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北击匈奴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秦始皇
  •   秦始皇帝"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连他的长子扶苏都表示坚决反对,他对父亲说:"天下刚刚太平,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稳。儒生们只不过是孔子的门徒。一些读书人能掀起多大风浪?重刑制裁书生,恐怕会引起骚乱。"

      "这些人其中有以装神弄鬼欺骗朕的,也有以古非今诽谤朕的,不严加惩治,如何警示天下!"秦始皇帝气愤地说。

      扶苏又将他巡察外地所闻所见向秦始皇帝报告。他的本意是希望父亲能够轻刑法减徭役,给百姓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巩固秦朝统治。这些话却把秦始皇帝心中的怒火再次点燃起来。秦始皇帝走到扶苏面前,注视着他,怒声道:

       "天下都拿修筑长城和移民实边的事来指责朕,他们应该到北方去看看,那里的黔首(指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天天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之下,几年辛苦所得的一 点收获,几天就全部被匈奴拿走。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匈奴之祸就会逐渐蔓延到内地来。他们不懂,你是朕的儿子,你应该懂!"说到这,秦始皇帝突然停住。注 视着眼前的长子,笑纹涌上眼角,慈爱之情使他的声音变得柔和了。他说:

      "扶苏,朕命你去上郡任大将军蒙恬的监军,一来真正看看民间疾苦;二则,学习点军事对你将来会有好处。"

      "是,儿臣遵命。"扶苏叩首退出。

       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四次出巡,这次出巡主要的目的是巡视北方边塞。从咸阳出发直至碣石(今河北乐亭附近),沿途皆原韩、赵、魏、齐边境交界,有不 少原来建的城郭、关塞、路卡阻塞交通。秦始皇下令堕毁城郭,决通川防,夷平大道上的险阻。到了碣石他又令颂功刻石,把这些功绩都记载下来。然后又经右北 平、渔阳、上谷、雁门、云中诸郡,视察了北方边塞。当时北方匈奴部族经常骚扰,给边境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始皇帝回来就下令大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 奴,并修筑万里长城,还先后迁移几十万户内地居民到北部边疆屯垦戍边,现在又派长子扶苏亲赴前线。

      匈奴是个几乎与华夏族同样古老的民 族,其祖先叫淳维,大约与夏王朝同时。匈奴这个称谓最初见于战国时代,在战国之前,有时称荤粥,有时称鬼方,有时称猃狁,其实都是匈奴的转音。匈奴是个游 牧民族,没有文字,若不是大史学家在《史记》中特辟有《匈奴列传》,那么这个在历史上很重要的民族的一些情况,后人将很难知道。据司马迁记载,匈奴 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与中原的农业民族是迥然不同的,他写道:匈奴……生活于蛮荒之地,跟随畜牧四处迁徙。牲畜的种类主要有马、,其中比较奇特的是 骆驼、驴、骡……匈奴人因逐水草而四处迁徙,所以没有城市也没有农业。但各部落间也划定自己的势力范围。没有文字书籍,语言是他们彼此联系的惟一工具。匈 奴人在儿童时就能骑马,弯弓射杀飞鸟和老;稍微长大后,就能射杀狐狸和野,以此作为食物。年轻人全都是射箭好手,也全都是能打仗的战士。匈奴人的风 俗,平时大家集中全力搞畜牧业,把打猎当成重要的副业;战时,人人参战,进攻别人,这是他们生就的本性。匈奴人的长兵器是弓箭,短兵器是刀矛。打仗时,他 们有利就前进,不利则后退,不以逃跑为耻辱。只要有利可图,根本不讲礼仪。从君王以下,都以肉为食,以皮为衣,外面披着皮袄。年轻人吃上等饭食,老人吃剩 下的东西。以年轻健壮为贵,以衰老虚弱为贱。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弟死后,活着的可娶兄弟的妻子……司马迁笔下匈奴人的风俗,在中原人看来既 新奇又不可理解。实际匈奴人对中原人的那套礼仪和农耕生活同样感到陌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两个民族两种文化。自古至今,文化差异和因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心理 隔阂,从来就是各民族间互相交往和理解的最主要的障碍,也是各民族间不断冲突的主要原因。华夏族在与外族的长期斗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文化沙文主 义和文化自恋心态十分严重。历朝历代的口号是,"用夏变夷’,即用中原文化去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但北方的草原文化与中原的伦理文化差别太大,这从太史公 的记载中就可见一斑了。正因为这样,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的冲突就成了历史上一个长期不能解决的难题。

      秦始皇帝也深知对遥远的外族 用兵非同小可,于是决定召开御前会议讨论这件大事。在讨论中,大臣们分成两派:主战派和反战派。以蒙恬为代表的军事贵族坚决拥护和支持秦始皇北伐匈奴的战 略决策。天下统一后,国家恢复了文治,军事贵族们觉得他们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政治上有可能遭到冷落。为了确立他们不可动摇的政治地位,他们需要战争,因为 只有战争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所以当听到秦始皇帝打算北伐匈奴时,他们自然由衷地表示拥护和支持。

      然而这次,一向 以深刻领会秦始皇帝意图为能事的丞相李斯,却一反常态,成为反战派的代表,坚决反对北伐匈奴的决策。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同意。据我了解,匈奴与内地不 同,他们不住城市,除牲畜外无可守之财,来去不定,很难控制。如果我们轻兵深入、粮草绝难以持久;如果我们举军齐进,携粮以行,势必行动迟缓,捕捉不到战 机。我们即使夺得了匈奴的土地,也无利可图;征服了匈奴的民众,也难以统治他们。这样,我们战胜之后,就必须把他们杀光,这又不是民之父母的我们应该干的 事。我认为,这场战争只能耗损我们的国力,使匈奴拍手称快,陛下的举措实非长治久安之策。"李斯之所以敢于如此扫秦始皇帝的兴,原因有二:其一,他毕竟是 总理全国事务的丞相,难道他不知道在建国后这短短几年中秦始皇帝折腾的程度吗?修宫殿、修驰道、修坟墓、大移民、大巡游,除了生产活动之外,这些事情是齐 头并进、花样翻新,搞得轰轰烈烈、沸沸扬扬。要以李斯的理智去考虑,这些事情应该有个轻重缓急,有个孰本孰末之分,但他还是全心全意支持皇帝的主张。然后 认认真真,不折不扣地去落实这些主张。因为他清楚他的权力是谁给的,他的富贵是哪里来的。今天,他敢于鼓起勇气,去触逆鳞,实在是感到在这许许多多的非生 产性活动之外,如果再来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帝国的人力、财力、物力将支撑不住了。其二,作为官僚化知识分子代表的李斯,也绝不愿意看到军事贵族们通过 对外战争捞取更大、更多的政治资本,反过来威胁他们的政治地位。想到这些理由,他就不得不冒点政治风险,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犯颜直谏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