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远安外邦
开皇初年,靺鞨相继派使者向隋天子贡献,隋文帝诏令靺鞨使者说:
"朕闻听你们那里的士著居民勇敢敏捷,今特前来相见,实与朕意相符。朕视你等如子,你等应敬朕如父。"
使臣答对说:"臣等地处偏僻一方,道路遥远,闻知中国有圣人,所以前来朝拜。既已承蒙慰劳赏赐,有幸亲见圣上尊颜,心中不胜欢喜,愿长久得为奴仆。"
靺鞨国北与契丹相接壤,经常相互劫掠。后来,靺鞨来使至京,隋文帝告诫使者说:
"我对于契丹的怜爱和思念,与对你等没有差异,应各守自己的领土边境,如此岂不安乐?为什么动辄相互攻击,很是违背我意!"
使者向隋文帝谢罪,文帝因而慰劳使者,令他宴饮于殿前。使者乘着酒兴,与一同前来的同伴离席起舞,多是表现战斗的场面。隋文帝观看靺鞨使者等人舞蹈,回首对待臣们说:"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
靺鞨与隋朝相距遥远,惟有粟末部、白山部距隋朝较近。
契丹的祖先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居于黄龙(今吉林省农安县),其风俗与靺鞨很类似,好为寇盗。北魏时期,靺鞨遭受高丽的侵掠,部落中有万余人请求归附隋朝,止于白貔河。后来又遭受突厥的逼迫,又有万余家寄居高丽。
开皇四年(公元584年),靺鞨的莫贺弗部来长安拜见隋文帝。开皇五年,莫贺弗部众归顺隋朝,隋文帝予以接纳,听任他们居住于故地。开皇六年,契丹内部 的诸部之间相互攻击,久而不止,同时又与突厥相互侵夺。隋文帝派使臣对契丹内部的相互攻战予以谴责,契丹派使臣至长安叩头谢罪。后来,契丹的别部出伏等背 叛高丽,率部众归顺隋朝,隋文帝予以接纳,安置在谒奚那颉的北面。开皇末年,其别部4000余家背离突厥前来向隋朝投降。当时,隋文帝刚刚同突厥和好,以 不失远人之心为重,给予他们粮食,令他们回归故地,并敕令突厥安抚接纳前来归降的契丹别部。然而,契丹别部坚持不肯离去。部落逐渐众多,于是逐水草北徙, 当辽西正北200余里,依托纥臣水而居。东西500里,南北300里,分为10部。各部兵多者3000人,少者千余人。
靺鞨、契丹是 居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于隋文帝在位期间臣属于隋王朝,隋文帝对他们亦采取友好政策,对于他们内部各部之间的攻伐予以谴责,劝他们同突厥友好相处,主张 靺鞨与契丹之间实行睦邻政策。隋文帝的这一政策对于安定隋王朝边境、密切隋王朝同靺鞨、契丹的经济文化联系,无疑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高丽、百济、新罗是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历史悠久。隋文帝在位期间同上述三国的关系,现分述如下。
北周时期,高丽国王汤曾派使臣朝贡,周武帝宇文邕拜汤为上开府、辽东郡公、辽东王。隋文帝即位后,高丽王汤派使臣至长安,隋文帝进授汤为大将军,改封高丽王。
据《隋书·东夷·高丽传》记载,高丽国东西2000里,南北千余里,国都平壤,亦曰长安城。城东西6里,随山而筑,南临贝水(今朝鲜大同江)。又有国内城、汉城,与平壤并列为都会,国人称为"三京"。高丽与南方的邻国新罗,经常相互侵夺,战争不息。
开皇初年,高丽王频频派使者入朝。待到平定南陈之后,隋朝国势日强,高丽王汤大为恐惧,在国内整治兵器军械,积蓄粮草,作据险守城的准备。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隋文帝闻知高丽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特赐给高丽王长篇玺书一封,书中指责高丽王:"虽称藩附,诚节未尽"、"修理 兵器,意欲不臧"、"数遣马骑,杀害边人,屡骋奸谋,动作邪说,心实不宾"。同时,晓谕高丽王:"王若无罪,朕忽加兵,自余藩国谓朕何也!王必虚心纳朕此 意,慎勿疑惑,更怀异图。"玺书的结尾,隋文帝以南陈的灭亡警告高丽王:"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 军,何待多力!殷勤晓示,许王自新耳。"
事实上,隋文帝在平定南陈后,国势日强,对于高丽王的"治兵积谷"是不能坐视的。他的大臣们 也有向高丽用兵的意图,即所谓"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隋书·刘炫传》)不过,隋文帝对于高丽,如同他对待突厥、吐谷浑一样,不主 张轻易用兵,更不肯首先用兵,而是采用晓谕和威慑的政策,谋求边境上的安宁。
隋文帝的一道玺书,有指责,有晓谕,但结尾却是严重警告。高丽王汤得书后不由得诚惶诚恐,将要奉表陈述并向隋文帝谢罪,适逢患病而死。
汤的儿子元继承高丽王位,隋文帝奉行对高丽的一贯政策,向高丽派出使臣,拜高丽王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赐衣服一套。元奉表向隋文帝谢恩,并以祥瑞向隋天子祝贺,乘机请求受封为王。隋文帝特予以优待,册封元为高丽王。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元率领靺鞨族万余名骑兵入寇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闻知此事后大怒,任命汉王杨谅为元帅,总领水陆兵马进 军讨伐,下诏令废除高丽王元的爵位。当时,由于粮草供给不继,六军给养缺乏,隋军师出山海关,又遇到疾疫,士气不振。待到隋军进驻辽河,高丽王元也感到恐 惶惊惧,派使臣向隋文帝谢罪,在上表中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隋文帝下令罢兵,待之一如当初,高丽王元也每年派使臣向隋天子朝贡。
百济国的祖先,出自高丽国,汉代时已成为朝鲜半岛上的强国之一。隋开皇初年,百济王余昌派使臣向隋贡献特产,隋文帝拜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
百济国东西450里,南北900余里,南接新罗,北距高丽,其都城日居拔城。官分文武,有16品,居民为新罗人、百济人、汉人和日本人。"俗尚骑射,读 书史,能吏事,亦知医药、蓍龟、占相之术","有僧尼,多寺塔",行南朝宋的《元嘉历》法,以建寅月为岁首。国中大姓有8族。"婚娶之礼,略同于华,丧制 如高丽。"可见,百济国的文化较为发达,受中国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