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忧郁离世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劳民伤财的颁赐舍利似乎并没有给文帝带来预期的安定祥和,反而因此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在统治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民众的反叛再度揭竿而起。

       仁寿元年(公元601年),资州(今四川省资中县北)山僚起来造反,朝廷急调卫尉少卿卫玄出任资州刺史,负责镇压。卫玄赶到任上,正逢僚人围攻大牢镇, 他单骑闯入僚人大营,大声喊话招抚道:"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勿惊惧也!"僚人一时被他的勇敢行动惊呆了。卫玄抓住稍纵即逝的时机,晓以利害, 渠帅深受感动,解围而去。在卫玄妥善招抚下,僚人前后有十余万人前来归附。在专制高压的时代,卫玄的作法引人注目,文帝闻报大喜,赐卫玄缣二千匹,升任遂 州(今四川省遂宁市)总管。看来,治理国家还是要多问苍生,少问鬼神。

      与资州相邻的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也爆发夷、僚的反抗,其规模还不小,故朝廷派遣著名老将元褒率步骑二万前往镇压。

      然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反抗斗争还在进一步蔓延,史称仁寿初,西南夷、僚多叛,波及面颇广,以致文帝专门将其心腹将领郭荣调来,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征讨。郭荣用一年多时间,费了好大气力才勉强平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岭南潮(今广东省潮安县)、成(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南贺江口)等五州僚人也起来造反,高州酋长冯盎驰入京师告变,请发兵讨之。文帝让 杨素与冯盎讨论岭南形势,冯盎比划指陈,深合兵机,杨素感叹道:"不意蛮夷中有如是人!"于是,朝廷决定发江南、岭表之兵,由冯盎讨平之。

      翌年,南方的形势似乎更加不稳,一批能员大吏被派往南方,如邢州刺史侯莫陈颖调任桂州总管,宗正卿杨文纪出任荆州总管,齐州刺史张奫也调任潭州总管等。

       到了年底,交州(今越南河内市)俚帅李佛子还是掀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反叛,占据骆越王故城,并遣其侄子大权据编城、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朝廷商讨对 策,杨素推荐瓜州刺史刘方有将帅之略,于是被任命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军众前往镇压。刘方于都隆岭击破李部一股,进逼李佛子大营,遣使招谕,李佛 子畏惧出降,被送往京城。刘方担心其余头目日后再起,斩其桀黠者以徇众。

      刘方平定交州的消息传入京城,朝中一些人趁机向文帝进言,称 林邑国(今越南南部)多产奇珍异宝,鼓动文帝乘胜取之。林邑自隋平陈后入朝以来,中断朝贡已有多年,文帝正感不悦,被臣下一说,顿时动心,遂任命刘方为罐 州道行军总管,尚书右丞李纲为司,率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钦江西北岸)刺史宁长真、罐州(今越南义安省荣市)刺史李晕和开府秦雄等步骑万余,并罪犯从 军者数千人经略林邑。刘方分兵两路,水陆并进,从仁寿末年一直转战到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才攻破林邑都城,获其庙主金人十八枚,刻石纪功而 还。为了满足文帝晚年的成就感,将近半数的远征将士葬身丛林,连统帅刘方也在归途上染疾而逝。

      地方上的民变固然反映出社会关系的紧张,但还不足以构成国家的心头大患。更堪忧虑的是高度集权加剧了官吏的腐败,逾制违法行为日趋普遍,文帝发明的杖打下级的作法,使得权力更加恐怖可憎,也使得上级官僚越发横行傲慢。

       在中央,如杨素一族"并为尚书、列卿,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广营资产,自京师及诸方都会处,邸店、碾硙、便利田宅,不可胜数;家僮千数,后 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千数;第宅华侈,制拟宫禁;亲故吏布列清显。既废一太子一王,威权愈盛。朝臣有违忤者,或至诛夷;有附会及亲戚,虽无才用,必加进擢; 朝廷靡然,莫不畏附"。

      文帝晚年伴随身边执掌机要的女婿柳述"虽职务修理,为当时所称,然不达大体,暴于驭下,又怙宠骄豪,无所降 屈"。有一次,文帝问符玺直长韦云起:"外间有不便事,汝可言之。"韦云起望着立于帝侧的柳述,应声奏道,"柳述骄豪,未尝经事,兵机要重,非其所堪,徒 以公主之婿,遂居要职。臣恐物议以陛下官不择贤,滥以天秩加于私爱,斯亦不便之大者。"此二例可以说是文帝晚年重用的大臣的代表,由此可见当时朝政的基本 状况。

      上行下效,地方吏治亦足堪忧。仁寿三年八月,文帝将幽州总管燕荣赐死。燕荣是隋朝有名的酷吏,本来就以打人为乐趣,自从文帝授 权上级可以杖打部下后,他越发凶狠,看左右不顺眼,抓来便打。外出巡视时,专门察看道旁荆棘,发现枝条粗实者,立刻取来作成刑具,在部下身上试用。元弘嗣 同样是有名的酷吏,文帝不知突发什么奇想,任命元弘嗣为燕荣的副手,让他俩凑在一块。这玩笑开得元弘嗣浑身哆嗦,文帝却安慰他大胆赴任,并敕令燕荣凡杖打 元弘嗣超过十下,必须奏闻。燕荣接旨大怒,以为被元弘嗣捉弄,决意报复。所以,他有意让元弘嗣看管仓库,只要在仓粟中发现一糠一秕,便笞杖一通,每次虽然 不满十下,可一天要打好几次,被整整折磨了几年。燕荣玩够了,干脆把元弘嗣关进监狱,不给他送饭,打算将他饿死了事。元弘嗣的妻子看大事不妙,赶紧到京城 叩阙称冤。文帝派人调查,燕荣果然不遵圣旨,而且贪赃狼藉,因此被赐死。

      元弘嗣从大牢放出来后,独当一面,其苛酷更甚于燕荣,笞杖犹嫌不足,更发明鼻孔灌醋等,花样百出,号称"能吏"。

       集权专制迅速滋长着腐败,对此,文帝似乎有点力不从心了,或许他也不想多管。在集权与腐败问题上,他恐怕是矛盾的,既然要集权,便只好把腐败作为必要的 代价;但他也不愿意看到腐败不受制约,所以有时也会处理个别典型案件。从根本上说,他更不能容许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侵害。

      据说,当时河、汾名儒王通(文中子)曾拜谒文帝,谈论治国之道,并将潜心研究的《太平十二策》进呈,文帝虽然夸奖了几句,但毫无采纳之意,王通扫兴而归。

      据唐人杜淹所撰《文中子世家》称,王通在河东聚徒讲学,门人包括李靖、魏征、温大雅、杜淹、窦威薛收陈叔达等,为唐初一代将相俊杰,足可惊人。

       《太平十二策》失传,据杜淹介绍,内容包括"推帝皇之道,杂王霸之略,稽之于今,验之于古,恢恢乎若运天下于掌上矣"。王通自己也曾对门人董常说过: "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此其禀也"。对薛收讲道:"故十二策何先?必先正始者也"。似乎内容颇杂,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包,这种著作恐怕不是 不甚悦学又耽迷于佛教的文帝所喜闻乐见的。王通曾对弟子说:"无赦之国,其刑必平;重敛之国,其财必削;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喜者,佞之媒也。绝 囮去媒,谗佞远矣"。其见解与文帝的思想乃至时政的格格不入,显而易见。文帝拒绝王通轻徭薄赋、清明政治的主张,表明他坚持专制独裁的立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