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北归一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2 属于:杨坚
  •   这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阵势强大、惊心动魄的战争,这场由隋文帝杨坚发动的消灭南陈、一统天下的征战,在当时封建体制的军事条件下,以它周密的计划、安排、筹措和部署,为世人所惊叹。一场由隋文帝杨坚发动的统一天下的战争终于爆发了。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元旦,远征正式开始。一切都按照精心制定的计划进行着。由于发动者是有备而战,因而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其手中。长江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的战争几乎同时发起。

       上游的行军元帅是杨素。弘农华阴人杨素,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将才。北周武帝平齐时,杨素充当先驱,与宇文宪攻破北齐晋州。齐后主率大军反攻,杨素与骁将 10余人与齐军大战于栖原。灭北齐后,杨素又随王轨大破陈将吴明彻,后又随韦孝宽攻取陈朝淮南之地。杨坚建隋后,杨素多次进取陈之计。杨坚便拜他为信州 (治所在今四川奉节)总管。

      公元588年10月,隋朝首都长安的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出师大礼,大礼过后,隋朝的8路大军从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3个地方同时向南朝发出攻击。

      杨素的任务是率水军自奉节沿长江而下,出三峡与出兵江陵的刘仁恩大军会合。

      长江中游也有两路大军,行军元帅是杨坚的第三子秦王杨俊。他的任务是从襄阳(今湖北襄樊)出发,沿沔水从武汉进入长江,然后继续东下,与出兵蕲春的王世积大军会合。

       长江下游有3路大军,行军元帅是杨坚的二儿子杨广。他的任务是从六合(今江苏六合)南下,指挥、协调左右两翼共攻陈朝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左翼是贺 若弼率领的大军,从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直攻京口(今江苏镇江)。右翼军由韩擒率领,从和州(今安徽和县)直攻姑孰(今安徽当涂)。京口、姑孰两地对 建康至为重要,前者被认为是建康的北大门,后者则是建康的西南门户。如果两处被攻破,建康则门户大开,落入隋军的股掌之中。

      除上述7路大军外,杨坚还命青州总管燕荣从海路南下,以占领吴郡(今江苏苏州),包抄建康。

       杨坚这样部署,与崔仲方的建议有相似之处,显然是吸取了这个建议的许多合理有效的地方。但是将整个军事力量交给3个行军元帅指挥却是杨坚的独到之处。整 个的进攻战线,"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这样长的战线,由一个中心指挥显然会有失灵、失控的危险。杨坚在长江的上游、中游、下游设 置3个行军元帅,形成3个指挥中心。这3个中心,既互相独立,又互相配合,从而使整个灭陈战役得到有效的指挥。

      在长江上游,杨素率领 水军自信州永安出发,浩浩荡荡穿过三峡。陈将戚昕率领水军以百余艘战船守在狼尾滩(在今宜都境内)。狼尾滩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怎样突破陈军的防线? 杨素召集众将,对他们说:"这是关键一仗,胜负在此一举。如果我们白天进攻,陈军就会看到我们的虚实。况且狼尾滩水流迅急,地势险要,白天进攻于我不利。 不如趁夜袭之。"众人都同意夜袭的方案。当天夜里,杨素亲率黄战舰,偃旗息鼓,无声无息地顺江而下。同时,派遣开府仪同三司王长袭率步兵从南岸袭击戚昕 的别营;又命荆州刺史、大将军刘仁恩率甲骑从北岸会合。天刚刚亮时,3路军突然出现在陈军面前。戚昕来不及组织抵抗,大败而逃,其众多被俘虏。狼尾滩大 胜,杨素军与刘仁恩军汇合,又缴获敌人大批战船,使得隋军声势更壮。他们继续沿江东下,舟舻被江,旌甲曜日。杨素坐在大船之上,容貌雄伟,威风凛凛,陈人 望见,十分畏惧,都说:"这是江神到来了。"

