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修建长城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秦始皇
  •   匈奴人虽然被打走了,可他们千百年来,养成了一种飘忽不定的生活习性和勇猛好斗的强悍性格,因此,经常发生南侵骚扰之事。要防范他们大规模的卷土重 来,怎么办呢?秦始皇帝想来想去,最后决定修筑长城。这一次修筑长城,除了连接加固增高旧有的燕、赵、秦长城之外,在许多地段,还要增修新的长城。为了这 个浩大工程,秦始皇帝下令从全国强征几十万夫役,由蒙恬任总指挥,日夜赶筑。

      这长城所经过的地方,不是坦荡平原,而是随处都有高山峡 谷,需要因山就势,遇峰则上,通壑则下,这就更增加了工程的艰难。那个时候没有机械,开山采石,搬运垒砌,全靠人力。建筑工地上成千上万来自贫苦百姓之家 的夫役,在山巅谷底移动着,有的开山凿石,有的拉石运土,有的正开发新的场地。巨石滚动的隆隆声,泥土下崩的哗啦声,监工挥着皮鞭的斥喝声,痛苦难耐的劳 作者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打破了山野神秘的寂静,秃鹫在灰蒙蒙的天空中哇哇叫着飞过,它那刺耳的不祥的声调使人想起又有累死、饿死、病死、砸死或摔死的人 暴尸荒野了,因此这些秃鹫是专门来啄食他们的尸骨的。

      北国的夏天虽然短暂,可火热的太阳直射着一切,使山石都发出了白光,火烧火燎地 使人感到窒息,这时候,无数的夫役像快要死的,张开着嘴巴,一刻不停地劳作着。当有一阵凉风吹来,人们刚要稍稍清爽一下时,远处的云团滚过来了,接着是 耀眼的惊人的闪电,可怕的霹雳震得山摇地动,狂风骤起,天地顿时变得黑沉沉的,雨紧跟着下起来,人们既躲闪不及,也无处可躲,索性在那风雨中,任它吹,任 它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亲手筑起的长城共存!进入漫长的冬天,冷风肆虐地吹个不停,它卷起的尘沙,打瞎了人们的眼睛,吹冻了人们的腮帮、耳朵和鼻尖。 这还不算,有时风雪竟如发狂的老魔鬼怒号着向人们袭击,使人站不住,走不动,爬不得,最后被冻僵……

      不知有多少贫苦夫役,来时刚刚成 婚,是个壮实后生,经过长年累月的劳苦折磨,风吹雨打,渐渐腰弯背驼,面目憔悴,由少变老,侥幸不死,还算万福。不知有多少人,背着好几块几十斤重的大城 砖,往那山岭上攀登,一时力不能支,头晕目眩,一头栽下万丈深谷,摔得粉身碎骨。还有不少人,活活累死在那新垒的墙基之上,结果被用砖石砌在了里边,尸骨 变成了长城的一撮泥土,长城也变成了无数人的一座万古不朽的丰碑!民间传说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虽然所述并不确切,但也足以说明,这长城的修筑,曾 使无数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曾使无数人丧身荒远北疆,埋骨于山巅路旁。

      劳苦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才用自己的血汗和生命筑起了驰 名于世的万里长城。这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经河套地区过黄河,沿着阴山、燕山向东而去,直达辽东。它就像一条巨一样,高低起伏,蜿蜒万余里,屹 立在崇山峻岭之上。这长城的修筑,不光是古代世界一项伟大工程,就在今天,也仍被看作是坚不可摧不能逾越的象征。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热爱自由独立的 雄伟气魄,和那种不怕艰辛劳苦顽强斗争的精神!

