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故事:第十一章 入秦过函(二)
"我送的第一段话是:天下有道,把运载的战马还给农夫用来耕种;天下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用来作战。善作将帅的,不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不轻易激怒。 祸莫大于轻敌。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一定非得直接对斗。将要收敛的,必先扩张;将要削弱的、必先强胜;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取去的,必先给与。两军相 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柔弱胜过刚强。以道辅助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用兵的只求达到救济 危难就是了,不敢用兵力来逞强。达到目的却不夸耀,达到目的却不骄傲,达到目的却出于不得已,达到目的却不逞强。凡是气势壮盛的就会趋于衰败,因为这是不 合于道的,不合于道,得了天下也难保长。大国要象居于江河的下流,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是天下交汇的地方。正因为它能雌柔,可以交汇,小国才佩服它。大国 对小国谦下,小国对大国谦下,特别是大国更应该谦下。
"我送的第二段话是:治理天下,用强力去做,是达不到目的的。天下神器,不可为 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失。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狤。以德治国,国之福也;以智 (诈)治国,国之贼也。大海之所以成为许多河流汇往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下。圣人要做人民的领导,必须心口一致地对他们谦下;作他们的表率,而把利益放 在他们之后。他居于上位,而不使人民感到负累;居于前面,而不使人民感到受害。所以天下人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以道治国,天下都来归往,归往而不互相 伤害,大家都能和平安泰。道是神圣的宝贝,治理国家决不能没有它。立位天子,设置三公,送上千车金银碧玉,也不如用道作为献礼。上士听了道,努力实行;中 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嘲笑。——不被嘲笑,就不足以为道。我的话完了,谢谢诸位。"
话音落地,听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只见这时屋子里所有的空地上都挤满了人,甚至连屋外的窗户上都趴满了人呢。徐甲紧紧接继,进一步发表演讲。老聃先生在几个店员护拥陪同下,走出屋子。
当人们悟出十七画就是老聃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去向了。
一传十,十传百,知道老聃来咸阳传道的人越来越多,全城轰动,连秦宫里的人也都知道了。秦宫里那个听老聃讲过道的、头戴白金发束的锦衣少年就是秦悼公的 孙子。当孙子向他爷爷秦悼公说到老聃先生讲得如何如何好的时候,说到他不露身份、讲过之后就不知去向的时候,连这个病中之人都感到未听他讲道"这是终生遗 憾"呢。
扶风情深兮!槐里义长
公元前四七七年,老聃先生主仆二人离开咸阳,一走六年,不知去向。在这以后的六年里,他们到哪里去了呢?除了他们自己,谁也不知道。后来他们重新出现的时候,关于这个问题,他们谁也没说,只字没说!谁也没提,只字没提!
他们好象是有意给他们所在的这个人尘留下个谜。
他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后人在猜测此谜的时候,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他们西北走流沙,到新疆去了;有的说,他们出了中国,到印度去了;有的说,"他们 一路传道,又往正东去了。落叶要归根,家里有他儿孙,有他母亲的坟。再说还有徐甲,他把徐甲领出来多年,该送他回家了。他们往正东去,就是打算回家。他们 走到离函谷关不远处的时候,听说关东地面战事又起,路上很不平和,就又拐牛而回了。"有的说,"他们四海为家,普天之下,莫非故里,根本没有回家的想法。 他们没有往东去,而是到秦国西部边境一带地方救世去了,他该说的话都说了,一下子使自己变成哑巴了,剩下的就是以其亲身直接救世了。"有的说,"还瞎跑个 啥!他是个隐君子,不能整个奔波烦忙。‘功遂身退’,他隐居去了,到四川的青羊宫里去过清静无为的生活去了。"有的说,"不是,是到至今也不为世人所知的 什么地方隐居去了。"有的说,"不,他这样的人是隐居不住的,是清静不成的。他为在人间布道布德,努力一生,看不到德政在天下完全实现,他是不会清静下去 的。"有的说,"咋清静不下去?累一辈子,该清静几天了。他是从大的时空范围看问题的,他看出来了,他看出在他死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历史是就该那样走 的。他不去清静又有啥法呢?他已有著作在世,可以影响后人,至于那一段历史,它想咋走它咋走,反正他也问不了,不赶紧清静几天还去弄啥?何必再去瞎劳 神。"有的说,"你说他能看恁远吗?他是那一段历史的人,是有历史局限性的,看恁远,我看根本不可能。"有的说,"闲话少扯,不管怎样,反正我肯定他是隐 居去了。"有的说,"肯定隐居?隐居根本不可能。"那么他究竟弄啥去了呢?说来说去,至今还是一个谜。
公元前四七六年,秦悼公去世,其子即位,号称秦厉共公。此年,老聃先生不知去向。赵弼襄找他一次,没有找到。
公元前四七五年,老聃先生不知去向。这年,周朝天子周敬王去世,其子姬仁即位,号称周元王。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开始。一些小国被大国吃掉,剩下的一些大国,争斗得更加厉害。仗越打越大。
公元前四七四年,老聃先生不知去向。赵弼襄又一次找他,仍然没有找到。
公元前四七三年,老聃先生不知去向。这一年,越国灭掉吴国。
公元前四七二年,老聃先生不知去向。战国时期,一些大国之间打红了眼。
公元前四七一年,秦国的扶风发生瘟疫。那时,郡县制尚未建立,扶风还未成"郡",也没有"东、西扶风"之说。那时扶风还是一个不算多很大的穷村庄。当时 此村柳树很多,枝条轻摇动,依依欲唤人。有人说,"扶风,拂风,这两个词儿发音一样,不同之处只是一字之差。这扶风是不是因千千万万个柳条在风中拂动而得 名?"
上一篇:老子智慧名言:曲则全者
下一篇:老子的故事:第八章 国乱归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