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惜灭燕地
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初,燕使就派人飞奔蓟城,向燕王喜述说秦王政的威吓。
燕王喜吓得三魂出壳,他立刻派黄门去找太子丹。
燕王喜和秦王政的父亲子楚曾是好友,他也曾想借这一层关系和秦王政拉关系,重续旧好,后来见秦王政根本不吃那一套,令他十分寒心。儿子到秦为质后,秦王 政不念儿时旧友之情,更使他认识到秦王政是何等样人了,就不再对他心存希望,但又不敢惹他,就想小心谨慎讨好秦王政。好在燕离秦远哉遥哉,秦王政的手一时 半刻还伸不到他那里,可以安稳地过几年日子。可是现在韩、赵亡了,秦王政的手下一步要伸向哪里呢?魏、楚较之燕国要强大些,他会不会先把燕国吃掉呢?
燕王喜日夜这么想,想得寝食不安。
燕王喜已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可是他的相貌显得更老。头童齿豁,皮松肉坠,两只眼睛老是流泪,好像有什么伤心事似的。他胆子很小,老是怕燕国的基业断送在自己手里。因此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太子丹来了,他向父王问安后站在一旁。
燕王喜说:"那秦将樊於期呢?"
"父王,他在儿臣那儿。"
"秦王政通过我国使节跟我们要人来了。"燕王喜皱皱眉头,"秦王政警告说:假如我们不把他送回去,秦王政就会向我们燕国进攻了!"
"父王,您说怎么办呢?"太子丹望着父亲。
"唉,我看还是把樊於期将军送回去吧,咱们可是惹不起那秦王政呀!"
太子丹说:"父王,您想过了吗?没有樊将军送我,我是回不到燕国来的,他可是您儿子的救命恩人呀!"
"我怎么想不到呢?樊将军的恩义是重,可是怎么也不如国家社稷重呀!为了燕目的安宁,咱们就不得不牺牲樊将军了!"
太子丹哭了,他说:"父王,儿子认为不能那样做。要是我们把樊将军送回秦国,他必然会被秦王政碎尸万段。那样,儿臣在天下人面前必担不仁不义之名,您叫我怎么活下去呢?将来我如果袭了王位,我又将如何与各国诸侯比肩为伍呢?"
"我儿,都到这时候了,咱们还考虑那么远干什么呢!"
"父王,我问您,如果我们把樊将军送回秦国,那秦王政就果真不再对我们动手了吗?"
"这个……"
"现在韩赵已亡,楚魏势强,那秦王政很可能在算计我们了,因为他把我们燕国拿去后,对魏楚就形成包围之势,这在他们的战略上是早已考虑到的。所以,我们送不送回樊将军,都是无关紧要的了……"
儿子说得很对,燕王喜无可辩驳。两人沉默了好久。
太子丹以为事儿就这样过去了,可是燕王喜又说话了:"我儿,话虽如此,但我们如果把樊於期送回去,秦王政也许一两年后才对我们进攻,要是我们和他顶撞,他立刻就会来的!他对我们的使节说过:若不把樊於期送回,明年,他就要骑着马进蓟城了!"
"父王,那就把我和樊将军一齐送回秦国去好了!"太子丹站起来说,"因为秦王政也要我的人头呢!"
太子丹把他的老爹燕王喜噎在那里,就回头走了出去。
燕王喜待了半日,拗不过儿子,只好修了一书,派人到咸阳上奏秦王政,说接使节飞书后,即考虑将樊於期送归之事,请大王稍等……意思是想先稳住秦王政。
秦王政怎会受他的愚弄?他早就在和他的文臣武将讨论进攻燕国的行动了。
燕国虽远在东北,可是灭赵之后,它就近在咫尺了。秦军可以从赵地发兵,直插燕地,赵之粮草,尽可取用,就像在家里一样。另外,燕之实力远不如赵,秦之军队将会如入无人之境。燕人谁能将兵抵御呢!
太子丹虽决心不把樊於期送回,可他心里也是忐忑不安,他知道燕国是没有力量和强秦相抗衡的。他也没有想出御秦的好办法,愁苦几日,就去请教他的老师鞠武。
太子丹小时候,鞠武曾是他的太傅,是燕国很有学问的人。现在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好,头脑还清晰。鞠武虽躲在家里,但天下大势仍了如指掌。
见太子丹来了,鞠武只在席垫上直直身子,说:"太子,谢谢你还想着老汉,我行动不便,你就恕我不起来迎接了!"
"您坐着,老师!"太子丹对鞠武行弟子礼后,坐在他的对面。
当初,太子丹把樊於期带到蓟城时,鞠武曾劝过太子丹,不要自取其祸,赶紧把樊於期送出燕境,太子丹没有听。现在在老师面前,太子丹觉得无话可说了。
老师可知道太子丹的来意。他把长长的眉毛抹了一下,看着太子丹说"我知道你来找我说什么,那,我就先说吧。"他说,"还是你父王说得对,你应该把樊将军送回秦国去……"
听了老师的话,太子丹满脸是泪。"老师,从小您就教我成仁取义,到了这时候,您竟要我做不仁不义之人了!"
"仁和义有大有小。"老师说,"你保护樊将军,只是小仁小义……"
"那么,什么是大仁大义呢,老师?"
"凡事为天下人,为燕国人着想,不使他们遭受杀戮,是为大仁。凡事做到不背弃天下人,为天下之大理牺牲一己之小理,是为大义!你执着于保护樊将军,却引 来强秦的攻击,燕灭于秦后,秦即得天下十之七,魏楚齐如何能够抵御,必将次第没于强秦贪婪之口……太子的仁义在哪里呢?"
太子丹被老师说得哑口无言。呆了半晌才讷讷地说:"老师,照您说来,天下人对强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吗?"
鞠武叹气说:"曾经有过,可是诸侯都把机会耽误过去了……"他见太子丹正恭敬地听着,就说下去,"秦国之主,辈出英明。穆公、孝公、文王、武王,以及前 些年的昭王,他们都懂得富国强兵之术。商鞅变法,法虽烈,却使秦法严整,秦民得教,秦库富足,秦兵善战。秦如一棵大树,现在已成盖天之势,欲锯而使之倒, 难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