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故事:不畏权势举贤任能——狄仁杰传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5 属于:狄仁杰
  •   一、"真大丈夫"

      狄仁杰(607~700),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祖父狄孝绪,曾官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官蒙州长史。少年时代的狄仁杰刻苦攻读,专心致学。有一次,门人被害,县支下来调查案情,周围的人都争说与己无关,独狄仁杰仍伏案并书,不予理睬。县支很气愤,责问狄仁杰。狄仁杰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贤圣对话,哪有闲功夫和俗吏说话啊!"县支无言以对。后来,狄仁杰以明经中举,进人仕途。明经是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科目之一,狄仁杰最初任汴州参军,不久为人所诬告,此时工部尚书阎立本为河南道黜步使,他召狄仁杰查问,发现狄仁杰有奇特的才能,于是举荐他当并州法曹。在并州都督府,狄仁杰以孝而著称,很受时人尊重,称"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上调升任掌握刑狱的大理丞。狄仁杰处理刑狱,公正果断,效率极高、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处理了一万七千人的案子,公平合法,没有一人上诉伸冤。时人都称他断案公正宽大。

      仪凤元年(676年),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大宗昭陵上的柏树,狄仁杰判两人免官,上奏高宗,高宗非要定两人死罪不可。狄仁杰认为,罪不当死。高宗发怒说:"这是使我为不幸之子,必须杀了他才是。"狄仁杰对高宗晓之以理:"皇上,自古以来顶撞皇帝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我并不以为然。夏柴时代也许如此,而在时期就不是这样。我庆幸生活在尧舜一样的时代,不怕是上听不进我的劝谏。汉代的时候,有一个盗贼盗取了高祖庙堂里的玉环,汉文帝大怒,要把盗贼一家全族诛灭。盗贼交与廷尉张释之处置。张释之按法判处弃市(杀头)罪,上奏文帝,文帝大怒,斥责张释之说:‘人无道以至于此,竞敢盗取先帝明器!我交付廷尉,欲判他灭族之罪,而你却拘守成法,有违我尊宗庙的原意。’张释之免冠叩头说:‘法今该如此判处。今以盗宗庙而灭族,万一有一个愚民挖取了长陵上的一抔土,皇上将以何法惩治呢?’文帝终于认识到延尉的判处是恰当的。今天依照大唐法律,权、范两人并没有犯死罪,陛下却下旨将二人处死,法令如此反复无常,以后还怎么治理国家呢?为昭陵上的一棵柏树而处死二位大臣,后世之人将如何看待陛下呢?"唐高宗觉得狄仁杰说得有理,怒意稍为缓解,遂免了权善才、范怀义的死罪,流放岭南。据理力争,免除权、范二人死罪之事使唐高宗认识到,狄仁杰是个有胆有识的人,不久便携升他为侍御史,举劾非法,督察郡县。在传御史任上,他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显贵权势,敢于勇敢地向那些恃宠用事、违法乱纪的官员展开斗争。

      调露元年(679),司农卿韦弘执在洛阳为高宗建造宿羽、高山、上阳等几座豪华的宫殿。特别是上阳宫濒临洛水,一里长的画廊,画梁雕栋,流光溢彩,颇具皇家豪华气派。宫殿建成后,高宗移居东都洛阳。

      狄仁杰上疏劾奏韦弘执,说他建造华丽宫殿,是在引诱皇帝追求奢侈。高宗猛然醒悟,免了韦弘执的官职。左司郎中王本立,倚仗皇帝的恩宠,在朝廷目光王法,肆无忌惮,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敢顶撞他。狄仁杰利用手中的监察权力,向高宗上奏弹劾王立本的罪行。但高宗却下旨赦免了他。

      狄仁杰再次上奏,他对高宗说:"国家假如缺乏英才,但像王立本这样的人也不少,陛下为什么要宽大他而违反国家的法律呢?臣愿先受斥逐,为群臣之戒,"高宗见狄仁杰说得有理,只得依了狄仁杰,定了王本立的罪,满朝文武十分佩服狄仁杰的胆量和勇气,对他肃然起敬。一次,高宗巡幸汾阳宫,狄仁杰也随行、车驾经过并州,并州长史李冲玄迷信旧俗,认为华服装过妒女词,会遭致风雷之灾,他驱数万民夫改修驰道,以便皇帝通行,狄仁杰闻知,非常气愤,他说:"天子之行十乘万骑,风伯清上,雨师洒道,何用回避妒女啊!"立即制止了这一愚蠢举动,命数万民工返归,唐高宗称赞狄仁杰办事果断,说他"真是大丈夫也!"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其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执政,第二年,武则天把中宗废为卢陵王,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武则天继续临前称制。

