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测定地震第一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衡
  •   张衡东汉杰出的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在好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他幼年时,家境比较贫寒。艰苦的生活激励他自幼刻苦好学,奋发向上。他青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后来他到了西京长安,以后又进了京城洛阳的太学。他在太学里日夜苦读,成为很有学问的学者。

      他二十三岁时回到家乡,在南阳太守鲍德手下任主簿。他一面办理政务,一面从事文学创作。他花了十年工夫,写成了著名的文学著作《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二京赋》描写了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揭露了贵族的腐朽寄生生活,写得很出色,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

      公元110年,张衡进京担任郎中,后来又担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的工作。他做太史令最久,前后有十余年。他专心钻研天文历算,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当时,有一种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叫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天像蛋壳,地象蛋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都在"蛋壳"上不停地转动。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创制了一种能够表现浑天思想的浑天仪。浑天仪用铜制成,主体是一个球体模型,上面刻着恒星、南极、北极、经度、黄道、赤道。他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人们在屋子里观看仪器,就可以知道哪颗星从东方升起,哪颗星从西方落下,仪器上表现的情况竟同天空中星象出没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能造出这样精巧的仪器,这是很了不起的。

      张衡又写了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和《灵宪》。《浑天仪图注》是讲述浑天仪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的。《灵宪》一书是他研究天文的成果。他在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颗恒星,还指出月亮并不发光,受了太阳的照射才发射出光来。这些成就,在当时来说也是很不简单的。

      公元132年,张衡又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地动仪也用铜制成,形状像酒樽,内部中间竖着一根粗大的柱子,柱的周围有八根横杆连接外面。外面有八条,龙头朝下,按八个方向排列,龙嘴里各衔着一个小铜球,下面蹲着八只张嘴的蟾蜍。如某一方向发生地震,柱子就倒向那个方向的横杆,那个方向的龙嘴就吐出铜球,落到蟾蜍嘴里。这样,人们就可以知道什么方向发生地震了。公元138年,地动仪西边一个铜球掉下来,表示西方发生地震。但当时洛阳的人没有感觉到,大家怀疑地动仪是否准确。不久,陇西派人来报告,就在地动仪龙头吐球那天,那里发生了地震。事实证明,地动仪非常准确。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的地震仪要早一千七百多年。

      张衡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创造发明方面,除了浑天仪、地动仪,他还发明测定方向的候风仪,制成了当时只是在传说中有过的指南车。在数学方面,他算出了圆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一点。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地形图。在艺术方面,他是东汉著名的画家。在文学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二京赋》,他还写过很多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那时候,宦官的势力很大,他经常遭到排挤。后来,他被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相。河间王刘开骄奢跋扈,勾结豪强,胡作非为。张衡到任后,整顿法度,惩办了一批为非作歹的豪强恶霸。他还清理冤狱,释放无辜,受到当地人民的称道。他六十一岁时又被调回京城,第二年就生病死了。

      张衡一生为我国科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放后我国重修了南阳的张衡墓,郭沫若曾在新立的墓碑上题词称颂他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这是对张衡最恰当的评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