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祈长生求仙寻药
早在夏商时期,帝王就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商王武丁的妻妾有数十人之多。西周实行媵婚制度,有"天子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之说。王 (天子)之正妻就是王后。天子的后妃姬妾为数众多,且大多有爵秩、有名号、有官职。这套制度形成于三代,于秦朝完备。秦朝后妃姬妾女官的制度、名号为汉朝 所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又进一步扩充。
据说,秦始皇后宫的嫔妃女官达万人之多。"秦并天下,多自骄大,宫备七国,爵列八品。 "所谓"宫备七国",即在征服六国的过程中,将各国宫廷的美女、珍宝全部掠到秦地。如此一来,除秦国原有的妃嫔宫女之外,赵女、楚娃、燕姬、齐姜等各国宫廷中的佳丽也先后充斥秦宫。
《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淠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这个描写虽有些夸张,却也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所谓"爵列八品",指后妃姬妾分别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名号,各种不同名号有禄秩之差。据《汉书 ·外戚列传》记载,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其中皇后为正嫡冢妇,夫人是地位较高的姬妾。
秦始皇巡游各地时也带一批姬妾随行。据说,"盐官县有秦延山。秦始皇巡此,美人死,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这位随巡"美人"的地位十分高。
秦朝选择宫廷女官的方法和后妃姬妾的爵位、禄秩等,现已无法详尽。汉承秦制,汉朝的做法可供参考。
"汉兴,因循其号,而妇制莫厘汉法常因八月箅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 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在汉朝,皇后与皇帝地位匹敌,主持后宫之政,其他妃妾则依次"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视上卿,比列侯";"视中二千石,比 关内侯";"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视二千石,比少上造"直至"视百石"、"视有秩斗食"。其爵位、禄秩及等级序列大致比照朝廷百官。秦朝制度的基本 原则与此相同,而具体做法大致相同。
秦始皇生命历程中必定有过隆重的婚礼。依照礼制,王者的婚礼十分隆重。婚姻决定权,父母在听父母 之命,不在则由君主自主选择。王者的配偶必须是良家童女、姿色端丽、合乎法相。迎娶嫡妇有一套繁琐、复杂的婚仪,大体依序为:"纳采",即媒人到女方家中 提亲:"聘礼",即订立婚约;"请期",即择定"吉日"作为结婚日期:"迎娶",即派遣大臣以乘舆法驾喜迎新嫁娘;至宫,行"同牢礼",饮"合卺酒",行 新妇见公婆礼等,亲朋全部来祝贺。婚后三月新妇拜祖庙,标志婚礼完成。
秦始皇的众多妻妾之中,皇后为"至尊"。皇后之宫一般称中宫,中宫内常设宫属。见于现存文献的秦朝皇后宫官有詹事、将行等多种。
西汉时期的詹事(又名中少府 )总管宫内事务,将行 (后改名大长秋 )主管宫外事务,除此之外还有主管车马舆服的中太仆、主管警卫的中宫卫尉等一批官吏和大量从事宫廷服务的宦官和女官。秦朝的制度与此大同小异。
秦始皇的皇后是谁?这是秦史之谜。不但文献没有记载,就连秦始皇陵中可能也没有特意为她安排墓地。秦始皇的确曾娶过正妻,这毋庸置疑。因为娶妻之事由父 母包办,且在年少之时,这不是秦始皇个人意愿所能左右的。他和正妻 (王后、皇后)之间或许没有大的风波,否则无论是作为家国大事,还是作为政治丑闻,都 应见于文献记载或民间传说,至少也会留下一点迹象。
秦始皇的后妃姬妾都没有青史留名而湮没无闻。这大概与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有关。《尚 书 ·牧誓》有曰:"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后妃干政往往导致恶果。秦国有太后摄政的惯例,秦始皇曾深受其害。受儒、法两家防范后妃、外戚干政思想的影 响,外加亲身体验,秦始皇这位集权皇帝势必加强对后妃的控制。
秦朝皇后姬妾均名不见于史册,可能与此有关。有后妃必有外戚。后妃的母 家大多也是显贵之家。外戚是帝王的外姓亲属,他们依附于太后王妃,往往靠裙带关系而染指权力。秦国也有外戚专权的先例。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仅后妃姓名未见 于史籍,就连后妃母家的父兄也一概名不见经传而湮没无闻。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秦始皇政治化的家庭婚姻生活的特点。
