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兴佛复道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废立太子的事情终于办完了,可文帝似乎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他兴奋不起来,心头若有所失,连儿子都反对他,说明这些年的政治清洗是正确的。可是,越清 洗敌人越多,而且都是他以前最亲密的战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些人都变了,变得心怀叵测,变得对他不理解而离他远去?他对所有的人都充满疑虑,感 到无比的孤独寂寞,这种阴郁的心情挥之不去。

      还是太史令袁充明白杨坚的心意,他不断及时地报告天象,太子勇废后,他又上奏:"隋兴已 后,昼日渐长,开皇元年,冬至之景长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短于旧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去极远则景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 近,行外道则去极远。谨按《元命包》曰:‘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其常。’《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代,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 上感乾元,景短日长,振古希有。"

      袁充的奏章让他无比快慰,看来凡人不能理解的事自有上天明白,并呈祥瑞以告示人间:时运最是太平上道。文帝据此奏章向满朝文武发出指示:"景长之庆,天之口也。今太子新立,当须改元,宜取日长之意,以为年号。"

      文帝另外还有一个心思,明年又是他最迷信的辛酉年,而且是他的本命年,金啼晓,六十华甲,太子新立,万象更始,确实应该好好改个年号,庆祝一番,以驱散阴霾,营造祥和气氛。

       前年,他曾对双林寺惠则等沙门写下:"尊崇三宝,情深救护。望十方含灵,蒙兹福业,俱登仁寿"。自从建造仁寿宫之后,他越来越喜欢上这座行宫,不仅舒 适,名字也起得好。"仁寿"二字,象征着太平盛世,又包含佛教无量寿国的意思,与他晚年的心境十分吻合。于是,文帝作出决定,明年改元"仁寿"。

      和"开皇"年号相比,"仁寿"颇有功成享福的味道,表明文帝锐意进取的远大抱负已经消蚀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自我陶醉的沉沉幕气。

       因此,他特别渴望寻得精神上的满足,以慰藉日益空虚的心灵,这种需要不仅是政治的,而且还是生理的。十一月三日举行皇太子广继立仪式时,京城刮起大风 雪,四处发生地震,以致他内心紧张,难以安宁。后来,袁充上奏昼日变长,顿时使他兴奋起来,特地转告屡有灵验的术士庾季才,希望得到证实。没想到庚季才也 变得不识好歹,竟说袁充荒谬,害得文帝老大不高兴,当场免其官职,念在他是开国元勋的份上,赏他一半俸禄,回家养老去了。现在惟一能让他感到兴奋、觉得充 实、获得力量的便是佛教和祥瑞了。

      在这种气氛中,颇含宗教祈愿的"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降临了。

      元旦朝 会,文帝隆重宣布改元,大赦天下,任命杨素尚书左仆射,取代被罢免的高颎;起用苏威复任尚书右仆射;改封杨广长子河南王昭为晋王,担任内史令、兼左卫大 将军。前几年政治斗争的结果以人事大变动的形式肯定了下来,文帝深望这番改组能够巩固高度集权的体制,并使得朝政焕然一新,尤其是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

      十七日,他专门就战亡将士造墓祭祀问题发布诏书,借题发挥,大谈特谈"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云云。还是开皇初年提倡以孝治国的那一套,丝毫没有新意,所不同者,在于权力的制衡机制失灵了。因此,理论上固然贫乏无力,但更具有强制与威压的气势。

      善于揣摩上意的御前文人术士号准了文帝这把脉,又纷纷出动,为其灌输君主独裁的意识形态造势助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神化文帝运动,冲在前头摇旗呐喊的是袁充和王劭

       袁充将文帝的生平与阴阳律吕排比详参,发现两相合者多达六十余处,赶忙向文帝报喜道:"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 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 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一席话吹嘘得文帝颜大悦,厚加赏赐。

      袁充的附会本事,比起王劭还颇有不如。王劭不仅能圆梦测字,还擅长 诠释图谶,引经据典,巧舌如簧。他把文帝生平事迹与道家经书细加对照,诸条道来,竟天衣无缝,仿佛这些经书都是预先为文帝而作,以证明其乃天神下凡。例 如,《河图皇参持》中有这样几句话:"立皇后,翼不格。道终始,德优劣。帝任政,河曲出。协辅嬉,烂可述"。王劭用开皇末年的政治事件来对照,解释为: "立皇后、翼不格者,至也,言本立太子以为皇家后嗣,而其辅翼之人不能至于善也。道终始、德优劣者,言前东宫道终而德劣,今皇太子道始而德优也。帝任政、 河曲出者,言皇帝亲任政事,而邵州河滨得石图也。协辅嬉、灿可述者,协,合也、嬉,兴也,言群臣合心辅佐,以兴政治,烂然可纪述也。所以于《皇参持》、 《帝通纪》二篇陈大隋符命者,明皇道帝德,尽在隋也。"说得丝丝入扣,竟无一句多余,叫人岂能不信?

      有人在黄凤泉洗澡时,捡到两块白 石,觉得纹理颇异,赶忙当作祥瑞呈献邀赏。这两块石头到了王劭手中,顿时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摇头晃脑地指给文帝看,那是天神地祗,那是风师雨伯, 文帝如何端坐南面,而"杨"字正好排在"万年"之前,"隋"字恰巧与"吉"字相并,正是长久吉庆之兆也!说到激动时,他把石纹组成文字,用这些文字作二 百八十首奏呈。真让文帝分不清自己是神还是人。

      在上下一片赞颂声中,文帝华甲寿辰的隆重庆典已是呼之欲出了。

      进 入六月,文帝作了几件事,一是在三日派遣十六使到各地巡省风俗,访察治绩。二是在十三日宣布废除中央及地方学校,仅保留国子学七十二名学生。看来,文帝对 迂缓的儒家教育失去了耐心。做完这两件事后,压轴好戏终于登台了,那就是在废学的同一天宣布向全国三十州颁送舍利,表明文帝新的治国理念。

       其实,此事早就作了精心的准备。此前,文帝专门让人造了六座释迦牟尼等身像,安置于释法藏所住寺院。又与其信任有加的高僧昙迁谈到登基前曾有一位天竺僧 人送给他一裹舍利,说道:"此大觉遗身也,檀越当盛兴显,则来福无疆。"言讫,飘然不见。这明显是与其出生神话中神尼预言他日后登基兴佛一脉相承的故事, 但这一次,文帝拿出舍利实物为证,并与昙迁共数,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于是,文帝若有所悟,决定派遣三十名高僧前往各州颁赐舍利。显然,此举是与佛教界 共同筹划后进行的,其目的不言自明。为了增加送舍利的权威,文帝还因舍利大放光明而与皇后及宫女一道用锤子敲击舍利,结果舍利丝毫无损,众以为神。其实, 这种锤击舍利以服众的事例,在中国乃至东亚佛教传播中屡见不鲜。因此,仁寿年间的崇佛并非单纯的宗教行为,而是有目的的神化文帝运动。文帝寿辰的六月十三 日,内史令晋王昭宣读诏书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