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裁汰冗员,大刀阔斧整顿吏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4 属于:姚崇
  •   姚崇在"十事要说"中,有好几处是讲到整顿吏治的。玄宗对这些意见完全赞成,因为他深知吏治败坏是中宗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韦后、安乐公主为了扩大自 己的势力,用高官厚禄来网罗亲信死党,也用卖官鬻爵来搜刮钱财。当时花钱三十万,就可以别降墨敕,斜封付中书授官。这种斜封官的任命,不通过正常的考选途 径,不能保证任官者具有合格的素质。斜封官补授没有限制,员阙不够,就置员外官,多达数千人。"时政出多门,滥官充溢,人以为三无坐处,谓宰相、御史度员 外官也"。吏治的败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睿宗朝初期,宋璟任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卢从愿为吏部侍郎,姚崇任兵部尚 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陆象先、卢怀慎为兵部侍郎。他们都为官清正,不徇私情,文武选举,取舍平允,铨综有叙,又罢去斜封、待阙、员外等官数千人,使吏治的 情况好了一阵子。不久,由于太平公主干权弄政,姚、宋被贬职,斜封官又重新起用,贿赂公行,任人唯私,吏治的腐败一如中宗之世。

      玄宗从睿宗那里接过来的官僚队伍是一支冗员众多、素质不良、办事效率极低的队伍。他必须整顿和改造现有的官僚队伍,使之变得精干、有效率,才能使整个国家机器有力地运转起来。

      因此,姚崇上任以来,裁汰冗员、整顿吏治就成了首要任务。姚崇和唐玄宗主要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1.撰写《五诫》,严整吏治

      姚崇严格要求官吏,开元二年(716年),姚崇集中撰写《持秤诫》、《弹琴诫》、《持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合称《五诫》)。今天,当人们读到姚崇的《五诫》时,无不为他的浩然正气、高风亮节、博大胸怀、精辟见解所折服!

       他撰写的《五诫》,向官吏提出了在道德规范上的具体要求。其中在《持秤诫》中,他要求官吏像持秤那样,"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 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在《辞金诫》中,他极口称赞了"昔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惧"的为政廉慎的高贵品质。他要求官吏廉洁: "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谨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他告诫官吏贪赃受贿必将暴露:"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无悔恡,不若守慎"。在《冰壶诫》 中,他赞扬了冰清玉洁、表里如一的为政者,抨击了"当官以割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卑鄙龌龊行径,并规劝官吏说:"在位禄厚官尊,当耸廉勤之节,塞贪 竞之门,冰壶是对,炯诫犹存"。姚崇主张行法公正,不避权贵。开元二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骄横不法,仗势欺压百姓,遭到御史的弹劾,将依法治罪。李业 闻讯后,立即到唐玄宗那里去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理此案,旨在宽免。姚崇知道后,与另一宰相卢怀慎联名上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 枉,不可纵舍。"姚崇坚持法行自近,即便是皇亲、近臣犯罪,也决不宽贷。玄宗只好同意依法惩治,"由是贵戚束手"。

      黄门监魏知古,论 其功劳、地位和声望,与姚崇不相上下。魏知古原蒙姚崇荐举,后来竟与姚崇并列相位,姚崇渐渐地瞧不起魏知古,最终把魏知古排挤到东都洛阳去专管那里的吏部 事务。魏知古心怀不满。姚崇有两个儿子,都在东都做官,他们知道魏知古是自己父亲提拔的,就走魏知古的后门牟取私利。魏知古回到长安时,将他们的所作所为 都报告给了玄宗。有一天,玄宗与姚崇闲谈,顺便问道:"你的儿子才能与品德怎样?现在做什么官?"姚崇十分机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的话里有话,答道:"我 有三个儿子,两个在东都,为人贪欲而又不谨慎,必定会走魏知古的后门,不过我还没有来得及问他们。"玄宗原以为姚崇要为儿子隐瞒,在听了姚崇道出真情后, 很是高兴。玄宗又问姚崇,他是怎么知道的。姚崇说:"在魏知古社会地位很低时,我保护过他,提拔过他;我的儿子蠢得很,以为魏知古必定因为感激我而容忍他 们为非作歹,故而去走他的门路。"玄宗听了,认为姚崇为人高尚,而鄙薄魏知古,觉得魏知古有负于姚崇,要罢他的官。姚崇又请求玄宗说:"我的儿子胡闹,犯 了法,陛下赦免他们的罪已经是很万幸的了,倘若因为这件事而罢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为陛下出于对我的私人感情而这样做,这就会连累到陛下的声誉。"后 来,玄宗迁魏知古为工部尚书。

      姚崇的吏治思想影响了当时的皇帝和各级官员。唐玄宗和姚崇身体力行,开元之初基本上扭转了中宗以来的不良风气,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

       自武则天末年以来,铨选制度比较紊乱,王公、妃主与权戚有的卖官鬻爵,有的随意请托,斜封官多,冗官滥吏盈溢官府,甚至宰相、御史及员外郎无有处理公事 的地方。这种弊端睿宗未能革除。玄宗即位后,开始与姚崇一起整顿吏治。开元二年(714年)二月,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义请求把王府录事官(从九品上)阎楚 珪破格提拔为王府参军(正七品上)。宰相姚崇、卢怀慎闻讯后上奏玄宗说:"先尝得旨,云王公、驸有所奏请,非墨敕皆勿行。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 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玄宗嘉纳二人的奏议,遂停止了此事。

      接着,又开始裁减冗官。这时的斜封官已多达数 千人,他们坐食俸禄,无所事事,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开元二年五月,玄宗下令罢免所有的员外官、试官及检校官等冗员,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规定没有战 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又精简机构和裁汰冗员,认为各类补署颇多繁冗,决定停废诸 司、监、署府十余所,减免冗散官300余员。既克服了机构庞杂、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又提高了各官府的工作效率。

      3.认真选拔牧宰守令,改善地方吏治

       重视京官而轻视地方官,在唐朝积习已久。在中宗时期,宰相韦嗣立曾上疏指陈此弊,他说:刺史、县令多不加选择,把一些犯错误的,或声望低下的京官充任牧 守,吏部也选用一些年高体衰及无文才者做县令。至开元初年,重京官而轻外任的风气仍然盛行一时。班景倩由扬州采访使调入京城任大理少卿,路过大梁。汴州刺 史兼河南采访使倪若水在西郊为他饯行。宴会结束后,班景倩登舟而去,倪若水远望着行船帆影,怅然若失,对部下说:"班公是行,何异登仙乎?为之驺殿,良所 甘心。"默然很久,才整顿车马回城。大理寺少卿官秩仅从五品下,官位不如汴州刺史,在倪若水眼里,调入京师任京官,却如同羽化登仙一样,甚至不惜屈尊甘心 做他的骑从,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