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为什么有“救时宰相”的美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姚崇
  • <a href=/renwu/YaoCho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姚崇</a>
    姚崇
      当上了宰相的姚崇,得到了玄宗的充分信任。举凡军国要事,玄宗都一一要和宰相商议。唐玄宗为姚崇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宰相张说和姚崇不和,玄 宗就把张说派到地方任职当了刺史,另一宰相刘幽求也主动调任闲职。于是,当朝的宰相只有卢怀慎和姚崇,而姚崇无疑处于支配的地方。他既掌相权,又掌军权, 在开元年间是大刀阔斧革故鼎新的政治家和行政长官。

      开元初年,局势混乱,动荡不安。姚崇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他看到武后末年以来,皇 亲国戚多居台省要职,诸王又掌握指挥禁军大权。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勾结朝官,迭相为乱,多次发生政变。自武则天以来,短短的八、九年间,就接连发生了五次 政变。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姚崇协助玄宗,在开元二年,把诸王改任外州刺史,并规定诸王"不任以职事",从此诸王只享有爵位,不再掌握军政大权, 因而失去了兴风作浪的资本。

      姚崇还规谏唐玄宗,"戚属不任台省"。所以,开元初没有大封皇亲国戚。王皇后之父王仁皎,仅历任将作大 监、太仆卿等职。姚崇还设法抑制功臣权势的膨胀,把一些官高势盛,居功自傲的功臣贬到地方做州刺史,这些措施,像釜底抽薪一样,消除了中央政局动乱的隐 患,结束了多年来动荡不安的局面,姚崇"救时之相"的称誉也由此而来。

      姚崇在整顿吏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宗以来,卖官鬻爵, 官吏增多,机构庞大,全国除正员外,置员外官二千人。一些富商大贾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官。官多俸多,国家开支入不敷出。于是,开元初年,姚崇大量裁减冗员, 罢免了员外官、试官、检校官,并申明这三种官,今后如果没有政绩和战功,不经皇帝特别诏令,吏部和兵部不得录用。同时,还撤消了一些闲散诸司、监、署十余 所机构。规定内外文武正员一万八千八百零五人,大大地减少了冗员,从而也减轻了国库的负担。

      开元初年还规定了中央官和地方官相互的流 动制度。京官有才识者,可出任都督、刺史;都督、刺史有政绩者,可入选京官。这样一来,长期存在的重内官轻外官的弊端就得到了纠正。县令是地方的基层长 官,长期不予重视,为避免滥用,开元四年(716),玄宗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殿试,其中成绩卓著者一人擢升,四十五人不合格,回家读书、修养。

       姚崇荐官取士,以品德才能为主要。他所推荐的广州都督宋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是唐代的四大贤相之一。姚崇大力整顿吏治,严格铨选制度,罢免了以前的 "斜封官"。"斜封官""用钱三十万",因为由皇帝直接颁下敕书,用斜封交付中书省执行而得名。任人唯贤,量材录用,是姚崇吏治的主要做法。开元二年,申王李成义未经有关部门,私自奏请玄宗,把府中的阎楚*(guī)由录事提拔为参军,这次私自请托而任官,玄宗虽已表同意,但却遭到姚崇上疏反对,他据理力争,玄宗不得已收回敕命。

      姚崇重视用法治来约束官吏,对违法乱纪者,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决不宽赦。开元二年正月,薛王李业 的舅舅王仙童倚仗权势,欺凌百姓,受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治罪。薛王到玄宗那里求情。玄宗下令重新审查,意欲宽免。姚崇上书玄宗说:"仙童罪状明白,御史 所言正确,不可赦免。"由于姚崇的大力整顿,开元初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