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故事:鲁哀公问治于孔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9 属于:韩非
  •   故事原文

      鲁哀公①问于孔子曰:"鄙谚②曰:‘莫众而迷③。’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 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④;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⑤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⑥之人,犹之人,不免于乱 也。"(《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鲁哀公问于孔子:鲁哀公,名蒋,鲁国的君主,公元前494—前467年在位。此时鲁的政权,实际被鲁桓公的后代季孙氏控制着。孔子,参见本书故事33注①。

      ②鄙谚:民间谚语。

      ③莫众而迷:有事不同群众商量会产生迷惑。

      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有人说知,有人说不知。

      ⑤季孙:即季康子,名肥,鲁桓公的后代,鲁哀公的执政大臣。

      ⑥境内:国内。

      故事大意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有谚语说‘有事不同大家商量,做事就会遇到迷惑。’我今天做事情能倾听群臣意见,为什么国家反而治不好、乱了呢?"孔子回答说: "你问群臣,有人说知,有人说不知,这叫各自发表不同见解,假如是那样的话,群臣的观点是直议的,那是好事。但现在,群臣所发表的见解却众口一词,都同于 季孙氏所持的意见。你虽然听取了众人意见,却同于一个人季孙氏的声音。这样,你办事不免会出现乱子。"

      读后感

      群众多多必然意见多多,"众口一词"不正常,不好,必然有问题,本故事中,鲁哀公听到的"众口一词"的话,来源于季孙氏,是季孙子掌持着众人的嘴,使鲁哀公治不好国。

      民主好不好呢?好。但必须是真正的民主。鲁哀公做事情虽然能听群臣意见,但意见是走了味的、被人控制的,结果成众口一个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兼听就能做到"集思广益",就能做到"集众人的智慧为智慧",就会产生胜利的力量。偏听,蒙人眼睛,堵人耳朵,使眼不明,耳不聪,这如何能搞好工作呢!

      孔老夫子的见解是对的,给鲁哀公开出了一张正确的治国良方:为政要真正讲民主,半点不真也不行,偏听更不行。

      "此河伯"

      故事原文

      齐人有谓齐王曰:"河伯①,大神也,王何不与之遇乎?臣请使王遇之。"乃为坛场大水之上②,而与王立③之焉。有间,大动,因曰:"此河伯。"(《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①河伯:大神。

      ②为坛场大水之上:坛场,祭坛,祭祀的场所。为坛场大水之上,在大河边上设立一个祭祀神的场所。

      ③立:通"莅",临,到。

      故事大意

      有位齐国人同齐国的君主说:"河伯是大神,王,您怎么不想个办法与这个大神会一会面呢?我愿意促成此事。"于是,他们就在大河旁边设立一个祭神场所,这个人与齐王站立着观望着河面变化。一会儿,有一条大鱼浮出了水面,这个人高喊说:"这就是大神。"

      读后感

      这是个反迷信的故事。

      世上没有神。那位齐人所讲的所谓河伯是荒唐的,那齐君听信了齐人的话也是荒唐的。

      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河伯"只是一条大鱼而已。

      迷信者愚昧,愚昧者迷信。在这个故事里,呜呼,大鱼成了河神,迷信河神的人,却成了大鱼招笑嘲笑的对象。

      迷信的事,在现代也有,拿鱼作"河伯"这种事来说,我小时就见到过,天久旱不雨,大群大群的人到一个河沟里去求雨,见到一鱼丝,说它是神,用轿子抬着它回来供之,虔诚地跪拜叩头以求雨。

      韩非反迷信,是位无神论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