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故事与简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狄仁杰
名人语录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资治通鉴·唐纪》
狄仁杰是唐代著名的宰相。他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又善于举贤授能而深得人心,誉满天下。
【名人历史】
狄仁杰(公元630年-公元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他为相期间,为政清廉,举贤授能,成为武则天时期的名臣。他凭借自己坚 韧的努力以及万死不悔的精神,不仅缓和了武则天当政时的恐怖气氛,并在生前巧妙地设下了一个政治伏笔,从而改变了他身后的历史进程——他使张柬之成为宰 相。到后来武则天病重之际,张柬之会同其他四大臣,发动了拥护李显的政变,使李唐王朝得以复辟。因此,狄仁杰对于李唐王朝的功绩十分巨大。
狄仁杰少年时代刻苦求学,年轻时就以无畏和仁慈著称。有一次门人被害,县吏来调查情况,周围的人都说与自己无关,唯独狄仁杰专心致志地伏案读书,对县吏 不予理睬。县吏很不高兴,责问他为何如此傲慢无礼,狄仁杰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和俗吏说话啊!"说得那位县吏面红耳赤,羞愧离去。狄仁 杰以明经中举,步入仕途。明经是唐朝初期科举制度之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考试内容主要是经义。
狄仁杰步入仕途之后,最 初担任的是汴州参军。由于他办事公正廉洁,认真负责,因而得罪了不少人,他们故意捏造罪名诬陷狄仁杰。当时担任黜陟使的阎立本急召狄仁杰查问。在谈话之 中,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一位才智卓越的人,于是推荐他担任并州法曹参军。在并州都督府中,狄仁杰以孝廉著称,很受当时人们的尊敬,当时有"狄公之贤,北斗 以南,一人而已"的说法。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狄仁杰调任宁州刺史。狄仁杰到任后,体察民情,施政有方,使各民族相处和睦。百 姓对狄仁杰深怀感激。当监察御史郭翰巡视陇右各地时,一路弹劾了不少官吏,惟独到了宁州,见到的却是一副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又听到人民纷纷称赞狄仁杰的 德政,于是向朝廷推荐了狄仁杰。狄仁杰被推举为掌握工程建设的东宫侍郎,充任江南巡抚使。他到了那里,关闭和拆毁了许多寺庙,还写了一篇《檄告西楚霸王 文》,认为天下的帝王不能以力去争夺,顺应天命者才能享有百姓拥戴的名声,违背时代者就不是明君。
武则天当政时,大杀李氏宗族子孙, 许多拥护李唐王朝的大臣也惨遭杀害。武则天想重用武三思、武承嗣等武氏家族成员,但这引发了忠于李唐王朝的大臣与地方势力的强烈不满。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 对武则天,意图匡复唐室。琅琊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反对武则天,但很快因力量悬殊而遭到了失败。武则天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当时武则天为惩治李 贞余党,决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口。狄仁杰认为没有作乱的动机,仅仅是受了牵连,不应给予如此严重的惩罚,他说服了武则天,宽恕了这些人,把他们流放 到丰州。这些人非常感谢狄仁杰的救命之恩,在路过宁州时,他们长跪在狄仁杰的德政碑前,到了丰州又亲自为狄仁杰立下了德政碑。由此可见,狄仁杰的仁德之 心。
在镇压越王反叛武则天的战斗结束之后,身为朝廷军队统帅的宰相张光辅自恃劳苦功高,纵容部下将士向豫州老百姓勒索钱财,滥杀无 辜。狄仁杰对此事震怒万分,命令手下制止官军的不法行为。张光辅对狄仁杰的做法十分不满,回朝后以狄仁杰出言不逊为由上奏武则天,狄仁杰被贬为复州刺史, 旋又降为洛州司马。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迁都洛阳,号"圣神皇帝"。由于武则天唯才是举、任用贤能,狄仁杰的才能没有被武则天所遗忘。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重新起用狄仁杰,任命他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参与治理国家。
