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统一战争的战略规划:大隋渡江作战的总战略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a href=/renwu/YangJ/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杨坚</a>
    杨坚
       自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后,消灭南方的政权,统一全中国就成了北方统治者的必然目标,杨坚代周建隋后,将统一全国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他说:"我为民 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通鉴》卷176"陈长城公祯明元年十一月")隋帝国的决策者当时的考虑是:突厥和南方的政权皆为隋政权的威胁,但突 劂强、南方弱,面对一弱一强,当先弱后强,先平定江南,再集中力量战胜突厥。但实际情况是突厥骑兵飘忽凶悍,严重威胁到京师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先 制服突厥,不仅统一江南不可能实现,而且连政权都可能丢失,于是改变了战略,先集中力量对付突厥,然后再统一江南。开皇四年(公元584年)突厥被制服, 于是隋政权开始集中精力讨论统一江南的事情。

      当时的江南有两个政权,一个是蕞尔小国后梁,建都在江陵,早在杨坚代周之前就已经是北方 政权的附庸,后梁皇帝名义上可以专掌其国,实际上是北方政权的傀儡,是北方政权用来牵制陈朝的一粒棋子。另一个是陈朝,她占有长江以南的三峡以东、东南达 海的大片土地,是隋朝的主要作战目标。

      为了保证统一江南战争的胜利,隋文帝和大臣进行了多次密议,大臣们纷纷献策,刺史崔仲方提出的方案被采纳,成为隋渡江作战的总战略。崔仲方的方案(见《隋书・崔仲方传》)是:

       在武昌以下的蕲(今湖北蕲春)、和(今安徽和县)、滁(今安徽滁县)、方(今江苏六合)、吴(今江苏扬州)、海(今江苏连云港市)等州加派精兵,暗中经 营,伺机渡过长江;同时在益(今四川成都)、信,襄(今湖北襄阳)、荆(今湖北江陵)、基、郢(基、郢均在今湖北钟祥)等州赶造舟楫,作出要在这些地区发 兵的样子,将陈的注意力吸引到此处;作为上流的蜀、汉二江是(所谓蜀江即长江上流的三峡一带)水路冲要、兵家必争之地,如果陈要进行水上决战,必须把兵力 集中到汉口、峡口(今西陵峡口),在陈溯江而上时,上流诸军即可乘机横渡长江;如果他们按兵不动,上流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隋文帝听后,就任命他为基州刺 史,按计划经营;又命杨素在永安(今重庆奉节)修造大型船舰。

      这个方案实际上是摆了东西两个战区,东线战区在长江下游的北岸,与隋核心统治区相对峙,随时都有可能渡过长江。西线战区从巫峡沿江发兵,如果陈分路抵抗,则兵力分散,便于各个击破,如果陈集中力量抵抗,则会顾此失彼,顾得了东线,顾不了西线;顾得了西线,顾不了东线。

       为了麻痹陈朝军队,并削弱其防守力量,便于军队从长江下游突破陈的防线,大臣高熲向隋文帝献了一计,具体内容就是:在陈朝庄稼收获的季节,动用少量的兵 ,大造声势,作出要渡过长江的样子,对方因为有大军压境,就会集中兵力防守。"彼既聚兵,我便解甲",这样就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使对方在庄稼收获的 季节,无法进行正常的田间管理和庄稼收割。使其庄稼颗粒无收,削弱敌方的经济实力的目的。二是我们这样连续搞它几次,对方就习以为常了。到了我们真的大兵 集结,要跨过长江天堑的时候,"彼必不信",可以成功地麻痹敌方。高熲还分析了江南的一些特点,即"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以储积皆非地窖。"因此,他建 议派人偷偷过江,"因风纵火",把陈朝那些储积财物的房舍烧掉。在陈人把它修复后,再次放火,这样连续骚扰,就可使江南的"财力俱尽"。然后,乘隙而出, 可成大功。

      在统一战争发动之前隋朝按照这个计谋把陈朝搞得困惫不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