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李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秦始皇
  •   大约在秦昭王末年,一个风尘仆仆的年轻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楚国的兰陵县(今山东苍山县附近的兰陵镇),他此行的目的,是要长住这里,拜当地的最高长官——兰陵令荀况为师,向他学习所谓的"帝王之术"。

       年轻人有一个很别致的名字——李斯。李斯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其家庭情况如何,我们已无法查清。他到兰陵拜师求学,是因为他在家乡时的一个偶 然的发现:那时,他在郡里做一名卑微的小吏。一次,李斯见到吏舍的茅厕中有老在吃那些污秽之物,有人或犬走近时,老鼠便慌忙逃窜。后来,他又看到仓房中 的老鼠吃着粟米,住着大屋,更没有人和来惊吓它们。两相比较,李斯遂大发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明白了,自己若想出人头地,获取 功名富贵,就要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现在这样做一名小吏,就像茅厕中的老鼠,穷困,卑贱,无论什么人都敢对自己指手划脚。但是,若想爬上社会的最 高层,自己必须有些本事;攀附帝王家的前提,是要先学成文武艺。就这样,李斯来到了地处东方的兰陵。

      李斯的老师荀况(约前313—— 前238),字卿,赵国人。汉朝人称他作孙卿,因为他们要避汉宣帝刘询的讳,后人尊称他为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有名的儒学大师,但他的学说和孔孟的学说颇 有不同,例如他不信天命,又主张性恶论,反对法先王,都是和孔孟唱反调。荀子当然也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人不可须臾无礼;礼是道德之极,无礼则政令不行。 但他又主张礼法并重,认为没有法,礼则难以体现。所以荀子喋喋不休地宣传隆礼重法,主张"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法,欲必以信"。所以有人又认为他是个 法家。荀子的这套礼法并重、德行并举的政治思想,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统治理论,也即李斯所要学习的"帝王之学"。荀子的声名也因此很大, 前来向他求学的人很多。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官讲学,任过三次祭酒。大约在公元前255年,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李斯已经学成了"帝王之术",为以后的从政打下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不过,与他的老师荀子不同,李斯不再乐于研讨和宣传隆礼重法,而 是更多地接受了早期法家思想家申不害商鞅以及他的同门师弟韩非等人思想的影响,致力于法家思想的研究,并在从政以后,努力将其贯彻到专制主义的政治实践 中去。

      学业结束了,到何处去谋求发展便成为一个大问题。李斯很聪明,"帝王之术"这块敲门砖,一定要选一块风水宝地抛出去,才会有效 果,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否则,自己便永远只能是茅厕中的"老鼠"。遍观天下,山东六国连龟缩自保亦不可得,楚国的考烈王更是庸懦不堪。只有西方的秦国, 政令统一,兵强壮,且一向又有招贤纳士、重用客卿的传统,天下命脉,已握于秦人掌中。李斯遂决定到秦国去谋求发展,他觉得,秦国就是那座高大宽敞的堆满 了粟米的仓库。他向荀子辞行道:"如今诸侯争雄,游说之士正可借此成就功名。现在秦王欲吞并天下,称帝而治,这正是布衣之士施展身手的好时机。身处卑贱之 位,而不想办法通过游说去追求功名富贵,是傻得如同禽兽一般,枉为人生了。人最大的耻辱是地位卑贱,最大的悲哀是生活穷困。久处卑贱之位、穷困之地,却厌 世而恶利,将自己的出路寄托在什么‘无为’之上,这不是士人应有的正常想法。"

      终于,在庄襄王三年(前247),不愿枉为人生的李斯,走进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可惜,李斯来得有点不是时候,他所崇敬的秦王——庄襄王,在前不久死去,13岁的太子嬴政刚刚即位。满朝文武忙完了丧礼,又忙着办即位典礼,还有许多善 后要处理,没功夫把他引荐给年少的秦王政。于是,李斯就去拜谒秦国相国吕不韦。那时吕不韦正广招天下贤士,便留下李斯,让他做一名舍人。

       所谓舍人,并不是一种官职,当时高官的侍从宾客和左右亲信,都被叫作舍人。此后,吕不韦同李斯交谈过几次,觉得他很有才能,便任其为郎。虽然郎无官署, 无职务,地位低下,但由于郎主侍从宿卫,亲近禁廷的机会是很多的。果然,李斯比较快地谒见了秦王政,他要大逞辩才以说秦王,为自己建筑高大宽敞的"仓库" 了。

      当时的秦王政,还没有亲政,主要的任务是在吕不韦的傅保下学习如何为君治国,为以后亲政打下理论基础。李斯向秦王抛出了"帝王之 术",纵论天下形势,核心是要抓住时机,尽快实现统一。他说:"从前秦穆公成就了霸业,却不能东进吞并六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诸侯还有很多,周朝的 运祚还未衰败,所以春秋五霸相继而兴,都去尊崇周室。自从秦孝公以来,周室运祚开始卑微,诸侯之间相互争伐兼并,关东存有六国,秦国乘势攻伐诸侯,于今已 过去了六世。如今其他诸侯国畏服秦国,如同郡县畏服中央一样。以秦国国势的强盛,以大王您的贤明,足以消灭各诸侯国,建立帝业,成就一统天下,就像炊妇擦 抹灶台那般容易。如今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果现在不赶紧着手布署,而是漫不经心,等到其他诸侯国东山再起,相互联手,合纵击秦,那时,就是有黄帝那样 的贤德,也无法吞并六国,一统天下了。"

      聪明的秦王政听了李斯的这番宏论,很快弄懂了其中的主旨。对于抓住时机,尽快推进统一大业的 完成,秦王政举双手赞成。他认为李斯对天下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秦国的确占尽了优势,山东六国已然无力同秦国抗衡,秦国应尽早挥师东进。李斯实际上是为秦 王政制定了一条统一六国的宏观战略。此后秦王政的统一事业,实际上就是在这个战略的指导下进行的。秦王政对李斯的才干大为欣赏,拜他为长史。

       此后,秦王政又多次召见李斯,议论天下大事。秦王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秘密派遣谋士带着金银珠玉分道去游说诸侯,行反间之计;他国的名士,凡是见钱眼开 的,都要贿赂之,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凡是不肯叛国拒受贿赂的,以利剑刺之。当一些诸侯国的君臣关系被秦国成功地离间,上下不能相应时,秦王政又急派良将精 兵疾攻该国,这样山东各国的实力被进一步削弱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