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简介:才华横溢的奇佐之才郭嘉的故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1 属于:郭嘉
  • <a href=/renwu/GuoJia/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郭嘉</a>
    郭嘉

    第一节 弃暗投明,去袁助曹

      擒吕布,平二袁,征乌丸,为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郭嘉生活于动乱不已的东汉末年。他少时即有大志,见识深远,平时注意结交豪杰,以待风云变幻。他长期闭门苦读,终于学得了广博的政治,军事和历史知识,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见解。为了显示自己的非凡才能和实现胸中的伟大抱负,郭嘉决定走出家门,投向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寻觅明主,建功立业。时逢董卓作乱, 郭嘉更是跃跃欲试,准备充分利用其时机,干一番事业。

      袁绍占领冀州后,郭嘉听说名噪一时的袁绍礼贤下士,便前往投效,然而却没有得到 袁绍的重用。经过一番观察,透过袁绍表面的强大和喧嚣的声势,他看到了袁绍致命的弱点。他的两位颍川郡同乡辛评、郭图也在袁绍处效力,郭嘉对他们说:"袁 公只想学周公的礼贤下士,却不知用人,不能决断,要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难,建立霸王的事业,是很难做到的。"于是他毅然离开了袁绍,去寻求明主。

       在当时条件下,像郭嘉这样的一介书生、文人谋士,虽有超人的才能,但没有尺土寸兵,只能投靠有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的人,才能使其才华得以发挥出来。正如 藤蔓不能直立,只有攀援大树,才能升高一样。聪明的谋士要善于选择辅佐对象,这是他成功的首要条件。郭嘉曾说过:"夫智者审于量主"。如果主人是愚钝懦弱 之辈、不堪造就之才,那么即使辅佐他的人有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恐怕亦是徒劳,甚至还会因主人的失败而招致杀身之祸。只有辅佐的对象英武有为,谋士的才干得 以发挥,才能成就一番伟业。和郭嘉同郡的郭图就因一味追随袁绍、袁谭父子,后因兵败被杀。作为谋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地判定,袁绍不过徒 有虚名,对于天下之兴亡难堪重任,因而绝不能选择他做自己的事业之"主"。"量主"确是识人才能的重要表现。

      郭嘉毅然离开袁绍后,经同郡人荀介绍推荐,投靠了曹操。此时曹操虽已迎汉献帝许都,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但与袁绍相比,占有的地盘狭小,兵不足,势力尚弱。郭嘉毅然决然地选择曹操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主,表现了他深邃的眼力和决断才干。

       郭嘉投靠曹操后,即刻得到曹操的召见,两人纵谈天下大事。曹操发现这个青年具有卓越的见识和才能,不禁高兴地赞叹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 也庆幸得遇雄才大略的明主,喜不自胜地说:"曹公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啊!"二人志投意合,相见恨晚。曹操立即任命二十七岁的郭嘉为司空军祭酒。当时曹操已 担任司空,军祭酒即军师祭酒,是参谋军事的官职。从此,郭嘉就做了曹操帐内的军事参谋,为曹操呕心沥血地谋划军机。

    第二节 官渡之战,纵论"十胜"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一心想伐袁绍,但又担心自己的力量敌不过,因此先后征询荀、郭嘉等主要 谋士的意见。他说:"袁绍拥有冀州的兵力、青、并等州也顺从了他,地广兵强。他数次向我挑衅,我欲起兵征讨,又怕力量不敌,怎么办?"郭嘉劝曹操借鉴刘邦 用智,以弱胜强,打败项羽的历史经验,树立以智取胜的信心。他说:"刘邦与项羽之间力量差距的悬殊,明公你是知道的。然而刘邦的智慧却胜过项羽,所以项羽 终为刘邦所败。"

      郭嘉分析了袁曹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判定"(袁)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虽兵强,无能为也。"就是说,袁绍有十处不及曹操,曹操有十处胜过了袁绍,所以袁绍的兵力虽强,还是要失败的。这十败十胜是:

