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名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①?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②。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③。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④。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译文

      和解深重的仇怨,必然还会有遗留的仇怨,这怎么算做妥善的办法呢?

      所以圣人虽然拿着借据的存根,而不索取偿还。有德之人明了欠债而已,并不追讨。无德之人却是苛取搜刮。

      上天之道,没有什么亲与不亲,永远与善良的人同在。

      注释

      ①和,平。和大怨,犹《论语》"以直报怨",即公正地对待仇怨。

      安,义同《荀子・正论》"先王圣人安为之中制节"之安,乃也。对大怨即使公平对待,也必有余恕,只有报怨以德,乃可以为善。

      ②契,券契,此指借契。古代刻木为契,剖分左右,双方各执一半以为符信。贷方执左,借方执右。责,求也,此指责求偿还债务。 "圣人"待人宽厚,报怨以德,如手执借契而不责求借债者偿还。句中省去比喻词,实非真指借贷。

      ③彻,税收。周代税法名日"彻"。《论语・颜渊》"盍彻首",郑氏注:"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孟子-滕文公上》:"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有德者待人接物,对待仇怨,如圣人保管借契,并不逼人偿还;无德者则如税务官收税,逼人交纳。

      ④与,助也。天道,自然之道。天道无所偏爱,总是佑助善人。

      解析

      春秋末期统治阶级穷奢极欲,好大喜功,他们不惜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此国家财政常常出现亏空的现象,这种入不敷出的局面该使原有的税收已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而统治阶级是不会委屈自己的,于是五花八门的横征暴敛手段便相继出现。

      当时,统治阶级除了让人民承担沉重的徭役之外,还强迫人民服兵役,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而穷兵黩武,人民不但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妻离子散、战死沙场的悲痛。对统治阶级而言,这还不够,他们还会向人民收取大量临时强加的赋税,使人民深受其苦、不堪重负。

       就这样,交不起赋税的广大劳苦大众成了统治阶级的债户,而统治阶级坐享其成反倒成了最大的债主。统治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人民怨声四起。统治 阶级面对这种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的调和与人民之间矛盾的措施就得"和大怨"。"和大怨"的结果并不乐观,老子称其为"必有余怨", 因为统治阶级和人民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要想消除"余怨",统治阶级必须抛弃自身贪婪的欲望,从浮华和虚无的追求中解脱出来,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穷 奢极欲而不惜牺牲人民的利益;除此之外,统治阶级无论从主观上作出怎样的努力,都不可能消除人们心中的"余恨"。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老子拿圣人的行为作参照,指出了"有德"和"无德"的分别,老子说"有德"的统治者依据契约的合同收租,而"无德"的统治者则根据田亩的数量任意地收取地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指出了天道对任何事物都元亲无疏,但它喜欢站在善良人的一边。此话的反面意思是,苛刻的统治者会受到谴责和惩罚。

      故事

      冯谖买义

      孟尝君当上齐国相国后,比以前更有钱了,养的门客最多时达三千人。他为了养活这些门客,就向他的封地薛城的百姓放高利贷。一年以后,由于薛城的收成不好,贷款的人都还不起利息。孟尝君就出了个通告,问食客道:"有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城去收债?"

      有个叫冯谖的门客在通告上签上名字,说自己能去。孟尝君高兴地接见了他,叫总管把合同契据给冯谖装载在车子上,让他到薛城去收账。

      冯谖临行前问孟尝君:"债收齐后,买些什么东西回来?"

      孟尝君答道:"你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吧!"

      冯谖驱车到了薛城,那里的穷苦百姓听说来收利息了,一个个叫苦连天。冯谖就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契据当众烧掉,说是把那些钱赏赐给百姓了,以后不必再还钱。老百姓感动得高呼万岁。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问他:"买了些什么回来?"

