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的故事:进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张衡
  •   东汉后期的政治有个特点,就是幼童称帝,太后掌权。太后多是青年妇女,缺乏政治经验,就叫她的父亲或兄弟来掌权,这叫做外戚专权。等皇帝年纪大一些,想从外戚手里把权夺回来,他依靠谁呢?只能依靠宦官

      宦官是皇帝的奴仆,一般来说,缺乏文化和品德修养。可是皇帝深居皇宫,和外界接触很少,只能和这些人亲近,并通过他们了解外界情况。宦官们往往通过献媚拍,取得皇帝的信任,掌握某些权力。

      皇帝和外戚争议的时候,往往和宦官密谋,把主要外戚杀死。这样,宦官又专权了。他们监视和控制皇帝,在外面结党营私。正派人看不起他们,他们就勾结一些奉承拍马的小人,卖官受贿,欺压良民,搞得乌烟瘴气。

      年轻的皇帝死了,又是一个幼童做皇帝,太后又掌权,外戚又来杀宦官。

      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双方都只顾自己集团的私利。双方都奢侈腐败,残害人民。

      公元125年,汉安帝死了,阎皇后做了太后,立了一个小皇帝做傀儡,由外戚阎显掌权。谁知这小皇帝几个月就死了,19个宦官合谋杀了阎显,又迎立另一个小皇帝(也是安帝的儿子),就是汉顺帝。

      汉顺帝即位的时候,只有11岁。既然他是依靠宦官即位的,自己又幼小,只好把权力交与宦官。这些宦官得势后,大收干儿子,勾结一批人把持政权,并仗势欺人。

      宦官们看到,公车司马令是掌管皇宫对外联系的重要工作的,必须由他们的亲信来担任。所以在公元126年,他们不让张衡做公车司马令了,将他调任太史令。

      这是张衡第二次做太史令。从第一次担任太史令到第二次担任,相隔11年。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倦鸟回飞,仍还旧巢,正是他多年来在宦途不通达的证明。在此期间,他的创造发明不少,但他没有得到升迁。有许多人为他抱不平。

      张衡只是笑笑说:

      "一个人不怕官位低微,只怕品德不好;不怕俸禄少,只怕知识贫乏。每个人有自己的才能,根据才能安排职务,这是正道。歪门邪道,胁肩谄笑那一套,我怎么能做呢?"

      他表示要以博学多能的人为师友,并且要在研究科学问题上抱着"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信心与决心,和"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的谦虚态度;同时还表示自己不愿同那些"鄙儒"或"贫夫"去计较长短,要坚持"方将师天老而友地黄,与之乎高睨而大谈"的广阔胸怀。

      太史令的工作,无论是研究日月星辰,制定历法,还是调查地震和天气情况,他都非常感兴趣。他很乐意在灵台度过日日夜夜。

      张衡对自己的官位虽然不愿计较,但对国家的兴亡却时刻挂在心上。他写《二京赋》的时候,已经看到国家的一些危机;现在又过了20多年,他已经从年轻人变为老者,眼见宦官专权,胡作非为的事层出不穷,他不能再视而不见了。

      公元130年,汉顺帝16岁了。张衡认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及早提醒皇帝,使他知道宦官专权的危害,设法摆脱宦官。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挥笔疾书,上了一道奏章,说:

      "贵宠之臣(指宦官),罪行昭著,妄作威福,有目共睹,积恶成祸,为害黎民,四海怨怒……"

      他列数过去宦官为祸的例子,请顺帝注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宦官是受皇帝宠信的人。他们为所欲为,欺压百姓,正是皇帝纵容的。他们是皇帝依靠的力量。所以,张衡这次上表并没有什么效果。宦官积恶成祸,四海怨怒,依旧如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