      且说大将蒙恬正在监筑长城期间,忽又接到始皇帝的诏命,要他督修从边区的九原(今内蒙 古包头)到首都咸阳附近的"直道"。秦始皇帝修这条直道的目的很明确,那时为了便于中央同北部边区的联系,及时调动军队互相支援。这项工程也十分艰巨,全 长1800里,沿途多是山地,层岭复杂,深谷潆洄,修造道路谈何容易!蒙恬领有诏命,岂敢懈怠?又强征来无数夫役,今日劈山,明日填谷,不知断送了多少人 的性命,耗费了多少资财!直到秦始皇死,这条直道也没完工。

      公子扶苏奉旨戍边,在咸阳辞亲别友,从驰道上直道,由直道快加鞭,朝行夜宿,直奔蒙恬驻秦国北疆的司令部——九原郡。

      公元前212年,扶苏到蒙恬部队任监军,始皇帝的原意是让他在这里学政治学军事,以待今后重用。蒙恬当然明白始皇帝的良苦用心,所以欢迎扶苏的酒宴过后,便派专人陪同扶苏沿长城由西向东巡视了整个工程。

      秦长城西端的起点为临洮,而它的东端是碣石。碣石之地有三个:一在河北昌黎,一在辽西兴城,一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遂城。今朝鲜平安南道曾出土过秦戈等遗物,这些遗物应该是当年秦兵戍守时所用,表明秦帝国的统治势力确实越过鸭绿江到达朝鲜半岛北部一带。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北部长城作为防御体系,在长城沿线筑有台、鄣、城等工事。秦长城也有这种台、鄣、城等工事,以供士兵驻扎戍守。台、鄣、城的形制, 规模与燕长城的工事大体相同。长城的台址,如围场县15号的烽火台,形如圆台,底部直径15米,上部直径2.5米。长城的鄣址,如赤峰北五里岔村的遗址, 长50米,宽40米。长城的城址,如围场县的岱伊古城,长宽均为200米。台、鄣、城都是供将士戍驻用的。

      秦长城的建成,对于巩固中原政权的边防,保障北方边境的安定,对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流以及当地民族融合的进程,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它是秦人留给后世的一笔宝贵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各种各样难于处理的事物,随同整个天下一齐扑入他的怀抱。他要制定帝号,确立郡县制度,设置三公九卿,统一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还要修建陵墓、宫殿……忙得不可开交。就是这样,始皇帝也没有忘记下达这样一条命令:修筑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

       筑路工程的负责官员叫常颊,他率令着军兵和民夫在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开始筑路。这一带山高水急,崖直谷深,地形险要且气候多变,豺狼豹出没无常,条 件十分艰苦。经过多年的努力,筑路者硬是在寂寂无人行的群山中开出了一条道路。由于受条件限制,这条道路只有五尺宽,故被称为"五尺道"。虽然如此,西南 的崇山峻岭也因此而变为通途。

      那么,五尺道的尽头是什么地方呢?

      秦汉时期,对分布在相当于今之甘肃南部、四川西 部和南部及云南贵州等地诸多少数民族称为西南夷。在这片十分广阔的民族区域内,当时已建有众多的地方政权。其中,夜郎是最大的一个,辖有相当今之贵州西 部、北部、云南北部和广西北部的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夜郎以西还有众多的靡莫族政权,最大的是在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滇(在今云南滇池地区)。由滇 再向北,以邛都的疆域为最广。上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皆已实现定居,主要经营农业。由此往西的广大地区,其居民的大多是古羌人,他们的社会进化水平还 不高,比较落后,尚处在原始社会父系民族公社的发展阶段。该地区为数不多的民族政权有昆明(在今云南洱海地区),有徙(在今四川境内)、笮都(今四川投源 县境内)。由笮都再向东北,分布着十数个民族政权,最大的是冉(在今四川茂汶地区)。该地的社会发展水平也很不一致,有的定居务农,有的以游牧或狩猎为 生,逐水草而居。由此向东北,分布着十数个氐族人建立起来的政权,疆域比较大的是白马(辖有今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此皆 巴蜀西南外蛮夷也。"战国时期,上述大部分地区由秦国和楚国实行一种名义上的统辖,二者间保持着十分松散的联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