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张骞墓的三次大维修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骞
  •   1."文化大革命"中的墓碑拆除与恢复

      "文化大革命"初、中期,饶家营大队(现在称村),部分群众以"破四旧"、"砸烂封资修"为名,砸烂了张骞墓前石,拆除了张骞墓前三通石碑。将碑抬去作了水渠上的路桥。文物保护员向县文化馆报告,文化馆干部在"文革"中无法制止。

      1978年,城固县为了落实文物保护政策。经县文化馆干部与饶家营大队干部协商,把桥拆除,将墓碑和碑帽叫社员抬回墓地。由县文化馆购青砖和石灰,请泥水匠按原照片复原。

      2.封土堆东西北三面筑防水墙

       张骞墓南面是社员种菜的旱地,东、西、北三面是农业社的水田。封土堆三面经水浸泡,加上社员犁田,封土堆三面边缘的土,年年崩塌,封土堆逐年缩小。为了 使水不至于把墓室浸坏,保护封土堆原貌,必须在封土堆东西北三面用石头修筑防水墙。城固县文化馆给陕西省文化厅文物处请示拨款维修张骞墓的报告并附上墓的 平面图和剖面图。省文物处接到报告后,随即拨款5000元,由县文化馆派人与墓地生产队协商,在墓地东、西、北三面,各划2公尺宽的耕地,筑墙防水。基墙 地深0.5米,墙宽0.5米,用河光石和水泥砌成,这就避免了水田的水对墓丘的浸泡,犁田也不至于破坏封土堆,可永保封土的原貌。

      3.封土堆拓宽与添土加高

       1986年,为了迎接张骞首届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县上拨款将墓基拓宽,封土堆添土加高,由覆箕形加土填成覆斗形。在墓顶及四周加土500多方。墓基拓宽 后,长35.6米,宽20米,砌石墙填土,筑成基台。再在台基沿用石条砌成0.9米高沿,在墓顶加土,使墓顶与基沿成坡形,似覆斗。现在墓高5米,长19 米,宽17米,墓前有7.40平方米场地,便于游人观瞻。东、西、北三面均有4.50米宽的走廊,游人可在四周徜徉驻足,凭吊先贤,抒发怀古之幽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