社会,上士是指高明的奴隶主贵族;中士指平庸的贵族;下士指浅薄 的贵族。老子在此并非指等级上的差别,而是就思想水平上的高低而言。上士也就是觉悟较多的人,中士就是半桶水的人,下士就是一点也不觉悟的人。他们由于觉 悟的水平不同,所以就产生了对人生的不同的看法和行为。

      上士听人讲道的德性,就能立即领略到其中的妙处,并感觉到自己觉悟的局限,积 极努力地实践它,做到与大道的完全融合。中士听人讲大道的德性,由于觉悟的局限,他不能完全理解大道的德性,所以总是半信半疑,在这种思想的指使下,他时 而实践,时而疑惑,不能完全投入其中,因此很难得到真正的觉悟。下士完全否定大道的存在,他们一旦听到道的德性就会哈哈大笑,以示对觉悟者的嘲讽,认为觉 悟的人是疯子,所说的话没有道理。

      老子对下士对觉悟的无知和嘲讽表现出了极度的宽容,老子认为没有下士的嘲笑就称不上真正的大道。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凹凸不平,崇高的德好似峡谷,洁 白无瑕的东西好像含灰纳垢了一般,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建的德好似怠惰,纯真质朴的品格好像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好似没有棱角,大型珍贵的器物是最晚完成 的,最大的声响反而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它的形状。这么隐晦难懂的道理,老子也不期望会让人完全理解。即便是被人理解了,又有几个人能参悟其 中的深意。毕竟得觉悟的人是少数,而下士占多数。

      大道包容万物、给予万物、成全万物。

      故事

      刘秀焚信得人心

      王莽篡位,很快失去了人心。人们思念汉室,所以在起义军中,有好几位都自称汉代的宗室。

      刘秀起兵,也打出匡复汉室的旗号,拥刘玄为帝。

      王郎原在邯郸城以占卜为生,现在也说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自立为汉帝,起兵攻取州郡,一时很有声势。刘秀这时正好以大司的身份前往河北各州县巡抚,王郎就下令悬赏捉拿他,刘秀仓皇逃走。一时河北各郡纷纷望风归顺,尽属王郎。

      刘秀集结兵力,经过数番激战,最后一举攻取了邯郸。

      王郎战败被杀,结束了皇帝梦。刘秀收查他的往来文件书信,发现里面有手下官员们写给王郎的上千封书信,内容很多是抵毁和诽谤刘秀的。左右劝他严加追查,好一网打尽。刘秀未置可否。

      一天,刘秀就把大家召集在大殿,点起炉火,士兵们的刀枪映着火光,平添了一种威严。刘秀叫人拿出了那些信件。那些与王郎有联系的人都脸色苍白,他们知道,一旦追究,即使不被杀头,也要被关进大牢。

      胆小的人开始瑟瑟发抖,胆大些的也开始后悔没有早些逃走。

      刘秀却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叫手下人烧掉那些书信,并且说:

      "现在大家可以安心了!"

      大家拜伏在地上,庆幸自己逃过了这一劫,也很感激刘秀放过他们。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对刘秀有二心了。

      平分生命

      一个11岁的男孩与他7岁的妹妹相依为命。兄妹二人父母早逝,他是她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

      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郑重而又严肃地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十分安静,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后,他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医生将血液注入妹妹体内:一切手术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11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 决定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

      男孩从床上跳到地上,挽起胳膊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在场所有的人都被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能做到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