      长江中游一路,秦王杨俊率水陆军10余万,自襄阳沿沔水南下,行至汉口,受到陈军的阻挡。陈将周罗眠、荀法尚等人,以兵数万屯驻于长江鹦鹉洲(今武汉市西南)。隋将崔弘度请命向陈军进攻,但杨俊害怕造成伤亡,没有答应,便和陈军相持于汉口。

      在长江下游,左、中、右3路大军也向陈朝的首都建康发动了攻击。

       灭陈战役还未发动时,吴州总管贺若弼就开始作过江的准备。为了过江顺利,贺若弼采用了麻痹敌军的战术,他叫人将老弱之卖掉,用钱买了很多船,但把船都 藏起来,只在湾内泊放五六十艘破船。陈朝的间谍将这种假象带回去,陈军误以为贺若弼军无船。在军队换防时,贺若弼总是将声势搞得很大,将军队集中在广陵, 大张旗鼓,多设营幕。陈军误以为隋军要渡江,急忙发兵防备,当他们剑拔弩张严阵以待时,却发现是隋军换防,虚惊一场。久而久之,陈军对隋军大集人马换防的 形式习惯了,也麻痹了。为了进一步麻痹陈军,贺若弼还常让士兵沿江射猎,弄得人喧马叫,陈军对此也渐习以为常,毫无反映。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初 一日,大江上迷雾四溢,乘着茫茫浓雾,贺若弼发兵渡江。一则有大雾掩护,二则陈军已无警惕之心,所以隋军过江,陈军竟未发觉。正月初六日,贺若弼军一举攻 下建康北面门户京口,活捉了陈朝南徐州刺史黄恪。贺若弼在发动强大的军事攻势的同时,还发动了强大的宣传攻势。他要求部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在攻占京口 时,俘虏陈军约6000多人,贺若弼发给他们每人一份口粮,并给他们一份宣传材料,然后将他们释放,让他们宣谕各方。贺若弼的这些做法,使隋军在江南地区 以仁义之师的面貌出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与贺若弼渡江同时,庐州总管韩擒虎也从和州横江浦渡江。对岸守卫采石矶的陈军很快被韩擒虎军打败,采石矶落入隋军之手,与此同时,下游的行军元帅杨广也率大军屯于六合镇的桃叶山。

       在隋军未发动全面进攻以前,陈后主君臣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陈后主对臣下说:"我建康都城有霸王之气,以前北齐军3次进攻,北周军两次进攻,都没有成 功,隋军能有什么建树!"都官尚书孔范赶紧就着陈后主的话说:"长江天堑,自古以来就是隔离南北的界线,他隋军难道还能飞过来不成!那些守边的将领欲邀功 请赏,所以把形势说得十分紧急。隋军要真能过江倒好了,我正嫌位卑官低,正好借此机会大败隋军,建立大功,陛下好提拔我作太尉。"一番话说得陈后主脸上喜 笑颜开,心里踏踏实实。

      正当陈朝君臣自恃"天堑"和"王气"之时,京口的败兵传来了京口陷落的消息,采石矶的守将徐子建也派人告知形 势的突变,陈后主慌了,急忙召集大臣公卿商议对策。面对隋军的攻势,陈后主只得任用一些有军事才干的人去抵挡,因为即使他再昏庸,也知道大话不能挡住隋军 的战舰和军马。他任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为都督,统兵保卫都城,并把南豫州刺史樊猛从姑孰调回京城,派散骑常侍皋文奏镇守姑孰。 陈后主这一招是相当愚蠢的。樊猛是陈朝著名猛将,有谋略,武艺高强,胆气过人。侯景之乱时,樊猛在青溪与侯景军短兵相接,厮杀一天,杀伤侯景军士众多。他 所镇守的姑孰,是建康西南的门户,又面临隋名将韩擒虎的威胁,姑孰一失,建康难保。在这种情况下,把樊猛调回,表面上看是加强了都城的力量,实际上是一种 缩着头挨打的战略。果然,韩擒虎很快攻下姑孰,樊猛的妻子儿女尽被俘虏,皋文奏大败而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