      其一为"道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曹操安定社会的措施,合乎于自然规律;袁绍扰乱天下,民不聊生。这就首先在"道"上取得了胜利。这是从总体上着眼对曹、袁优劣的评价和估量。

      其二为"义胜"。"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袁绍师出无名,曹操可以奉汉献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顺,这就在"义"上胜过了袁绍。

       其三为"治胜"。"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约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汉朝末年治国的缺点是为政以宽,放纵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袁绍不仅没有纠 正汉末弊政,反而对豪强大族更宽纵了。曹操则纠之以"猛",注意抑制豪强,适时地打击其势力,这就在"治"上胜过了袁绍。

      其四为"度胜"。"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惟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惟才所宜,不问远近。"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气度狭小,任用了人又不信任,不放心,而且用人惟亲;而曹操贤明通达,只要是人才,便加以重用,这就在器量上胜过了袁绍。

      其五为"谋胜"。"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袁绍遇事迟疑犹豫,常常错过时机;而曹操处理大事非常果断,善于随机应变,这就在谋略和决策方面胜过了袁绍。

       其六为"德胜"。"绍因累业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 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袁绍依仗门第高,沽名钓誉,跟从他的都是一些只务虚名而没有实际本领的人;而曹操以仁义和诚心待人,自己严谨俭朴,赏赐有功的人却 毫不吝惜,所以天下有才能并讲究实效的人都愿辅佐曹操,这就在"德"上胜过了袁绍。

      其七为"仁胜"。"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 其所不见,虑所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思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曹操发展生 产,恢复经济,安定社会,惠在下民。而袁绍放纵豪强,贪暴无比,民不堪受,却好在些许小事上假仁假义。曹操的"仁"远胜于袁绍,因而深得民心。

      其八为"明胜"。"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臣下争权夺利,听信谗言,为谗言所迷惑;曹操用人有方,谗言不行,内部团结,这就在"明"上胜过了袁绍。

      其九为"文胜"。"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袁绍是非不分;而曹操善于以礼和法治国,是是而非非是谓"文胜"。

      其十为"武胜"。"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袁绍不懂军机,却喜好虚张声势;而曹操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令敌人畏惧,这就在军事上胜过袁绍。

       郭嘉从袁、曹双方的政治、经济、政策、军事实力、人心向背,以至个人的气质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所得出的曹操"十胜"的结论,是具有科学预见 性的推断。曹操的其他谋土,如荀和贾翊,也曾对官渡战前的袁、曹对峙形势作过分析和预测,也均预见到了曹定能胜袁的结局。荀预言曹操有"四胜",即度胜、 谋胜、武胜、德胜。贾翊预见曹操"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可以说是智者所见略同,都作了同样正确的判断,都对坚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 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为详尽、细致、深入和准确。这不是盲目的猜测,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详尽地了解了双方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推 理、演绎、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学结论。郭嘉能够精确地、科学地预见曹操"十胜",证明他不愧为一位高明的谋士。

      曹操虽有"十胜" 的先决条件,但要实现全胜,还要依靠奇妙的谋略和卓绝的斗争。所以在分析了双方的情况后,郭嘉又向曹操献计说:"袁绍正在北方攻击公孙赞,我们可乘他远征 的机会,东取吕布。如不先取吕布,将来袁绍入侵,吕布一定声援,必为后患"。曹操极为赞同这一策略,于是在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东征吕布,三战三 胜,吕布退保下邳固守。曹操见军队连续作战,非常疲乏,下邳一时又不易攻取,便打算班师还许都。郭嘉劝阻说:"从前项羽七十余战,未尝战败,而一朝失势, 身死国亡,这是勇而无谋的缘故。如今吕布每战必败,内外失守,他的锐气已衰,力量已尽。吕布的威力不及项羽,但困难却超过项羽。如果乘胜急攻,必可俘获吕 布。曹操的另一个谋士荀攸也力劝曹操应该急攻勿舍。曹操于是打消班师的念头,继续猛攻下邳,同时引沂水,泗水灌城。先后围攻两月有余,城破,终于生擒吕 布,免除了对袁之战的后顾之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北上官渡同袁绍决战,用奇兵袭鸟巢,终于击溃袁军主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历史性胜利。

