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泰山封禅,追求仁寿
随着国家的极大富裕,文帝深深地陶醉了,以节俭著称的文帝开始挥金如土,荒于政务,不管百姓的死活。
开皇十四年(594年)的10月,随文帝突发奇想,下了道诏书,要陈朝、北齐、后梁的后人修建宗祠,让他们对祖先进行祭拜,建祠地点在洛阳邙山。至于其 中的目的,自然是想展示自己的仁爱之心,粉饰太平。文帝把邙山作为亡国之君祭拜祖宗之地,其实就是文帝在缅怀杨家辉煌的战史。
随后,文帝带着陈叔宝一行人登上洛阳郊外的邙山。不仅如此,文帝觉得还不够刺激,又想到了封禅。这点儿和他当初励精图治时的勤政恤民的思想背道而驰。
早在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就有封禅的想法。这年的一天,西北边陲时有叛乱;东西突厥来往密切,大有共同对付大隋之迹象;东北的高句丽也屡屡进犯;南方的陈朝虽然已灭,余孽却蠢蠢欲动。看着御案上的几封密报,文帝不由得用头紧锁。
文帝找来高颎商议道:"边境不安,大臣们劝朕登泰山封禅,祭告天地,你有什么建议?"高颎忙说:"古之帝王无不在功成名就、四海廓清时举行封禅。陛下不 要小看封禅,它宣告太平盛世的到来啊。尽管边境时有叛乱,皇上也不要忧心,他们兴不起风浪。总之,当今的大隋已是海晏河清,陛下是该祭天了。"在中国古代 封建社会中,封禅就是祭祀天和地。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场上的这些高级奴才最擅长的就是揣摩主子的心思。文帝一有泰山封禅的这个想法,立马就有 人投其所好,没几天,一封封奏折堆满文帝的御案。
在泰山封禅始于秦始皇,此后汉武帝、光武帝也在国运昌隆之时登上泰山祭拜天地以示感恩。自东汉来年以来,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再也没有哪个皇帝有能力去泰山封禅了。
太平盛世,文帝最希望的便是历史能记住自己,如果能到泰山封禅,那肯定就是做皇帝的荣耀。晋王杨广也率百官跪于朝堂,同请封禅。此时的文帝,再也不是开 国时期为了国家操劳的那个文帝了,太平盛世,这一切,已经把一个勤劳思政的皇帝彻底改变了。随后,文帝命姚察和虞世基等文人写拜山《仪注》。不久,仪注撰 成,呈给文帝批批阅。这时,文帝又谦虚起来,要求礼仪从简。
开皇十四年(594年)12月5日,隋文帝起驾东巡。开皇十五年(595年)1月3日,文帝君臣来到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安顿好人马,进驻斋宫。11日,封禅活动正式开始!
在泰山山顶,祭祀大典由杨广主持,设祀坛,跪拜祭苍天。礼毕,在南郊设青帝坛,柴燎祀天。文帝仰望茫茫的苍穹,把改说的话都和老天说了,心里才觉安稳, 之后,下令大赦天下。这次封禅,文帝没有动人场面,只是一般性的拜祭,史书讥讽这次典礼是"其扎不经"。不管怎样,文帝很满足,毕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 想。3月1日,隋文帝回到京师后,又举行隆重仪式。封禅之事到此告一段落。除了封禅之事,隋文帝还改年号为"仁寿"并建造仁寿宫,这些都已经表明,文帝已 经不是当初的文帝了。
早在开皇十三年(593年)正月,文帝就相中一块风水宝地,此地离首都大兴城几十公里,文帝见到这块风水宝地之后,就决定在此修建行宫,供他和独孤皇后颐养天年。想到这里,文帝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两个字——仁寿。
早在平定陈朝后,隋朝的高层人事悄悄地发生一些变化。高颎从江南回到京城,文帝亲自慰劳他说:"公伐陈后,人言公反,朕已斩之。君臣道合,非青蝇所间 也。"高颎听后,心里暗惊,回家后即刻上表逊位,经过文帝慰留,高颎虽然仍居原职,但经常遭到周围的攻讦,不得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有一次,文帝和他及 贺若弼起谈论灭陈往事,他连忙说:"贺若弼先献十策,后于苦战破贼。臣文吏耳,焉敢与大将军论功!"身为宰相,又是平陈军实际的前线统帅,却自抑如此,说 明朝廷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这种风气的形成,文帝负有直接责任,自建国以来,他常喜欢让大臣聚集一起,饮酒摆功,以为乐事。平陈 后,文帝临幸晋王邸,置酒宴请群臣,举杯庆道:"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突厥,可谓茂功矣。"杨素不服,说:"皆由至尊戚德所被。"巧妙地将高颎和虞庆则的 功劳一笔勾销。群臣当在文帝面前相互揭短攻讦,犹如如市井之徒。文帝对此非但不予制止,反而推波助澜。在他的鼓动下,大臣自然矜功伐善。
右武候大将军贺若弼位望隆重,兄弟俱封郡公,并任刺史列将,家中珍玩不可胜计,奴婢妾曳绮罗者数百,自以为功高盖世,常以宰相自许。然而,文帝任命杨素 为右仆射。与高颎并为宰相,贺若弼愤恨不平,怒形于色,大骂高颎和杨素为无能之辈,因此免官。但在文帝的庇护下,不久又恢复爵位。贺若弼毫无悔改,甚至在 酒宴七作诗泄愤,文帝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开皇初年群臣同心治国的景象正在迅速消逝。
当时,隋朝大臣中,足智多谋又敢于坚持自己立场 者,首推李德林。然而,正同为他个性鲜明,所以不为文帝所喜,虽然身为开国元勋,却十年官位不加。平陈以前,国家正是用人之时,故李德林还有一席之地。文 帝曾专门派高颎探望病中的李德林,征求平陈之计,并许以重赏。可是,后来封赏功臣时,宣布授李德林郡公、柱国,实封八百户,赏物三千段。此待遇远不能和高 颎、杨素、贺若弼、韩擒虎等人相提并论,只能和行军总管相对,与文帝所许诺已经大打折扣,但还有人不满,到高颎处诉说一通,高颎随即劝说文帝,收回成命, 如此出尔反尔。可知李德林这种敢于直言的人已经不被官僚所容忍了。
当年,文帝曾将逆人王谦宅第赐予李德林,公文已下,突然又改赐他 人,令李德林另选一宅。李德林选逆人高阿那肱的市店以为替代,获得同意。开皇九年(589年),文帝巡视晋阳时,店人诉称此店乃高阿那肱强夺民田所造。这 本是小事一桩,故文帝令有关部门折价偿还,不料苏威揪住不放,硬说李德林故意欺瞒,窃据赃物。李圆通等人在一旁添油加醋,说此店获利堪比食封千户,请计日 追赃。文帝把李德林叫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斥责,李德林请求查验逆人文簿及换宅事实,但文帝毫不理会,竟将市店全部追还给原住者,对李德林越发生厌,虽然 还让他继续担任内史令,却不让他参与决策讨论。然而,遭此中伤,李德林还是不肯明哲保身。翌年,虞庆则从关东巡视归来,上奏农村设乡正,乱政扰民。李德林 本来就反对每五百家没乡正,所以,顺势劝谏文帝不要朝令夕改,应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