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各司其职才能各尽其责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致虚守静,格物致知,保持空寂、灵静的心境,就能推究事物原理,明白了事物原理,就了解、掌握了事物的特性,了解、掌握了事物的特性,就能制订科学治理 事物的方案,有了科学治理事物的方案,就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相克相生,因此相克相生也是中华民族处理事务的常规思维。北京现在有座 白云观,白云观前面还有座"窝风桥"。白云观对面原先还有座清风寺,现在只见白云观,不见清风寺。其原因就是那座"窝风桥",据说这与中国文化讲究相克相 生有关。清风寺取其"情风"之象,意在利用"情风"吹走白云观的"白云",为了保住白云观的"白云",白云观前面修了座桥,就叫"窝风桥",利用"窝风 桥"的"窝风"功能将对面清风寺吹过来的"清风"窝住,清风寺原本利用"清风"克制白云观的"白云",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白云观里的道士们又修了 个"窝风桥",将清风寺的"清风"窝住了,所以现在只见白云观,不见清风寺。尽管是传说,不一定有几多道理,但是你得承认世间万事万物是各有各的生存之 道,但又相克相生,相辅相成。

      老子七十四章写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 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为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这一段话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孰敢"写各司其职,就是各干各的事,后为一层写各 尽其职,就是尽力干好自己分内的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不怕死,怎么能用死去威胁他们呢?意思是老百姓不怕死,肯定有比死更可怕的事威胁他们。那么比死更可怕的事是什么呢?就是失去了生存之道,活着比死更可怕。

       柳宗元《捕者说》里有这样几句话,"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柳宗元问既然这么危险,为什么要干捕蛇这件事,捕蛇者 告诉柳宗元种田交税比蛇更毒,柳宗元感叹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现在老百姓无路可走,活着比死更可怕,你用死吓得倒他吗?老子在七十五章里 说:"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太重视自己的生命,所以百姓不怕死,要想人民怕死,只有给人民以生存的权利,发 展生产,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才会厌恶死,留恋生。当人民"贪生怕死",你再以死相威胁,老百姓才感 到害怕!

      "若使民常晨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如果百姓一直是怕死的,那么对于那些干坏事的,统治者就把他们抓起来杀 掉,谁还敢干坏事!这句话的意思是各行其道,让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就忌讳死,忌讳死就会遵守法令,就不会铤而走险,如果有人铤而走险,就抓起来枪毙,以严 法纪,人们就会有畏惧之心。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讲统治者要给老百姓以生存之道,老百姓有生存之道,统治者就没有危险。老百姓与统治者要 各行其道,老百姓行遵纪守法之道,统治者行发展生产之道,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社会才能太平。这也许是老子的本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但决不能仅仅这样理 解。"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具有伟大品德的人不专门担任某一种官位,最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某一种事物。既然《老子》是一部经书,经书的意义是虚虚实实。 实际是指统治者在百姓不畏死的时候,用死来威胁老百姓是没有作用的,虚的是指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各有其生存之道,只有万事万物各行其道,人类社会才会太 平,社会自然和谐。

      所谓万物各行其道,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做好分内的事,这就像机械上的螺丝钉,各自固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机械才能保 持正常运转。你说我这颗螺丝钉特别有能力我要发挥作用,我要固守两个岗位,要是这样会是什么结果,大家一定可想而知。所谓管理者就像机械师傅一样,将螺丝 钉放在应该放的地方,然后将其拧紧。如此而已,切忌越俎代庖。

      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揣摩。

      屠户与饭 店老板,他们都经营肉食。屠户是卖生肉的,你到屠户那里买肉,尽管是熟人,或者是朋友,他不会多给你一两,但收摊后,你到他家里赶上吃晚餐,他一定会盛 情留你坐下来喝几杯酒。当时,也一定拣好猪肉为你好好地烧上一盘红烧肉,会拣大的、好的夹给你吃。你要是拒绝,轻则认为你讲客气,重则认为你不够朋友,瞧 不起他。而饭店老板恰好与屠户相反,你到他店里就餐,点盘红烧肉,他一定按店规给你做这道菜,不会多给你一块,也不会少要你一分钱。说不定肥肉中间还会夹 上一两块骨头。要是你临时来了位朋友,或是其他原因需要找他要点生肉拿回家,这时饭店老板会毫不吝啬地为你选块让你称心如意的肉带回家,甚至还不会要你的 钱。为什么屠户与饭店老板有如此鲜明的态度呢?一个视生肉为金钱,视熟肉为人情。一个视生肉为人情,视熟肉为金钱。这就是道,各自生存之道,各行各业生存 之道,他们各自固守各行业的生存之道。

      屠户视生肉为金钱,是因为他经营的是生肉,当下他是站在肉摊子面前,面对的是顾客,他和对面的 人在当下是买卖关系,必须按经营之道行事。要是他每位熟顾客都多送一点,他就违反了经营之道,他就不适合干这营生。你也会背后骂他二百五,甚至你还会预 言,他这样干下去要不了三两天就会收摊走人。到屠户家里去为什么大盘的熟肉敞开吃,劝你吃,当下,在他家里,他是主人,你是他的朋友,当下你们是主客关 系,他要尽主人之礼,行朋友之道。如果这时,他还像卖肉时那么吝啬,不愿多给一点你吃,你会骂他小气鬼,为富不仁。饭店老板恰好相反,你到他饭店进餐,他 是饭店老板,你是顾客,熟肉是他的商品,你俩双方是买卖关系,他必须按经营之道,把熟肉当商品卖给你,而他送生肉给你,是把生肉当礼品送给你,行的是朋友 之道。所以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都依各自的生存之道生存、发展。"道"就是"本",按道行事,就是"固本","本"固才能根深,根 深才能叶茂。屠户、饭店老板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经营自己的行当,这就叫做各行其道,努力做好分内的事,这样做才会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