      二、狄公施德政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调任宁州刺史,中州在甘肃境内,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区,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狄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施政有方。因而使各民族和睦相处,深得民心。老百姓感其德,立碑记其政绩。

      不久,右台监察使郭翰巡视陇右各地,一路所到之处,弹劾了不少贪官污吏。然而一到宁州,则面目一新,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纷纷称赞狄仁杰的德政,郭翰回到朝廷后,遂即向朝廷推荐狄仁杰,请求重用、不久,狄仁杰被提升为掌握工程建设的冬官侍郎,充任江南巡抚使。吴楚一带修建很多祠庙,祭力已很滥,狄仁杰对这种做法非常厌恶,他不惮非议,一举关闭和拆毁了一千七百多所调庙,只保留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四祠。在焚毁项羽词时,他还写了一篇《檄告西楚霸王文》,文章大意是:崇高的名声不可假借谬误来取得,天下的帝王不能以力去争夺;顺应天命者才享有百姓拥戴的美名,背违时代者就不是明察物变的君主。垂拱四年(688),狄仁杰转任文昌右丞,出为豫州刺史。

      武则天当政之初,依靠李义府、许敬宗等贬杀了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元老重臣,杀了许多唐宗室皇戚,并且幽禁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用武氏家族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这引起了李唐宗室的强烈不满。嗣圣元年(684),柳州司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意图区复后室。他以拥立庐陵王为号召,人数曾发展到十余万,最后被武则天镇压下去,垂拱四年,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又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因力量悬殊很快就遭致失败。

      为了尽快恢复豫州的局面,武则天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为惩治李贞余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狄仁杰为此密奏武则天,认为这些人仅仅是受牵累,并非存心要作乱 狄仁杰说服了武则天,宽赦了这些人,把他们流放到丰州 这些人深感狄仁杰的活命之恩,在路过宁州时,跪拜在狄公的德政啤前,"设斋三日而后行,"到了丰州又亲手为狄仁杰立下德政碑。当时,平定越王李贞的是宰相张光辅。张光辅的军队在豫州,到处勒索钱财,滥杀无辜。狄仁杰非常恼怒,他亲自出面制止官军的不法行为。为此,张光辅怀恨在心,回到朝廷后上奏武则天,说狄仁杰傲慢不逊,狄仁杰被调往夏州做刺史,后来又降为洛州司马。

      武则天实行"武周革命"改唐为周,她抛开傀儡皇帝李旦,自己登上了皇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但也是一位惟才是举、任用贤能的女政治家,天授二年(691),她重新起用狄仁杰,任命他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你在豫州实行善政,但也有人说你坏话,你是否想知道,狄仁杰回答说:"陛下,臣不愿知道,陛下以臣为过,臣愿改正,如臣无过,臣之幸也。"武则天大为赞赏,叹曰:"狄仁杰真有长者风范啊!"狄仁杰当宰相后,常在武则天左右,他看到武则天经常要处理一些小事,况且大臣告假回乡也由武则天亲自处理。长期这样必然影响她处理国家大政的精力。狄仁杰上疏说,君王应该牢牢掌握赦免和诛杀大权,其他的一些事应该由有司处理,自己不必过问,狄仁杰劝该武则天独揽大权,强化皇帝的专制统治。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建议很满意。