    第三节 腹藏玄机,料事如神

      三国时期,吴国雄踞江东,立国时间最长。吴国的基业,就是当时有名的青年英才孙策开创的。

       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出生在当地一个著名的大族家庭。孙策的父亲孙坚,早年做过县令,后靠镇压黄巾起义 起家,官至长沙太守,封乌程侯。孙坚由于实力不是太强,不得不依附盘踞在江淮一带的军阀袁术,袁术表荐其为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袁术振孙坚征讨荆州,进攻刘表。孙坚大败刘表部将黄祖,不料他在进围襄阳时,被黄祖的士兵用暗箭射死。孙坚死时,孙策才十七八岁。这位英俊少年,继承 父志,驰骋疆场,东征西讨,创业于江左。他"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人们亲切地呼孙策为孙郎。袁术手下的大将们,都很敬重这个青 年将领。袁术也常常欣羡地称叹说;"我如果有孙郎这样的儿子,纵然死去,也没有什么可怨恨的了。"

      曹操得知孙策平定江南,极为忧虑,但又一时不能分兵与其争锋,只好眼看孙策"转战千里,尽有江东"。他曾设法拉拢孙策,但孙策不肯受他节制。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后方空虚。孙策选择这个有利时机,定下"阴袭许昌,迎汉帝"的计划。他部署好军队,临江待发。消息传 来,曹操集团"众闻皆惧"。因为孙策骁勇善战,又有名谋士周瑜辅佐,对曹操是一个极大的威胁。然而郭嘉却认为孙策不足虑也,他料定孙策此举,难以成行。众 人大惑不解。郭嘉解释并进而推测说:"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英雄豪杰。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之士,会替他们的主人报仇。而孙策为人轻佻,缺少戒 备,虽然拥有百万之众,但就像一个人在旷野里走路一样。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孙策只能一个人抵抗。依我看来,这个人必死于匹夫之手。"

      众人听了郭嘉的预言,不禁半信半疑。信的是他分析的很有道理,疑的是孙策能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但不久,这个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预测,即为事实所证实。"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大家都为郭嘉料事如神而深为折服,赞叹不已。

       原来,吴郡太守许贡曾上表汉帝,建议将孙策"召还京邑","若放于外必作世患"。孙策获悉后大怒,绞杀了许贡。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寻找机会,为他们的 主人报仇。孙策平时极爱打猎,而部下早就劝告他,不要轻易外出。孙策虽然认为这个意见有道理,却又总是改不掉自己的爱好。这一次他又去打猎,追赶一头鹿到 江边,三个刺客正好守候在那里。孙策射死了一个刺客,另两个刺客却射中了孙策的面颊。当天晚上,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因伤重而死。

      孙策 为郭嘉所言中,死在将袭许都之时,也许出于偶然。然而他料定孙策"必死于匹夫之手",则表明他对各个政治军事集团的深刻了解,对其动向的洞察秋毫,对其主 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亦了如指掌。作为一个杰出的谋略家,郭嘉虽然身在曹营忙于军务,但对孙策统治下的江东各种势力的消长和多种矛盾的发展趋势却是胸有成竹 的。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具有对所掌握的第一手丰富材料进行概括,分析和推理的极高才能,所以才能作出一般人不可想象的精确的预见。预见性,是谋略家不可或缺 的才能。

    第四节 巧献妙计,智破二袁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因官渡之败后积郁成疾,吐血而死。袁绍死后,袁氏集团仍有一定的势力。袁绍的小儿子袁尚在邺城统领袁绍旧部,袁谭、袁熙等仍然控制着黄河以北大部地区。

