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攻打越南为什么以失败而告终

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在中国古代也称交州、交阯、交趾等。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上皇位后不久,安南国王胡一元派遣使者前来,请求明朝皇帝册 封他继承安南原先的陈氏王朝,为新的国王。明成祖于是派遣使臣去安南考察实际情况,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但朱棣不知道的是,他派去的使臣收受了安南国王的贿 赂,这才与安南国内的老臣一起为国王请命。不管怎么样,安南正式被纳入到明朝的朝贡体系,并于第二年开始入贡请赏了。
本来一切都相安 无事,但是安南国王胡一元贪图小利,不仅自己篡位的阴谋被暴露出来,也最终导致两国兵戎相见,自己身首异处的境地。事件的起因来源于两国的领土纷争。元末 动乱的时候,安南侵占了中国广西边境上的思明路周围的地区。太祖、成祖都下令要他归还,胡一元虽表面答应,实际上非但没有归还土地,反而变本加厉,继续蚕 食明朝的领土。明成祖派遣官员前去质问,却从来到明朝的安南人裴伯耆那里知道了一个秘密。裴伯耆告诉朱棣:曾经三次打败蒙古军入侵的安南陈朝早已衰落 了,14世纪末叶,陈朝的大权就落入了外戚黎氏之手,丞相黎季犛成为实际上的掌权者。在先后废立了几个傀儡国王之后,1400年,黎季犛大杀陈氏宗族,并 自立为帝,定国号为大虞,改元圣元,自己也改姓胡,名一元,与其子胡汉苍共理朝政。
裴伯耆本人也是命运多舛:在胡一元纂位时,他的父 母、家人同时遇害。当时他正在东海领兵作战,得知变故,只好逃入深山避祸,后乔装为商人,辗转才来到明朝。裴伯耆的话虽然很感人,但是,朱棣并没有马上出 兵安南,原因有二:一是不能单凭裴伯耆的一面之辞就贸然出兵;二是明成祖正准备北伐,无意在南方进行战争。因此明成祖只是赐给裴伯耆衣食,对出兵复国一事 却只字不提。
时隔不久,老挝又送来了一个名叫陈天平的年轻人。他对朱棣说,自己是前安南国王陈日焜之孙,当初在家国剧变时并未被杀, 他曾一度招兵买马打算复仇,但很快被胡一元打败,随从四散。陈天平藏匿在一处谷中才幸免于难。后来转投老挝,但老挝亦无力助其复国,于是转送陈天平到明 朝。明成祖这才明白,原来在安南真的发生了一场政变,原来的陈氏王朝被推翻,而遣使祈求封王的人则是篡位者。
了解了事情的整个真相, 朱棣决定帮助陈天平恢复安南原先的陈氏王朝。安南是明朝的属国,理应在朱棣的全权掌握之中。可是现任的安南国王阴谋篡位在先,欺骗自己在后,实在是罪无可 赦。更何况,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手中抢来的。这段历史使得他对任何谋权篡位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天下之所以能够安定,是因为大家各守其位,遵循 旧有的秩序。如果都象自己一样不安于其位,今天你来篡位,明天我来造反,那岂不天下大乱,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信何在?
于是朱棣派遣使者 去安南斥责胡汉苍,并告慰安南百姓说,你们毕竟都是我的臣民,除了黎季犛父子判处死刑外,其他人一律既往不咎。圣旨到的当天,胡汉苍就同意恭迎陈天平回安 南,恢复安南的陈氏王朝,并答应将归还侵占的中国土地。朱棣对于这种不动干戈就可以化解纠纷的局面,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
公元 1406年,明成祖派遣广西左右副将军黄中、吕毅带兵五千人护送陈天平回国。但是在半路上遭到胡汉苍的伏击,陈天平被杀。成祖大怒,随即派朱能、沐晟、张 辅率领21.5万军队进攻安南。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月2日,远征军统帅朱能突然病逝于龙州。37岁的朱能,正值年富力强,明成祖倚之甚重,不想 此次竟"出师未捷身先死"。然而,远征军前锋已经出发,箭在弦上,容不得任何拖延。关键时刻,年仅31岁的右将军张辅临危受命,主动承担起指挥全军的重 任。他一面飞章奏报明成祖,一面率军南进,六天后,远征军主力由广西凭祥经坡垒关,进入安南境内。
张辅,字文弼,是"靖难"名将张玉的长子。明成祖起兵时,他跟随父亲作战,所向无敌,很快升为指挥同知。张玉在东昌战死后,张辅世袭了父亲的爵位,随成祖战夹河、藁城、彰德、灵璧,频频立功,受封为信安伯,食禄千石。永乐三年(1405)进封为新城侯,加禄300石。
张辅进入安南境内后,命人先将胡一元父子的20条罪状写成榜文,刻于木牌上,顺流放下。安南军民见到榜文后,不愿为胡氏父子卖命,人心离散。舆论战之 后,明军兵分两路,京畿兵及荆、湖、闽、浙、广西兵,由张辅率领,出广西凭祥;另一路明军由蜀兵及建昌、云南、贵州兵组成,在沐晟率领下出云南蒙自。两路 明军约期而发,斩关而进,勇往直前,在芹站附近大败安南伏兵,进占新福,于白鹤江胜利会师。胡氏父子料不到明军进展竟如此神速,大惊之下,倾全国之兵号称 二百余万,依宣江、洮江、沱江、富良江四个天险,伐木筑寨,绵延九百余里,又沿江置木桩;并征发国内所有船只,排列在桩内,所有江口均置横木,以严防明军 攻击。张辅大军进入富良江,沐晟军也沿洮江北岸鼓行而进,与张辅呈南北夹击之势,互为声援。胡氏父子则在地形险要的多邦城厚集兵力,企图据险顽抗。
不料,明军趁夜攻城,都督佥事黄中率敢死队数千人,越过重濠,沿着城墙爬上去,指挥蔡福等人奋勇先登,大军万炬齐明,随后跟进。安南兵惊慌失措之下,连 自己手里的弓箭都忘了用,纷纷逃走。明军攻入城中后,安南兵索性驱赶大象出战。幸亏张辅对安南兵的象阵早有防备,"以画狮蒙马冲之,翼以神机火器。象皆反 走,贼大溃,斩其帅二人。"明军乘胜追击,将沿江的木寨全部烧毁,终于攻克了坚固的多邦城。12月,明军乘胜前进,发起冬季攻势,又攻克安南东西二都。安 南的防线至此彻底崩溃,各州县纷纷向明军开门纳降。胡一元父子进退两难,只得焚毁宫室,亡命天涯,继续与明军为敌。