朝堂议政。主要依靠朝议制度决断各种政务,朝堂议政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秦始皇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也较为遵守有关的工作制度。他常常通过各种形式的朝议及朝臣会议决断政务,并以诏、制颁布实行。具体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朝议。"朝",即朝堂、宫廷。"朝议",即帝王在朝堂召集群臣议事的御前会议。事实,"朝"不拘泥特定的建筑设置。一般而言,帝王所到之处,不管朝堂屋宇、鞍前马后、荒郊野外,都可以构成以帝王为中心的"中朝"、"中廷"。
帝王集群臣,谋政务,不拘限于场合,皆为朝议。狭义而言,"朝议"特指御前会议。简单地说,"朝议"泛指朝廷的各种议事制度。根据规模,朝议有小型、中性、大型之分。中小型朝议皆由皇帝召集并主持,参加者是皇帝指定的朝廷重臣和亲信及有关人员。
与会群臣有建议权、批评权,允许借机进谏、"廷争",而最终决策者是皇帝。
秦朝许多国家重大政务是在小型御前会议上决断的。这类朝议的议题大部分属于机要政务,参加者大多数是皇帝的重要亲信辅臣和内侍。例如秦始皇与李斯、尉缭等人决断统一六国的方略。
中型朝议大多讨论需要集思广益的政务,需要吸收一些有关官员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会议,所以参加人数比较多。如封禅及有关典礼仪式,事涉国家礼制、大典, 秦始皇曾召集丞相、辅臣及精通典章制度的群儒多次会议。从历代王朝通行的惯例来推想,秦朝应当有一些中小型御前会议是制度化的,带有"常参"的性质,属于 日常工作制度范畴。
大型御前会议更加体现制度化的特点。这种会议定期召开,属于皇帝日常工作制度之一。参与人数更多,凡一切参与月旦朝见的官员都有参与权。
从《史记 ·秦始皇本纪》的有关记载看,秦始皇较为重视这些决策方式和工作制度。对于重大政务他一般允许廷争,一些百官有争论的议题,也允许进一步讨论。如,关于实行郡县制的问题,就曾在朝堂上多次争论。
第二种是宰辅会议。由丞相召集并主持,"三公九卿"等朝廷重臣以及有关政府机构的官员参加。这类会议可能由部分法定成员参加,并根据议题吸收相关人员列席。与会群臣可以各抒己见。
会议议题多由皇帝提出,群臣集议的结果报予皇帝裁决。皇帝通常会以"制曰可"的方式批准群臣意见。群臣有意见不一致时,皇帝从中采择自己喜欢的方案。皇帝有时对群臣集议结果加以修改,有时甚至全部推翻。
第三种是百官会议。百官会议一般由皇帝下诏举行,由丞相主持,参加者几近所有朝臣。例如秦始皇议定"皇帝"称号就是通过这种决策方式。他先将更名号的议 题提出,交由丞相召集群臣会议。对群臣提出的方案,秦始皇大多数认可,只是将帝号改为"皇帝"。关于是否实行分封制问题,秦始皇也曾"下其议于群臣",将 争论交给百官会议。
无论采取何种议政形式,皇帝始终都是最终裁断者,他可以采纳众议,也有权推翻众议。"兼听"只是为皇帝实施"独断"服务的。
批阅奏章。批阅奏章是秦始皇决定军国大事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一项重要的日常生活内容。侯生、卢生等术士曾经背后非议秦始皇"贪于权势","天下之事无大 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终呈不得休息。"这段话大约反映了秦始皇晚年的政治状况。当时秦始皇听信卢生等术士的蛊惑,为了求仙隐居深宫, 不见群臣,"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此种决策方式需要他亲自批阅大量的公文,否则国家政务将受到严重影响。为了确保对国家中枢权力的控制,秦始 皇不得不自我督促,不阅读一定数量的公文,不得休息。当时各种奏章、公文以竹简、木牍书写,所以,秦始皇每日用秤衡称量一定数量的简牍,一一处理完毕。
皇权具有独占性、排他性和独断性。皇帝必须亲政、勤政才能够防止太阿倒持,权臣乱政。因此,雄才大略的皇帝常常把皇权集中到极致,而昏聩懦弱的皇帝又往往大权旁落。
秦始皇是一位专断的皇帝,对听政、用人、刑赏大权握紧不放。这就决定了他奏章必须亲览,裁断狱案,和拟定诏书。秦始皇又是一位"法治"皇帝,规范化乃至 程式化的政治模式也需要大量的文牍支撑。他这样辛苦,固然与"贪于权势"有关,却也是实际政治的需要。只要看一看,古代一切勤政皇帝的作为,尤其是看一看 清雍正帝等每日批阅文件的文字数量,就应当对秦始皇的勤政有所肯定。这也是一位合格的国家元首理应做到的。秦始皇亲掌大权数十年,仅批阅奏章一项就占用去 了其人生之旅的大半生涯。
上一篇:《世界伟人丛书·秦始皇》前言
下一篇:第二节 修建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