       袁绍的几个儿子不团结,各怀异心,都企图发展自己个人的势力。袁绍在世时,为了争夺嗣位,他们就各自扩充实力,培植党羽,明争暗斗。审配、逢纪拥护袁绍 喜欢的少子袁尚;辛评、郭图支持袁绍的长子袁谭。袁绍死后,审配假传袁绍遗命,奉袁尚嗣位。袁谭未得嗣立,心中不满。袁尚疑忌袁谭,拨给他指挥的兵力甚 少,还派亲信逢纪跟从袁谭,实则监视。袁谭多次要求增兵,袁尚与谋臣审配等不予理睬。袁谭大怒,于军中杀死逢纪。这样,袁氏兄弟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起来。

       曹操利用袁尚、袁谭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的机会,渡过黄河,北上征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九月,曹操攻打屯兵黎阳的袁谭,袁谭无奈,向袁尚告急。袁 尚欲分兵助兄,又怕袁谭借兵不还;坐视不救,又怕失去黎阳与己不利,只好以审配守邺城,亲率大军援助袁谭。次年二月,曹、袁两军大战于黎阳城下,结果袁 谭,袁尚大败,退回邺城。曹操占据了冀州的重要门户黎阳,为进一步消灭袁氏集团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诸将因连战告捷,皆欲乘胜追击,一 举攻下邺城。郭嘉却在大家的兴头上,提出停攻、撤军,南征刘表的方案。众人大惑不解,因为当年下邳战吕布时采用的就是急攻的战术,在敌方人马疲惫的情况 下,围攻两月,终于擒得吕布;而今二袁已露败相,只要围住邺城,连续进攻,破城指日可待。而此时调头南下,征伐刘表,岂不给了二袁喘息的机会?郭嘉胸有成 竹地解释说:"袁绍生前最喜爱此二子,究竟立谁为嗣,一直没有定下来。袁谭和袁尚势力相当,两人必定会争权夺利。如果我们进攻太急,他们必会团结一致对付 我们;如果暂缓进攻,他们就会为争权而火并。所以我们不如掉头向南,假装去荆州讨伐刘表,以观他们的变化。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后,我们出兵击之,即可一举平 定河北了。"

      郭嘉提出的这个谋略,可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计。这是一个消灭二袁最有效也是事半而功倍的方案。因为,在当时形势 下,乘胜进攻并消灭二袁虽然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困兽犹斗",二袁占据的是袁绍经营多年的邺城,还具有相当的实力,如果硬拼必将付出相当甚至惨重的代 价。但如果能够巧妙地使二袁相互火,创造让他们自相残杀的时机和环境,曹军便可坐收渔人之利,这确是一条不战而胜的奇谋妙计。

      郭嘉解 释了这个既巧妙又高明的奇计后,众人连连点头称是,曹操高兴地采纳了这个建议。遂于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八月,下令南征刘表。这时荆州的刘表刚稳定了 长江以南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正注视中原局势的变化。曹军回师南下,对刘表造成了强大的威慑,使他不敢轻易北上向曹军辖地进犯。这就够了,因为曹操所 要的即是一个给袁氏兄弟看的其实是佯攻的效果。曹操留下贾信守黎阳,自己领兵返回许昌,接着再次南下做出进攻刘表的态势。曹军虽然挥师南下,却是一步三回 头,时刻注意着二袁的动静。当军队开到西平(今河南西平西)时,便接到袁谭、袁尚互相攻伐,袁谭遣使前来求救的消息。

      原来,当曹军南 撤后,心惊胆战的袁谭,袁尚真是大喜过望,然而很快兄弟二人便开始了对冀州的争夺。袁谭以要追杀曹军为名,要袁尚给他的军队换些好的铠甲。袁尚不给,袁谭 大怒,在郭图、辛评的挑唆下,领兵攻打袁尚,结果大败。袁谭逃到平原(今山东平原南),袁尚领兵追击,将平原团团围住,攻打甚急。袁谭无计可施,只得派辛 评的弟弟辛毗向曹操求援。

      曹操见二袁果然火并,心中大喜。一口答应袁谭的求降,立即出兵救援。袁尚得知曹军北渡黄河,慌忙放弃围攻平 原,赶回邺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又一次进攻袁谭的时机,出兵直捣邺城,守城的审配坚守不出。曹军在邺城四周挖了一条长四十里,深 宽各二丈的壕沟,引漳水灌入沟中,将城围住。邺城被围困四个月,城内粮草不济,饿死大半人口。袁尚率主力一万多人回撤,被曹军伏击,袁尚逃往幽州投奔次兄 袁熙,邺城遂破,曹军入城,审配藏入井中,被搜出处死。

