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历史影响与评价——齐同万物的哲理家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8 属于:庄周
  •   【传略】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传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

      关于庄子生平,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此后,终身不仕,从事著述讲学。他的朋友不多,门徒也很有限,只有惠施同他经常来往,进行辩论。他生活贫苦,有时靠打草鞋过活,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断带子的麻鞋。然而,他坚决不去做官,把梁国的相位比作"腐"。传世的《庄子》是庄子及其门徒的作品,由魏晋时代的郭象编定的。

      【影响】"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又向哪儿去?"是人生在世总感困惑的问题,庄子答曰:"道"。人生的终极意义和至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庄子冠之以"真人""神人""至人"。"道"是宇宙间最高、最根本、最核心的存在,是极复杂、丰富、难解的哲学范畴,套用西方哲学的术语,就是本体、规律、共相。庄子说"道"不可说,却用迷离而多彩的语言带着我们的心灵进入神秘的"道"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可觉而不可知的,可以体验,却不可言说,它是一个感性的具象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理念的抽象的世界。因此,它所代表的哲学导向是化哲学,是美学。

      庄子名"道"为"无",无所不有之"无"。"道"超越了包含一切在具体时空范围内的"有",乃万"有"之"全",因此,就不是任何一种具体有限的事物,故而名为"无"。陶渊明的书房中挂着一张无弦琴,用以表示"大音希声",因为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声音一下弹出,只要一有声音,就只是一种声音,而无音倒是音之"全"了。其实,有无这一对概念是在道之后的。道是全一的"混沌",并没有"有""无"的分立,又哪儿来的"概念"?我们用分裂的语言概念表述没有分裂的道,本来是不可能的,勉强为之,只好玄乎其玄了。

      人怎样才能与道合一呢?首先要达到"无己"。"无己",就是泯灭物我的界限,取消一切对立和差别,站到道的立场上。庄子讲了一个寓言:中央地方有个神明混沌,没有耳目口鼻,住在南海和北海的两个神,为它凿出七窍,而混沌却死了。任何语言、概念、判断、逻辑都是在凿混沌之七窍,是不能把握"道"的。因为道是无分别无界限的"混沌",而一般知识的目的和功用,正是在于对事物尽可能地作分析和区别。任何见解主张都是站在一物的立场上说的,站在道的立场上,它们都只是一偏之见,正如任何"有"都只是一种具体存在,而不是有之"全"。所以,只有否定一切知识,才能与道同体,至人的精神状况与"混沌"一样,连物的概念都没有,更别说对物有所分别,有所是非爱憎了。天地万物连同人在内组成的宇宙像一个自然的森林,花香鸟语、茂林修竹,应有尽有,他们各得其生,各得其所,其间并没有美丑善恶之分,长短寿夭之别,那森林是完善自足的,有着生命的秩序,若加以人工,施之礼法,只能伤生损性,这就是以"人"灭"天"。庄子说,所谓善于治的人削马蹄、剪马毛、备马鞍、戴辔头,用鞭子抽马,马怎么能不死呢?民有"常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而圣人们却弄出些"仁义礼智",去修理绑缚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也就迷失了。人欲与道合一,须回归自然,顺应自然。至人就是这样生活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后来,"处江湖之远"的士大夫以此远离官场的权力斗争,获得心灵的宁静自由,"在庙堂之上"的士大夫则以此混世,保身全命。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笼统言之,那是历史上一个大混乱大发展的时代,一个动荡不安又积极有为的时代。对于个人命运来说则生死无常,祸福莫测,今天可以位及将相,明天可能身首异处。这样的现实最能使人痛感人生所执著的功名利禄、是非善恶、爱恨喜乐等一切的虚妄空幻。庄子悲叹现实中的人们无不为外物所役使,劳苦奔波,甚至自蹈死地。这些"物"无不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本来是人生存的手段,如今,人生存本身却成了手段,物变成强大的异己力量,主宰、支配着人的身心。庄子对"人为物役"的异化现实发出强烈抗议,要求回归自然。这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觉醒,是人作为感性生命对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抗。人作为社会存在,是人类用以实现文明进步的手段,又导致异化。儒家讲求的是人作为家国中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生理想,庄子的"至人""真人""神人"却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人生理想。道与儒相抗衡、相补充,共同陶铸了我们民族的哲学与艺术,陶铸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普通百姓的处世智慧,陶铸了我们民族的气质与性格。

      【余论】庄子形容他得道的"至人""形同槁木,心如死灰",殊不知,这正是对生命的大热爱大同情,国人素有乐天知命的从容泰然,殊不知,这正是"跳死猢狲,跳不出乾坤圈内"的大悲观。庄子妻死鼓盆而歌,乃是对生死的诗意的彻悟:死,不过是归入那滔滔不尽的生命洪流,安睡于天地自然的怀抱,何悲何喜!正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