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致虚守静与格物致知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我们经常喜欢讲一句话,我心里静不下来!心里为什么静不下来呢?就是心里有事,心里有事就是心里不是空寂宁静的,甚至乱成一团麻,理不出头绪来,越理越 乱,越剪越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唐后主因为心里有国愁家恨。离愁别恨,所以心里无法平静下来。而我们经常用来劝解别人解脱痛苦时喜欢用的一 句话,就是不要去想它。这不要去想它,就是清淤,让淤积在心里不痛快的事排泄出去,使它忘记。忘记了就从心里排泄出去了。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也是 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没有经历的事情。

      我们还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什么当局者是迷惑的,而旁观者又是清醒的?就是 当局者心里有事,而且是难以排解的揪心事。对弈双方太看重输赢了,彼此挖空心思,算计对方。旁观者超脱双方厮杀之外,输赢对旁观者来说是过眼烟云,心里无 任何负担,所以旁观者是清醒的。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自己心里有事或者是先入为主,或者是无暇他顾,致使自己被各种现象蒙蔽,不能对各种现象进 行深刻认识,不能作出准确研判,才导致自己产生主观失误。由此,老子告诫我们要准确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做到:"致虚寂,守静笃"。为了帮助我们准确理解 "致虚寂,守静笃"的意思,我们有必要温习《道德经》十六章内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追求"虚"达到了极点,坚守"静"达到了至诚。万物都在蓬勃地生长,我从中观察到了它们复归的规律,世间万物纷繁成长,各自又复归于它们的原来的根底。 复归根底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做常理,通晓常理叫做明白。不了解常理,为所欲为必有凶险。通晓常理就会宽容,宽容才能大公无私, 大公无私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归于正道,归于正道才能保持长久,至死都不会有危险。

      《道德经》十六章内容,与《大学》开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围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面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段话的内容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止才能定,定才能静,静才能 安,安才能虑,虑才能得,得就是致知,而致知又在于格物,格物才能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而"致虚寂,守静笃"就是讲认知事物要知止,知定,知静,止后能定。定后而静,静而后有得,"万物并作"就是讲的由静而虑,由虑而得,由得而致知。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讲"格物"的过程。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讲由"格物"而"知至"的过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就是讲由"格物"而"知至",由"知至"而不犯错误,没有危险。

       《三国演义》里魏延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刘备始终将魏延当做青年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委以重任。在刘备夺取荆州,让关羽守荆州后,又夺取了汉中。在夺 取汉中后,大家都以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这样认为,殊不知刘备将汉中太守授予魏延,而张飞仅授以领阆中牧,由此可见刘备对魏延的重用。

      而诸葛亮却视魏延为祸水,认为魏延在他死后必定反汉,所以他生前就设计,让岱在他死后加害魏延。

      刘备与诸葛亮在对待魏延的态度上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反差呢?这是由两人具体认识方法上所产生的差异所至,分析这样一个事例,对于我们理解《道德经》十六章内容有极大帮助,特别是认知事物。

      为什么对认知事物有极大帮助?因为"致虚寂,守静笃"是认知事物的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认知事物,能较好地保证认知事物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刘备对魏延最初的认识就是运用"致虚寂,守静笃"的认识方法。他对魏延的认知是始于零,在认识魏延之前,他对魏延没有任何印象,是虚寂、守静的状态。他 的识人标准,一是有才干,二是忠诚。当魏延杀了长沙太守韩玄,从刀斧手下救出黄忠,与黄忠一起投奔刘备时,刘备也许只是把魏延当做希望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的有志青年看待。在刘备进军西川时,为攻雒城,魏延与黄忠争功,破坏了刘备的作战部署,使战斗失利,不是黄忠及时赶到,魏延几乎死在邓贤刀下。魏延后又因 能知错自责,勇于将功补过,失败不失志,不气馁,在乱军之中,伏击冷苞。在黄忠呼吁刘备要整治战场纪律,以违军令之罪,惩治魏延时,在这肃杀气氛中,刘备 也仅仅是轻描淡写说了几句不关痛痒的话,而结论却是功过相抵,不予追究,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包容。要知道刘备在后来刘封的事件中表现的是大义灭亲。由于刘 封见关羽之死而不救,刘备对此是恨不得食其肉的,况且刘封还是刘备的义子,后来事实证明刘封是受人离间才一时糊涂,而对刘备的忠诚是日月可鉴的。

      刘备对魏延的包容与重用更来自于刘备在长期的实战中对魏延形成的正确认识。由于刘备能正确认识魏延,所以委以守汉中的大任,这就是《道德经》中讲的"知常日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