狄仁杰被提升为宰相,实际上多亏娄师德向武则天全力推荐。可是狄仁杰却毫不知晓,在言谈之间,还对娄师德露出无比轻视的神态。武则天察觉到这种情况后, 就对狄仁杰说:"你看娄师德这个人如何?"狄仁杰随即回答道:"他当将领,领兵打仗、守卫疆土还可以,至于在其他方面有何才能我尚且不知。"武则天又问 道:"娄师德有无自知之明?"狄仁杰回答说:"我曾经与他共过事,没有听说也没有发现他有自知之明。"武则天笑道:"其实,娄师德这个人很有识别人才的眼 光,我之所以起用你、信任你,就是娄师德的推荐。他有这样的眼光,你居然还一无所知吗?"狄仁杰听后深感惭愧,准备与娄师德同朝共事时再行感激,可惜没过 多久,娄师德便因病去世了。对此,狄仁杰深为遗憾。
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狄仁杰升任鸾台侍郎复同风阁鸾台平章事(与中书省同 掌机要,共议国政)。身居要职的狄仁杰忧国忧民,在任时总是尽力为百姓谋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他也积极关注朝廷的动向,忧心君主,积极为恢复李唐王朝而努 力。当时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在争取太子之位,武则天也有意扶植武氏宗嗣为天子,只是碍于天下人的反对意见,不敢轻易做出表态。武则天在传子还是 传侄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再度拜相的狄仁杰,趁此机会向武则天进言说:"太宗皇帝九死一生,得了天下,传予子孙。高宗皇帝又将李显、李旦二子,托付给陛 下。如今陛下想把皇位传给异姓之人,这恐非天意。况且,姑侄关系和母子关系相比,孰轻孰重,是明摆着的。陛下若立儿子为嗣,千秋万岁后,可得以配食太庙, 永享香火。若立侄子为嗣,一旦侄子成为天子,岂会将姑妈附在他家的太庙中?"武则天冷冷地说:"立嗣之事,是朕的家事,请卿不要干预!"狄仁杰不甘罢休地 说:"帝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中,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犹如人体一般,不可分离。臣备位宰相,岂能不预知天下大事?"武则天在狄仁 杰等人的劝说下,渐渐把传位的倾向移到了儿子一边,感情的天平渐渐地倾向了自己的子女。
有一次,武则天对狄仁杰说:"朕昨晚做了一 梦,梦见一大鹦鹉双翼皆折断,不知是什么征兆?"狄仁杰为她释梦说:"鹦鹉,乃武者,为陛下之姓;双翼,为陛下二子。陛下如重新启用二子,那就会振翅高 飞。"此后,武则天彻底断了立侄子为嗣的念头。不久,武则天将李显迎回,立为太子。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九月十五日,武则天赐庐陵王显武姓,将他立为太子,天下民心沸腾。
狄仁杰是唐高宗时的旧臣,恢复大唐江山是他梦寐以求的向往。狄仁杰为官以来,始终将爱民如子奉为己任,丝毫不畏惧权势。在武则天任用酷吏诛杀唐室宗亲和大臣之时,狄仁杰能够巧妙避过此祸,进而官升高位、掌握权柄,这完全是他个人能力使然。
狄仁杰对唐室效忠,但在武则天势力强大的时候,他只好静观其变,像武则天当年谋大业的时候,狄仁杰也深知需要忍耐与计划,需要等待时机。他知道要振兴唐 室,就需要培养一批胆大心细的有为之士,并且使他们官居要职。于是,他利用武则天对自己言听计从、颇为信任的机会,向武则天一连推荐了十多名贤才,武则天 全部委以重任,为恢复大唐江山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他又说服了武则天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进一步确定了恢复大唐江山的目标。然而,他深知自己年事已 高,年老体衰,武氏的力量却在不断强大,李唐和武姓的纷争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他知道要想扭转乾坤,还必须要有一个精明干练、效忠唐室的人来担任宰相之职。 基于此,他推荐时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为相。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九月二十六日,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武则天听到这一消息之后流泪涕泣,她悲痛地 说:"南宫已经成为空城了。"特下诏追赠狄仁杰文昌右相,谥号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