      当曹操围攻邺城时,袁谭乘机占据了河北不少地方。曹操攻占邺城后,挥戈北进, 进攻袁谭。袁谭逃至南皮据守。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正月,曹军冒着严寒进击,一举攻克南皮,将袁谭、郭图杀死。至此,冀、青二州全部被曹操占据。接着 曹操北上进击幽州的袁熙,袁熙、袁尚逃奔辽西乌丸,幽州便也落入曹操之手。郭嘉精心谋划的巧平二袁之计,至此已经全部实现。

      曹操攻占冀州后,郭嘉提出建议,要曹操召见当地的知名人士,并给他们安排官职,作为下属。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当地人士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曹操在北方的统治。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深根固本的良谋。

      郭嘉因为在征讨袁氏兄弟的战争中,出奇谋立奇功,冀州刚一平定,就被封为洧阳亭侯。

    第五节 远征乌丸,英才早逝

      曹操平定河北后,当务之急便是征讨乌丸了。乌丸也叫乌桓,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初 年,主要居住在今辽宁西部和河北东北部。东汉末年,乌桓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尤以辽西单于蹋顿最为强悍。袁绍生前同乌桓三郡的关系十分密切,早在建安元年 (公元196年)就曾利用乌桓的力量攻打过公孙赞。并在打败公孙赞后,假托汉献帝名义,封蹋顿为乌桓单于。袁绍死后,三郡乌桓继续与袁氏互相勾结,狼狈为 奸。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尚、袁熙逃入乌桓,企图借助乌桓的力量同曹操抗衡。乌桓也曾数次出兵犯边,进行骚扰,并同曹军多次冲突。曹操为了消灭袁 氏残余势力,统一北方,准备远征乌桓。

      远征乌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的刘表,一直在劝说刘表讨伐曹操,如果刘 表在曹军远征乌桓之时,趁机进攻后防空虚的许昌,后果将不堪设想。曹操也相当慎重,召集手下文武官员进行讨论。诸将均不赞同,他们认为"袁氏兄弟,亡命之 人,不足虑也。乌丸也不能为其所用。如果大军远征深入乌丸地区,荆州的刘表必然趁机袭击许都,到那时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郭嘉在一片 强烈的反对声中,却极力赞同远征乌桓。他认为袁尚兄弟与乌桓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刘表不会成为后顾之忧。他对曹操说,"曹公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凭着 地处僻远,必然不作准备。乘他无备,来个突然袭击,一定可以取胜。袁绍生前即给过乌桓官民恩惠,同时袁尚,袁熙兄弟还在那里,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现在 青、冀、幽、并四州的百姓,只因迫于威力才归附我们,我们还没有给他们什么恩德。如果我们放弃北伐而进行南征,袁尚就会依靠乌桓的支持,召集袁氏的死党, 伺机反攻。而乌桓一动,如果有人响应,就会促使蹋顿单于产生入侵的野心。那时恐怕青州、冀州又不是我们所有了。荆州的刘表不过是一个空谈家,他自知才能不 如刘备,如重用刘备,恐怕控制不住;如不重用刘备,刘备也不断肯真心实意为他出力。他们之间的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决定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因此, 我们虚国远征,刘表绝不会有大的举动,曹公不必多虑。"

