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建立:杨坚代周

秦朝靠的是以法治国、强兵秣马、扫灭六国而建立起来的;汉朝是在反秦的农民起义烈焰中诞生的;而隋王朝,靠的是杨坚以权谋夺取北周上层统治者的权力而 建立的。医学上有一种说法,孕妇的剖腹产和自然分娩对婴儿的成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隋王朝的建立方式也对其统治者治理天下的风格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杨坚代周
孝文帝迁都
武川镇――这个深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25公里处大青山北麓的土城,此处有一梁村,是隋代统治者的故居,它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隋王朝统治者的情感。
站在古城登高四顾,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光映入眼帘。北魏政权建立时,都城定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的北方,柔然称雄,为了防范柔然对北魏政权的威胁,北魏重修了北方的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立军事重镇,其中六镇最为有名,这六镇中就有武川。
北魏初,统治者对什么人担任镇将和士卒十分重视,当时规定镇将由贵族担任,士兵由北魏皇族和"强家"、"良家"子弟充任,可以说,从将军到士兵均为统治 者的心腹。由于地位显赫,当时的人们十分羡慕这些驻守在六镇的将帅、士兵,都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为荣。史书上说:"当时人物,忻慕为之"(《魏书・广阳王 建传附深传》)。
长期的塞外战争,养成了六镇将士豪迈、坚韧、敢斗的气质,同舟共济的军旅生涯又使他们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杨坚(隋 王朝的建立者)的先祖为北方人,到杨元寿时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和其他边将,戍卒一起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守卫着国家的北大门,整个家族也在这里定居了下 来。
杨氏家族后来又是怎样到达中原的呢?这得从北魏孝文帝迁都说起。
建立北魏的鲜卑族拓跋部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落后的部族,在它的统治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孝文帝执政后,为了推动北魏政权的进步,他决心进行改革,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
北魏自398年定都平城后,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平城作为首都已严重制约着北魏政权的前进步伐。经济上,平城地处边远,交通运输不便,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 况下,粮食供应常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紧挨着北方草原,受到当时北方强敌柔然的军事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太远。政治上,北魏政权一直受到民族矛盾的困 扰,他们需要进一步消除民族界限,实行汉化政策,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由于这些原因,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
公元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那时的统治者还没有忘记北方守边的勇士,孝文帝宣布定都洛阳的第二年,还曾回到平城并巡视了北方边镇,受到皇帝视察的威猛勇士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的命运将会从此改写。
随着皇帝定居到中原的贵族子弟,贪恋于中原富庶享乐的生活,他们不愿到北方戍边,可是北方的兵源又不能不补充,于是朝廷只好征发罪犯、饥民、地位低的汉 人到边关,这样一来,边镇军人的地位骤然而落,往日的荣耀也一扫而光。在世人看来,边镇军人几乎可以和闲杂人员划上等号。朝廷规定,这些兵士的地位低于国 家正式在册的普通百姓,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军人遂于北魏末年的公元523年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军事起义,史称"六镇起义"。在动乱中,杨坚的祖父杨祯随着人 流,逃到今河北定州一带避难,后来河北又发生了起兵事件,杨祯死于乱军之中。杨坚的父亲杨忠则流亡在今山东青州市一带。后来又辗转成了北周的创立者宇文泰 的将军。安家于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
北魏灭亡后,在原北魏的统治区域有了东魏、西魏政权,在东魏、西魏的治理区,后来又有 了北齐、北周,西魏、北周的实际控制人宇文泰是被武川军人推上权力巅峰的,宇文泰本人及他的决策团队、为他拼命的将军绝大多数也是武川人(顺便说一句,唐 代的开国皇帝,老家也在武川),作为西魏、北周政权的骨干、武川军团的核心成员,杨忠对自己的故乡――武川镇一定是万分自豪,看,皇帝是家乡人,中央政权 的实力人物也是家乡人;杨忠对自己的故乡是万分眷念,在那个以骑马奔驰为最快速运输方式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要从陕西大荔(杨忠在关中的安家地) 到内蒙石的大青山(武川镇所在地)走一趟是件极为不易的一件事,据史料记载,杨忠至少回到过故乡一次。公元563元,杨忠由北道攻北齐晋阳(今山西太原) 时,"出武川,过故宅,祭先人。"(《周书・杨忠传》)杨坚在年少时一定会无数次听到父辈讲到故乡的山川草木、英雄豪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