      长寿元年正月,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武则大不察详情,就把做了四个月宰相的狄仁杰罢相下狱。任用酷吏,以巩固政权,是武则天的统治手段。这些酷吏专门制造所谓谋反大案。他们制造许多刑具,对被告严刑逼供。这次,来使臣为了诱使狄仁杰承认谋反,要他承认愿为武后的臣下就可免去他死罪。狄仁杰为了免于冤死,等待时机,他招认了谋反罪。他说:"大周革了唐室的命,万物重生,我们是唐朝的旧臣,谋反确是实情。"其他几个被指控谋反的大臣,除魏元忠外,都和狄仁杰一样,全都服了罪。来俊臣见服了罪,没有用酷刑,只将被告收监。一天,判官王德寿受来俊臣指使,诱逼狄仁杰招供宰相杨执柔是同党,狄仁杰十分气愤,说:"皇天后土,叫狄仁杰去于这种事情么!"说罢以头触柱,血流满地。王德寿害怕至极,不敢再说了。狄仁杰承认谋反,来俊臣等也就放松了对他看管,狄仁杰趁此机会,从狱吏那里借来笔砚,偷偷撕碎被子,写了一幅冤状,缝在棉衣里,请狱吏把棉衣送到家里,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收到棉衣,折开棉絮见到父亲所写的冤状,急忙向武则天告发。

      武则天召来俊臣询问,来俊臣对武则天说,狄仁杰下狱,并未动过刑,他住的地方也很舒服,如果没有事实,他哪乱承认谋反。武则天犹疑未定,派通事舍人周宝林到狄仁杰处察看。来俊臣要狄仁杰穿好朝服,会见通事舍人周綝,又假造了一份请求赐死的《谢罪表》,让周宝林上交武则天。周綝核查,完全受到来俊臣的利用。就在这关键时刻,凤阁侍郎乐思晦的儿子被武则天召见,他控告来俊臣谋害了他的父亲。他说,国家的王法为来俊臣所欺弄,任何一个亲信大臣,来俊臣都可以逼他承认谋反。听了这个才九岁小孩的话,武则天有所醒悟,他召来狄仁杰,亲自问他为什么承认造反。狄仁杰回答说,不承认早就死于酷刑之下了,哪里还有机会向陛下辩白?武则天又问,为什么写《谢罪表》,狄仁杰告说,并无此事,武则天这才真相大白,释放了狄仁杰等七名同案人。虽然如此,武则天还是没有让他们官复原职。狄仁杰贬为彭泽县令,同案的有的还流放到了岭南。狄仁杰当县令的彭泽县,是个穷地方。他一到任,亲眼看到老百姓穷苦不堪,就向武则天上疏,陈述百姓困苦,也免租税。他在疏中说:"常年纵得全熟,纳官之外,半载无粮,今总不收,将何活路?"

      三、柳暗花明再度为相

      万岁通天元年(696),北方契丹孙万荣率军攻陷冀州,杀死刺史陆宝积,屠杀官兵数千人。契丹兵进而又攻打瀛州,整个河北为之震动,人心恐慌。武则天下诏提升彭泽县令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魏县。大名县等地)刺史,前去平息战乱。狄仁杰上任后知道,前任刺史独孤思原因害怕契丹突然来袭,把老百姓全部迁人城里,修补城墙,巩固城防。与此做法相反,狄仁杰主任后打开城门,让老百姓出城耕作,他宣称,敌人离这里还很远,不必这样惊慌。如果放军到来,我自有退敌制胜之策,无须烦扰百姓。

      契丹听狄仁杰到了魏州,慑于其威名,未敢冒犯,不战自退。魏州官民对狄仁杰的气势和胆略十分敬服,他们感谢狄仁杰的德政,为他立了碑。不久,狄仁杰改任幽州都督。武则天赐紫袍、龟带,并自制金字十二于袍,以表彰狄仁杰的忠心。神功元年(697),狄仁杰晋升为驾台侍郎。同凤阁变台平章事,第二次做了宰相。复相后,狄仁杰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派兵镇守疏勒四镇。

      当时王孝杰率军大破吐蕾军,夺回了西域的龟兹、疏勒、于闹、碎叶四郡,并在龟兹设安西都护府,派军驻防。这四镇是唐朝的西疆要塞。然而,狄仁杰认为,派兵驻扎四镇不是上策。因而他上疏朝延,陈述用兵荒外,争不毛之地是"得其人不足以增赋,获其土不可以耕织",可谓无益可得,无利可图,倘若一味用兵,必然耗费国家大量资财,"非但不爱民力,亦所以失无下之心也。"

