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之君杨坚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杨坚
人的个性多在儿童、少年时形成,而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最早的老师。
隋朝建立后的开皇初年,山东济南郡有位男子叫吕永 吉,在与人闲聊的过程中,知道当今皇上杨坚曾寻找过母亲吕氏的后人,于是,他找来堂叔吕道贵商量:"我的姑妈吕苦桃,当年曾嫁给了一位姓杨的当兵人,不知 姑妈是否为当今皇上的母亲?"吕道贵说:"如果是,我们会大富大贵,不如碰碰运气"。于是二人来到济南郡,称二人是皇帝的亲戚,济南郡的官吏看到两个乡巴 佬冒冒失失,觉得好笑,但事涉当今皇上,不得不上报。朝廷专门派人来查核,发现这两人反映的情况属实,开国皇帝杨坚隆重地在皇宫接见他们,见到母亲家里 人,皇帝十分感伤,但这两个乡巴佬却没有见过世面,也不懂礼数,吕道贵拉着皇帝的手,盯着皇帝看,大声嚷道:"阿坚,阿坚,你长得太像苦桃姐了,皇帝是我 们吕家的种,别人想偷也偷不走!"直呼皇帝名字是大不敬,当着众臣的面对皇帝大呼小叫也不成体统。对这两位母亲家的人,杨坚无可奈何,给了他们两个享受待 遇、不理实事的官职。
这件一事记在正史《隋书》卷79《外戚・高祖外家吕氏》传中,这说明,杨坚的母亲出身低微。
出身贫贱的母亲,知道生活的艰难,从小就教育杨坚一粒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的道理,后来的杨坚以俭朴治国和母亲的教诲不无关系。
隋代的开国之君杨坚除了有父母这两位老师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老师――尼姑智仙,提到这位特殊的老师,还得从杨坚的诞生说起。
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已怀胎十月的杨忠的妻子吕苦桃即将分娩了,当时杨忠为西魏云州(今甘肃庆阳县)刺史、大都督,35岁,杨忠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 自己人到中年即为人父,担忧的是妻子能否顺产,母子能否平安,这位戎马倥偬、笃信佛教的将军决定将妻子安置在离家(杨坚的家在陕西大荔)不远的般若寺,希 望法力无边的佛、菩萨能保佑母子平安。公元541年7月21日(六月癸丑)杨忠的妻子吕苦桃顺利产下一名男婴,杨忠看到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啼哭清脆有力, 于是给孩子命名为"坚",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威武不屈,敢于战胜各种困难。
为了让佛、菩萨法力庇佑儿子杨坚顺利成长,杨忠就将儿子寄养在般若寺,由般若寺一位女尼智仙抚养,杨忠夫妇也常来探视孩子。智仙也十分喜爱杨坚,她给杨坚取了个小名,叫"那罗延",这是梵文音译,意为金刚大力士。
杨坚在寺庙一直生活到13岁,后转入太学念书。
寺庙的生活、学习给杨坚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后来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兴由佛法,而好食麻豆,前身似从道人中来,由小时在寺,至今乐闻钟声"(《集古今佛道论衡》卷2所引王邵《隋祖起居注》)。
他的性格也深受这段生活的影响,庄严的佛像、玄奥的佛经、刻板的生活,使他少了儿童应有的童趣,他个性深沉稳健、不苟言笑,善于独立思考,进入太学后也少与同学往来。
对智仙的养育之恩,杨坚刻骨铭心,念念不忘,他做了皇帝后,即命王邵为智仙立传(《续高僧传》载:"乃命史官王邵,为尼作传")。到了晚年,还为智尼铸像,并让画师将智尼画在自己身边。(见山西省蒲州贺德仁奉教撰《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载)
上一篇:第五节 增进国力,各业并举
下一篇:第四节 “大索貌阅”,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