      郭嘉对远征乌桓的必要性、可能性、把握性的精妙分析,坚定了曹操的信心。建安 十二年(公元207年)二月,曹军开始北征。五月,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郭嘉又提出了战胜乌桓的具体战术和策略。即实施"轻兵兼迫以出,掩其不 意"的突袭。郭嘉说:"兵贵神速。现在要到千里以外袭击敌人,辎重多,行动迟缓,如果他们得知消息,必做防备。不如留下辎重,轻骑兼程前进,乘其无备,发 动突袭。"曹操信服,留下辎重,轻装前进,选择乌桓放松戒备的小道,越过卢塞(今河北喜峰口),跨过白檀(今河北宽城),经平冈(今河北平泉),登上离 蹋顿大本营柳城(今辽宁朝阳南)只有二百多里地的白狼堆。这时(八月),乌桓王蹋顿才得知曹军到来的消息。蹋顿惊惶失措,被曹军击得落花流水。蹋顿单于被 杀,曹军大获全胜,胡汉降者二十多万人。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去了。不久,辽东太守公孙康斩袁尚、袁熙,并送二人首级给曹操。

      郭嘉在远征乌桓的战争中力排众议,纵论天下形势,见解独到而深刻,分析透彻而令人信服,谋划也相当奇妙,促使曹操作出远征的决定。出征以后,他又及时提出"兵贵神速"的战术意见,使这次战争迅速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郭嘉跟随曹操出征乌丸回来后,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曹操亲临问疾,关怀备至。不料这样一位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谋士,竟就 此与世长辞了,年仅三十八岁。曹操极为悲痛,深为惋惜,"上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丧失奇佐",从内心深处发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悲 叹。

      这也难怪,此时恰逢曹操北征乌桓胜利返回,踌躇满志,正欲挥兵南下,一举统一中国之时,他正极需象郭嘉这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 囊谋臣。而郭嘉在此时竟离他而去,对曹操的雄心伟业不啻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后来的赤壁之战,成了曹操戎马一生中最大的军事失败和政治失败,而这恰恰是在郭 嘉去世后,失去其辅助和谋议的情况下发生的。无怪曹操叹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郭嘉死后,曹操痛心地对荀攸等人说:"诸君 的年龄都和我差不多,惟独郭奉孝最小。战乱平定之后,我准备把身后的事业托付给他,不料他却在中年夭折,这难道是命中注定吗?"在给荀攸的书信中,曹操追 念郭嘉说:"想要把后事相托,不料竟先我而去,真令我悲痛伤心。奉孝是最了解我的人,天下真正相知的人不多,所以十分痛惜(郭嘉的死)。可是又有什么办法 呢!"曹操不止一次地表明,欲将自己身后大事托交郭嘉,可见对他的重视和信赖。曹操向汉献帝上表,请求给郭嘉封赏。表文说:"军祭酒洧阳亭侯郭嘉,同我一 起征伐十有一年。每逢讨论军国大事,他都坦诚地出谋划策,没有失算的地方。擒获吕布,斩杀袁谭,占据河北,扫荡乌丸,平定北方,郭嘉的功高盖世。然而他却 不幸早亡,使事业未得终尽。追念郭嘉的功勋,实在不可忘怀。应该增加封邑,和以前所封共一千户,以表彰死者,鼓励后人。"对郭嘉的才干和忠诚进行热情的赞 扬,对郭嘉的死表示深切的悼念。献帝追谥郭嘉为贞侯。

      在曹操众多的谋臣中,郭嘉是一位年轻而又活跃的人物。曹操说他"体性通达",他 也确实是性格开朗、豪放,甚至不拘小节。郭嘉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他同主帅曹操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达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程度,被曹操 引力知己。与曹操这样广有权谋的极权人物共事,时刻存在着危险,"伴君如伴"并非虚言,死于曹操刀下的名臣谋士不乏其人。而郭嘉同曹操的关系之所以几乎 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一方面可能是郭嘉对于曹氏大业的重要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他通达圆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结果,这是他作为杰出的谋略家的另外一个 侧面。

      郭嘉为曹操运筹帷幄十一载,为他发展和统一北方的大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郭嘉年轻有为,不但具有择去就之明智,而且能够纵览天 下形势、知己知彼、有预见事态发展之神机;不但善于利用矛盾,"指挥"敌人,胸有奇谋妙策,而且高屋建瓴、目光深远,具有高超的战略意识。郭嘉不但是三国 时期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而且由于他在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中的高超艺术,也为我国古代的智慧宝库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