      狄仁杰建议,是模仿贞观年间唐太宗册封阿史思摩为可汗的做法,由他镇守四镇的旧例,封阴山贵族阿史那双瑟为可汗,委坐四镇。这样既省了大笔开支又能达到安边的目的。武则天并没有采纳狄仁杰的意见。圣历元年(698)八月,狄仁杰再次得到提升,拜为纳言,兼右肃政御史大夫。同年,北方东突厥进犯河北,攻掠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赵州(河北赵县),杀死官兵无数。

      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征讨东突厥,武则天亲自送军队出征。狄仁杰率十万大军猛追,东突厥迅速逃回漠北,曾经饱受突厥驱使的百姓恐惧至极,生怕受多馆兵杀害,纷纷逃匿。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妥善处理这一问题。

      狄仁杰上疏武则天,请求把这些百姓一律赦冤,不加追究。他在上疏中说,这些负罪百姓"露宿草行,潜窜山泽,救之则出,不赦则狂"。他提醒武则天:"边远有事,还不足虑;如内地不安,就是大事了。"这是狄仁杰处理国家大事的出发点,努力淡化和消解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力求国内的稳定。

      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对被突厥驱使的百姓一律不问罪,许多逃匿的百姓纷纷回家。狄仁杰大量发放粮食,救济穷困百姓,百姓很快安定下来。狄仁杰还下令,严禁官兵侵扰百姓;若有违犯,定斩不赦。在秋仁杰安民做法的感召下,河北很快安定下来。狄仁杰回朝后,被授予内史。

      武则天改唐为周,当上女皇帝后,索绕在她心头的问题是:由谁来继承她的大业。唐睿宗虽是她的亲生儿子,又赐了武姓,但他毕竟是李唐王朝的后代。如果将她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册立为太子,但两人不具备品德和才能,不可能成为贤明君主。武承嗣在武则天改唐为周后,也蠢蠢欲动,想当太子,武则天对此也犹豫不决

      狄仁杰趁此机会,想说动武则天。他说:"太宗皇帝不避风霜,甘冒枪林箭雨,九死一生,方平定了天下,创立大唐基业,传给后世子孙。先帝驾崩时,把两位皇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打算把天下移交给别人,这恐怕有违天意吧!况且,姑妈与侄儿。亲娘与儿子到底谁亲?立儿子为太子,皇位由儿子继承,陛下百年之后牌位送到皇家祖庙,陪伴先帝,代代相传;皇位如由侄儿继承,我从来听说过侄儿当皇帝把姑妈牌位送到皇家祖庙去的!"狄仁杰的话说到了武则天的心坎上,她无言以对,只好说:"这是我的家务事,你不要管"但狄仁杰还是再说下去:"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 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他还进一步启发武则天:"依臣看,天意和百姓都没有厌弃唐朝 匈奴犯边,梁王武三思公开募勇士,一个多月还没有招足一千,后来庐陵王出面招募,不到十天功夫,就有五万人报名。由此可见,现在要立非庐陵王不可!"后来,驾台侍郎王方庆、内史王及善等也提出立庐陵王为太子的建议,武则天才有些心动。狄仁杰又说服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劝武则天立庐陵工为太子,至此,武则天才下定了决心。

      狄仁杰为相,先后荐举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人,有的后来当了宰相,如姚崇能够独当重任,明于交道,是玄宗时有名的宰相。有一次,武则天要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娇固可选矣,必欲取卓牵其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真宰相才也。"于是武则天提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

      不过几日,武则天又问狄仁杰谁能当宰相、狄仁杰说,先前推荐的张柬之还没有用。武则天说,已经用了。狄仁杰说,我推荐张柬之可做宰相,不是推荐他做司马。于是,武则天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不久又任命为宰相,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是狄仁杰的用人特点。契丹部落将领李楷固、骆务整归降唐朝后,有些大臣上表要求对他们处以极刑,诛灭九族。狄仁杰则上疏请求赦免李楷固、骆务整,武则天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但赦免了他们,还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铃工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派他们率军攻打契丹残余部落。

      得胜回朝,武则天非常高兴。她在庆祝平定契丹的庆功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祝贺狄仁杰说:"这都是你知人之明!"狄仁杰举人,以德才为重,真正做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有一年,武则天要每位宰相各推举尚书郎一名,狄仁杰推荐其子狄光嗣,后拜为地官员外郎,很是称职。武则天称赞他有春秋祁奚举亲的遗风。由狄仁杰举贤任能,当时人称赞他:"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狄仁杰说:"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