      冯谖答道:"你说过,‘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回来。’我想,你宫中堆满了珍珠宝贝,畜栏里养满了良犬骏,堂下站满绝色美人,你家里所缺少的只有‘义’,所以我就替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冯谖说:"借您钱的,大多是穷人,眼下利上滚利,他们越来越穷,即使等着跟他讨债十年,也讨不到,再逼他们的话,他们就会逃走。烧掉无用的借据,主动放弃不可得的空账,就会让您的封地的人民亲近您,拥护您,我认为收回民心比收回利息更有用啊!"

      孟尝君无可奈何地拱拱手说:"先生目光真是远大啊。"

      后来,齐王听信谗言,解除了孟尝君的职位。除冯谖外,那三千食客全都散离了。孟尝君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在离薛城百里远的地方,薛城的百姓纷纷前来迎接他。孟尝君对冯谖说: "先生替我买的‘义’,今天方才看到了。"

      冯谖说:"狡准备了三个洞穴,方能免于一死。您至少也得三个安身的地方,才能高枕无忧。"

      不久,冯谖来到秦国去游说。他对秦昭襄王说:"齐国能这样强盛,全靠相国孟尝君。现在齐王罢了他的官。如果秦国能重用孟尝君,他一定能给大王出力,那么秦国就会更加强盛。"秦王就派了十辆车子,准备黄金二千多两,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回到齐国,对齐王说:"臣下听说秦王准备了十辆车子、二千多两黄金,要来迎接孟尝君去秦国。如果孟尝君去了西秦,就使秦国如添翼,更加强盛了。大王还是抢在秦国使者之前,去薛城请他回来恢复他的职位,增加他的封邑,那么就能挫败秦国的阴谋。"

      齐王派人来到边境去打探消息,证实了冯谖的话,就立即按照冯谖的话去恢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位。

      这时,冯谖又提醒孟尝君说:"请您向齐王要一部分祭器,在薛城建立宗庙,那么您的地位就会稳固了。"

      宗庙在薛城建好后,冯谖对主人说:"三个洞穴都已凿好了,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以后,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受到丝毫的祸患。

      奇迹诞生的途径

      1968年的春天,罗伯・舒乐博士立志在加州用玻璃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向著名的设计师菲力普・强生表达了自己的构想:"我要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教堂,我要在人间建造一座伊甸园。"

      强生问他预算,舒乐博士坚定而明快地说:"我现在一分钱也没有,所以:100万美元与400万美元的预算对我来说没有区别,重要的是,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够的魅力来吸引捐款。"

      教堂最终的预算为700万美元。700万美元对当时的舒乐博士来说是一个不仅超出了能力范围,甚至超出了理解范围的数字。当天夜里,舒乐博士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上"700万美元",然后又写下10行字:

      一、寻找1笔700万美元的捐款;

      二、寻找7笔100万美元的捐款;

      三、寻找14笔50万美元的捐款;

      四、寻找28笔25万美员的捐款;

      五、寻找70笔10万美元的捐款;

      六、寻找100笔7万美元的捐款;

      七、寻找140笔5万美元的捐款;

      八、寻找280笔25000美元的捐款;

      九、寻找,700笔1万美元的捐款;

      十、卖掉:10000扇窗,每扇700美元。

      60天后,舒乐博士用水晶大教堂奇特而美妙的模型打动富商可林捐出了第一笔100万美元。

      第65天,一对倾听了舒乐博士演讲的农民夫妇,捐出第一笔:1000美元。

      90天时,一位被舒乐孜孜以求精神所感动的陌生人,在其生日的当天寄给舒乐博士一张100万美元的银行支票。

      8个月后,一名捐款者对舒乐博士说:"如果你的诚意与努力能筹到600万美元,剩下的100万美元由我来支付。"

      第二年,舒乐博士以每扇500美元的价格请求美国人认购水晶大教堂的窗户,付款的办法为每月50美元,10个月分期付清。6个月内,一万多扇窗全部售出。

      1980年9月,历时12年,可容纳一万多人的水晶大教堂竣工,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与经典,也成为世界各地前往加州的人必去瞻仰的胜景。

      水晶大教堂最终的造价为2000万美元,全部是舒乐博士一点一滴筹集而来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