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麻姑仙坛记》颜真卿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27 属于:颜真卿
  •   大历三年(768),颜真卿出任抚州刺史。当经过江西南城县时,他游览了当地名胜麻姑山。麻姑是道教传说中的女神仙,麻姑山顶的古坛据说是她得道成仙 的地方。颜真卿也信奉道教,因此满怀虔诚地写下了《麻姑仙坛记》,记述了麻姑得道成仙的一些传说,以及唐玄宗在麻姑仙坛旁边修建庙宇的故事。大历六年 (771),颜真卿罢去抚州刺史后书写了这篇文章,此时正是他仕途失意的时候,这也证实了他心境的一些变化。

      这块碑刻原在县城西南不远的一座山顶上,今天传下来的拓本有大字本、小字本之别。楷书大字本,字径约五厘米,可以看作是颜真卿变法初期的代表作品。

       碑文苍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 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扩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后来的《颜家庙碑》浑厚过之,但宽博、端庄、刚毅、沉雄有所不及。《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 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颜真卿书法作品众多,风格多样,绝少雷同,但总体上都表现出雄厚、庄重、郁勃的风貌。《麻姑仙坛记》的用笔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下面我们具体地分析一下:

      点画的特征。

       点是构成汉字的一种重要笔画,许多笔画都是由点而出,由点而收。点在"永字八法"中叫做"侧",因笔锋顾左瞰右,审其势而侧之,故称之"侧"。王羲之 云:"倘一点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眩。"积点成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篇,由是可见,要学好书法,就必须先把点学好。《麻姑仙坛 记》中点画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庄和。

      横画的特征。

      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主要起字的骨架作用。南宋云:"横直画者,字之体骨。"王羲之对横画的写法也有这样的论述:"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麻姑仙坛记》中的横画,均取斜势,左低右高,但角度不大,起笔处多见方笔,收笔时则以圆笔藏锋为主。显得挺拔雄健、古朴凝重。

       该碑中横画的变化多见于行笔过程中,书写时,笔锋稍有抖动,不是一滑而过、平铺直叙,需略带些"屋漏痕"之意。其粗细变化莫测,韵味无穷,忽而左边粗, 忽而右边粗,忽而中间粗,运笔熟中带生。多横的字,其横画上下间距均匀,左右参差不齐,长短配合,在变化中体现生动自然。

      竖画的特征。

       竖画在汉字结构中起支柱作用。古人云:"竖如万岁枯藤。"因此,竖在结字中占重要位置。《麻姑仙坛记》中的竖画,由于所处的部位不同,因此笔法、笔势也 不尽相同:如处于字的左边,则向左弯曲;如处于字的右边,则一般向右弯曲,以取得外拓之势。如"山"字的竖画微向左靠,其形状则微微向左弯曲。"川"字, 中间竖为垂露竖,起笔重按,中锋向下行笔,最后回锋收笔,形同水滴,垂而不落,而第三笔则为悬针竖,用笔健挺浑厚,两竖与竖撇并立,使该字有顶天立地之 态。

      撇画的特征。

      撇在"永字八法"中称为"掠",取飞燕掠檐而下之意。其出锋时要爽利展开,但力量要送到,不可虚尖。唐太宗李世民曰:"为撇必掠,贵险而劲。"《麻姑仙坛记》中的撇画逆锋着纸,随即顿笔,顺势中锋力行,逐渐提收,力送笔端,沉着矫健,如断犀象之牙,无半点靡弱之气。

      徐悲鸿《麻姑献寿》

      捺画的特征。

      捺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云:"捺为磔者,勒笔右行,铺平笔锋,尽力开散而急发之。"唐太宗也云:"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亳。"

      《麻姑仙坛记》中的捺画独具特色,与颜真卿其他帖中的捺法有较大区别。其尾部捺脚变化最为丰富,似乎有两个锋尖,一长一短,中间凹陷,笔画的腰部有时略显侧锋,下部边缘出现折线状,捺脚处具有一种金石韵味的残缺美。

      钩画的特征。

      钩在"永字八法"中称"趯",即跳跃的意思。王羲之云:"钩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清包世臣云:"钩之超者,如入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发,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麻姑仙坛记》中的钩画特征是钩尖短小尖利,状如鸟嘴,下部重顿,呈垂露状,古朴浑厚。有些钩稍出锋,有些钩干脆不出锋,将其隐迹于竖中,含蓄而凝重,筋力内含,锋隐势存。在写钩时,还要特别注意此碑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篆籀、古隶法。

      折画的特征。

       折画是由横画和竖画组合而成的笔画,写好该画的关键是要把两笔的结合处写好。《麻姑仙坛记》中的折画以圆折为主,缓折轻顿,横与竖的粗细差别不大。它主 要有三种:第一种如左图中的"神"字,此折内外皆圆,完全是运用篆书的书写技巧;第二种折是外圆内方折,如左图中的"再"字;第三种如左图中的"便"字, 折分成两笔完成,先写横画,至折处再起笔写竖,两笔之间笔断意连。

      折画的特征。

      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指出: "挑趯者,字之步履,欲其沉实,或长,或短,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左,或向右,或轻出而肖斜,或随衄而峻发,名随字之用处。"《麻姑仙坛记》中的挑咽变化 丰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起笔较重,出锋较短,尤其是"三点水"中的挑画更为明显,给人以犀利、刚劲的感觉。如左图中"汝"字:"括"字、"瀑"字的挑 画。

      《麻姑仙坛记》的结体特征。

      一是结构下压,静中寓动。《麻姑仙坛记》中的每个字,其结构极尽变化,但其中有许多字是重心下移,妙在平中见奇,给人以一种端庄、憨厚的感觉,越看越让人觉得可爱。而且有些字的笔画处理非常到位,静中寓动,妙趣横生。如下图中的"半"、"华"二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