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废立风波
杨坚很喜欢这个儿子。在他作北周的辅政大臣 时,就拜杨勇为大将军、左司卫,封为长宁郡公,立他为世子。为了锻炼他的才干,树立他的威信,杨坚让他出外作洛州总管、东京小冢宰,总统北齐旧地。当杨勇 再一次被征回京城时,已经被进位为上柱国、大司马、领内史御正,总管所有禁卫了。
公元581年,杨坚建隋称帝,杨勇由世子变为太子,也就是说,将来的帝位,要由杨勇来继承。从此,军国政事以及尚书上奏的死罪以下的重大事情的决断,全都有杨勇参与。
在杨坚的有意栽培下,杨勇在政治方面成长很快。隋初,山东(即今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地区流民很多,杨坚想把这些流民迁徙到北方以充实边境。杨勇劝阻 说:"我认为改变百姓的生活习俗应当采取逐渐的方式,不能一下子改变。百姓历来有怀旧恋土的传统,他们的流动离乡,是迫不得已的。山东地区在北齐统治时就 主暗时昏,北周平齐后,又虐待百姓,致使他们逃亡,不是他们厌恶本土,愿意羁旅他乡。又加上尉迟迥在去年叛乱,虽然将其平定,但战争给此地造成的创伤还未 痊愈。我以为几年以后,随着社会的安定,他们会归还本土。更何况我们的北部边境虽然屡遭突厥侵扰,但城镇峻峙,所在严固,用不着迁徙流民。"杨坚见杨勇对 国家大事能有自己成熟的看法,并对形势有正确的认识,非常高兴,便接受了他的意见。从此以后,杨勇见时政有所不善之处,常常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常常被杨坚 采纳。
史载杨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这似乎是在褒扬杨勇的人品。但杨勇失败就失败在"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上。
杨坚对臣下违礼越制的言行极为敏感。而杨勇在冬至这天,派人去请朝中百官到东宫,祝贺节日,一时东宫鼓乐齐鸣,百官皆贺。杨坚知道这件事后,便问朝臣:"我听说冬至那天,内外百官都到东宫朝拜太子,这是什么礼呀?"
太常少卿辛亶一听话音不对,赶快解释说:"我们到东宫应该说是祝贺节日,不是朝拜。"
"是吗?"杨坚冷冷地说,"祝贺节日,去个三几个、十数个人,不就行了?就是去,也应随各个人的心意,为什么要派专人征召、百官皆至?为什么太子还要穿上礼服,奏乐接待他们?太子这样做,太悖礼制了。"后来,杨坚因此下诏说:
"礼有等差,君臣不杂,爰自近代,圣教渐亏,俯仰逐情,因循成俗。皇太子虽居上嗣,义兼臣子,而诸方岳牧,正冬朝贺,任土作贡,别上东宫。"
事非典则,宜悉听断。杨坚传下此诏,实际表达了对杨勇的不满和猜疑。
杨勇的母亲独孤皇后非常关心杨勇的婚事,她看中了元家之女,并为杨勇娶为正妃。但杨勇根本不喜欢元氏,另外纳了许多宠妾。在众多的内宠中,尤其喜欢昭训 云氏。如果是善矫言饰行之人,对于母后亲自选中的媳妇,即使不喜欢,也要装装样子。而杨勇却"率意任情",不喜欢就淡而处之。后来元氏得了心脏病,突然死 去。这一下引起了独孤皇后的疑心,她怀疑元氏是被人害死的,从此对杨勇也不满起来。
这一切都被杨广看在眼里,多年来觊觎太子之位的居心,使他敏锐地察觉到:取代哥哥地位的机会来了!
杨广取代杨勇,有很多有利条件。
首先,从兄弟行次讲,他是家中的老二,姿仪秀美,机敏聪慧,也好学,尤其擅长诗文。杨坚及独孤氏特别喜爱他。如果将杨勇除掉,太子之位自然就会落到他的头上。
其次,他不像杨勇那样率意任情,而是善于矫情饰行,给人以假相,将真相隐藏得很深。有一次,他知道父皇要到他的住处,特意做了一番布置。他让人把乐器的 弦扯断,又在上边撒满尘土。杨坚到来之后,见此荒败景象,不由感慨万千。杨广趁机说:"父皇不必感伤,只不过儿臣终日忙于政务,无声妓之好,所以才致 此。"杨坚听了非常高兴,认为他的生活作风很像自己。从此,杨广更加注意装饰自己,每次入宫朝见,"车马侍从,皆为俭素,敬接朝臣,礼极卑屈,声名籍甚, 冠于诸王"。他见母后独孤氏不喜欢杨勇姬妾成群,便反其道而行之,与其他姬妾都不接触,只和萧妃住在一起。独孤氏见此,更加喜欢杨广。
第三,杨广很会拢络人心。有一次他带人出去打猎,不料突然下起雨来。左右见此,急忙把雨披拿出来给杨广披上。不料杨广推开雨披,说:"士兵们都在雨地里 淋着,我为什么要独自穿雨披呢!"在场的士兵对杨广此举大为感动。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冬,杨坚派兵大举伐陈,杨广被任为长江下游的行军元帅。隋军攻 下建康后,活捉了陈湘州刺史施文庆、散骑常侍沈客卿、市令阳慧朗、刑法监徐析、尚书令暨慧。这几个人都是有名的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江南百姓也对他们没有 好感。杨广立即宣布将这5个人斩首,以示自己为民除害。然后又将陈朝府库封闭,资财丝毫不取,人们都称他是个贤达之人。
杨广苦心经营,取得了不少政治资本和好名声。如今,太子杨勇失意于父皇母后,这对杨广废兄夺宗的努力无疑是如鱼得水。从此,杨广加快了争位的步伐。
尽管杨坚对杨勇开始怀疑、不满,但废掉杨勇太子之位的决心不是那么容易下的。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一个父亲,他不得不考虑亲生儿子的前途。杨勇尽管 有令他失望之处,但毕竟是他的儿子,毕竟辛辛苦苦地栽培了他这么多年。一旦将他的太子之位取消,政治上的失意,地位的下降,说不定会毁了儿子的终生前途。 作为父亲,他又不得不考虑轻易废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曾向妻子独孤氏发誓,自己的孩子都是一母同胞,决不同别的妃妾有孩子。他不但这样说,也这样做 了,5个儿子,都是独孤皇后所生。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表明他对独孤氏的钟爱,另一方面是用最亲最近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孩子们拢在一起。如果太子在 位,别的兄弟妄想自然而绝;如果太子之位虚而待人,那么,兄弟之间为争位而自相残杀之事在历史上可太多了。同胞的血缘纽带在对权力地位的欲望面前,到底会 有多大的维系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