永乐五年 (1407),明军水陆并进,追歼残余的敌人。清远伯王友等率军渡过自注江,攻破筹江、困枚、万劫、普赖等地,斩杀三万七千余人。安南将领胡杜聚集水师扼 守天险盘滩江,张辅大胆起用降将陈封出战,大败胡杜,将安南的战船全数抢夺过来,顺势取东潮、谅江等地。其后,明军主力与胡氏主力相遇于木丸江边,胡一元 之子胡澄指挥三百艘战船前来挑战,明军予以迎头痛击,安南兵被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连江水都被鲜血染红了。同年五月,明军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安南军 队残部全军覆没,在当地百姓的协助下,明军擒获了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获了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全部押送京师。至此,安南全境解放。
但是,明成祖朱棣并没有在平定安南的喜悦中沉浸太久,因为一个难题很快摆在了他的面前:由于陈天平已经被杀,安南陈氏王朝已经没有了后继者,这样安南的 继位问题就变得非常棘手了。也就是说安南战争顺利结束之后,安南由谁来执政实在是不好解决。没有陈氏王朝的后继者,就无法恢复安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 位。按照黄仁宇的看法,这时,明成祖作出了一个"灾难性"的决定。他在安南设立了交趾布政司,也就是说,将安南并入了中国的版图,使之成为了中国的一个行 政省。从这个决定开始,明成祖和他的继任者将要面对的是一个越陷越深,难以自拔的泥潭;无论是在帝国的声誉上,还是在帝国的财政上,明朝都将蒙受巨大的损 失。
1408年安南发生了叛乱,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了。1417年,因为太监马祺事件,又引起了更大的叛乱,局势严重恶化。叛乱首领黎 利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拥护,与明朝的军队展开了游击战,最终打败了明军,1428年,安南独立。明宣宗皇帝景泰帝决定,结束对安南为期二十年名义上的统治以 及无底洞般的财力、军事投入,从安南撤军。事实上,在他的撤兵诏令发出以前,驻安南的明军总司令征夷将军王通已经在1427年一场巨大的败仗之后与黎利停 战,并放弃了安南,承认了黎利的胜利。回京后,他和其他将领都被皇帝关进了大牢,并判处了死刑,罪名是自作主张。明朝耗时30年,以极大代价进行的这场战 争,光是调运粮食、保证当地人民生活一项,数量就超过了当时南北两京的需要。因此明宣宗最后撤兵罢战,尚不失为明智之举。
自从明朝在 安南建立统治之后,安南人的叛乱不断。这是因为,安南人只是希望自己的宗主国——明朝能够帮助他们推翻弑君篡朝的黎氏父子;但是当明军胜利后,并没有恢复 安南的陈氏王朝,而是自己接管了安南的统治权。此时此刻明朝政府就被看成是外来的侵略者了。明成祖建立起来的地方统治秩序,也就没有了本应获得的正统地 位。事实上,安南人民一定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大明王朝在安南确立自己的统治,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因为陈氏王朝惟一的法定继承人已经死于非命,这实 际上是不得以而为之的策略,只能类似于代管。何况,在利益上他们还获得了那么多实惠。
应该说,明成祖出兵的意图,至少从史书上来看是 为了履行泱泱大国的义务,维护了属国国内的正统性和合法性。但是就战胜后的行为来看,却更像是在推行一种扩张的战略,违背了他的父亲朱元璋"怀柔远人"的 政策,也违背了他不伐安南的祖训。但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都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对外武力扩张。
虽然征安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场战争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中越两国的交流。大批的安南降人为明朝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阮安,一名阿留。永乐五年(1406)被俘后,进入皇宫为太监。他有巧思,善谋画,尤其长于土木营造。北京宫殿、城池、府署等都是他负责设计修建的。可 以说,北京城的修筑能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内完成,这与阮安在其中所作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阮安如何"善谋画"了。正统元年(1436) 十月议修九门城楼,工部认为必须要18万民工才能完成。结果,阮安仅以京师的兵卒万余人,自正统二年正月动工,至正统四年四月,门楼、城濠、桥闸均得以保 质保量地完工。这就是今天北京内城九门的前身。
北京城的建设离不开安南人,明朝火器技术的进步同样离不开安南人。越南的火药制造技术 最初来自中国,但发展很快。同样在永乐五年被明军俘获的黎澄,把越南的火器制造技术介绍给明朝。此后黎澄一直负责火器的督造工作。正统十年(1445)升 工部尚书。次年去世后,其子叔林继父职,仍督造火器,官至工部右侍郎。
越南火器制造技术传入中国后,中国大量仿制,对提高明朝部队战斗力、抗击侵略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