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成功上位源自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的辅佐?

纵观太祖一朝的用人政策,朱元璋可谓是不择手段。恩威并施,用"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迫使文人为明朝服务。不可否认,朱元璋成功了,游离于国家机构之 外的文人少之又少,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文人只能引颈就戮。但是由于朱元璋选人途径的多样性,用人标准的随意性,这让后世君主摸不清头脑。翻看护持朱棣登上 宝座的功臣们,我们看到了和尚,也看到了武将和太监,更是看到了方士的身影。千奇百怪的群体聚集在成祖朱棣的周围。
拷问朱棣成功的原 因,就不能不提及大明第一奇人——姚广孝。历史上的姚广孝,有诸多怪异之处。他出身医学世家,却偏爱出谋划策;他生活无忧,却自幼出家为僧;他既遁入空 门,却又醉心政治权势;他不辅助洪武朝和建文朝,却偏偏选择了当时尚为藩王的朱棣;他未受十年寒窗之苦,却主编了文化巨著《永乐大典》;他无书不精,无事 不晓,每言必中,算无遗策……正是这位本为方外之人的政治家,在明初的风云中,以其卓越功勋而留名青史。
1335年的春天,姚广孝出 生在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希望这个孩子可以继承祖志,做一名郎中。但是,小小年纪的他,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姚广孝很清楚,自己既不想应试做 官,也不想行医为生,只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14岁时,他放弃了自己从小学习的儒家经典,开始专攻佛学;17岁,他就自作主张在杭州的妙智庵出家为 僧,法号"道衍",又以"逃虚子"自称,以后,人们都习惯叫他"道衍和尚"。
皈依佛门的姚广孝,开始了他四处游历、四海为家的生活。 他学习过《易经》和方术,研究过内外典籍和佛儒之道;更是爱诗好文,学佛访友。但是,这种叩钵吟诗、恃才傲物的生活,最终让他感到厌倦了。因为他看到了天 下太平,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江山稳如泰山,自己辅佐明主、建立不朽功勋的梦想,已经成为了泡影。难道自己注定要平平凡凡、碌碌无为地了此余生?不,他不 甘心,他相信上天一定会给他这个机会,而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等待。
有一天,姚广孝正在嵩山少林寺游览,巧遇著名相士袁珙。他一见到姚 广孝,大为惊讶:"这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你看他三角眼,面似病虎,骨子里还透出杀气,这绝对是一个刘秉忠之流的人物。"姚广孝喜出望外,因为他知道刘秉 忠是元代一个很有才能的高僧,曾经辅佐元世祖成就帝业。这一番话,再次点燃了他内心的激情。
很快,姚广孝盼望已久的机会来到了。洪武 十五年(1382)八月十日,马皇后病逝。朱棣和他的兄弟们纷纷赶往京师,为马皇后送葬。葬礼过后,朱棣和几个已经就藩的藩王准备动身回去了。他们余哀未 尽,为表示孝心,就请他们的父皇派高僧随他们回到属地,继续为马皇后诵经祈福。朱元璋看到儿子们对马皇后如此真情,心里十分高兴,就命僧录司推荐僧人。姚 广孝也在被推举之列。
第一次见面,姚广孝就在心里给朱棣打了满分,他看朱棣相貌堂堂,器宇轩昂,生来就是帝王之相,于是暗暗地拿定了 追随燕王的主意。然而燕王对姚广孝的第一印象却不怎么样,三角眼,体态臃肿,怎么看怎么不像和尚。但姚广孝却用自己的本领征服了朱棣。当四周无人时,姚广 孝偷偷对朱棣说:"如果你能让我追随你,我一定奉一顶大白帽子给大王戴。"话虽隐晦,含义却很清楚,"王"字上面加个"白"字,不正是皇帝的"皇"吗?对 于这种寓意,朱棣自然心如明镜。于是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惺惺相惜。朱棣立即请求朱元璋把姚广孝派给自己。就这样,两位有远大抱负的杰出人物终于走到 了一起。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共同主宰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了建文帝朱允 炆。姚广孝感到,一个绝好的游说机会到来了。他想方设法帮助朱棣树立信心,不断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有一次,燕王让姚广孝为自己占卜。他交给燕王三枚 铜钱,让燕王掷。在仔细研究完卦象后,他一本正经对燕王说:"殿下怕是要做皇帝了!"燕王马上说:"别胡说。"说归说,但是对于这种预示自己要当皇帝的卦 象,燕王还是从心里感到高兴。还有一次,燕王写了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姚广孝马上对道:"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从姚广孝对的这 个下联来看,他怂恿燕王起兵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建文元年(1399)七月,燕王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 之役"。姚广孝始终留守北平,对战争全局进行统筹谋划。虽然姚广孝并没有亲临战场与朱棣一起出生入死,但朱棣仍然认为"靖难之役"的首功非他莫属。为此朱 棣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专门奖励他一处大宅院,并送给他两个美貌的宫女。姚广孝婉拒了皇帝给他的诸多封赏,仍旧以一身僧衣示人。
朱棣即位以后,姚广孝又为他亲自操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改洪武和建文两朝的实录,即政府档案和官方文书,意在为朱棣的登基寻找合理的借口;二是主持修纂 了中国历史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和平的年代里,姚广孝充分展示了他渊博的学识和超群的智慧,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永乐十六年(1418),积劳成疾的姚广孝不幸去世,享年84岁。成祖悲痛万分,下令"辍朝"两日,以示哀悼。并追封他"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荣禄大 夫、上柱国、荣国公"等多种称号,谥号"恭靖",并亲自书写碑文表彰他的功绩。作为一个方外之人,这可算是荣耀到了极点。
大将张玉也 是要浓描重写的一个人物。在投靠朱棣之前,张玉本来是元朝枢密院的都知事。他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深得朱棣的信任。在靖难之役中,他身先士卒,在几次最关 键的战役中都立下大功,身兼将相二职。朱棣曾经感慨地说:"打天下,有张玉就足矣。"一个帝王,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足可见张玉在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张玉 后来不幸战死,朱棣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一场战争,是输还是赢,我并不是看得很重,但是失去了张玉实在是太可惜了。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偏偏又失去了最 好的助手啊。"朱棣登基以后,追封张玉为"河间王",谥号"忠武"。后来又让张玉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朱高炽,做了皇后。张玉的三子一侄,也都是明朝中期 的重臣和显赫人物。
大将朱能,也是朱棣的亲信。朱能的父亲做过燕山护卫副千户,后来朱能接了父亲的班,继续任职。纵观朱能的前半生, 可以说,从朱棣作为藩王到他做皇帝的几乎每一个战役,朱能都参加了。洪武二十二年,随朱棣远征漠北;建文元年,与张玉率先攻下北平九门;靖难之役中,攻蓟 州、袭雄县、战真定、克大宁、夺灵壁、入京师,一路从北到南,他始终紧随朱棣左右,所向披靡,为朱棣夺取帝位建立殊勋,后进左都督,加封成国公。就是这样 一个朴实、真诚、英勇的年轻将领,永乐四年(1406),任征夷将军,在领兵进攻安南的途中,不幸病逝了。
还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特殊群 体——太监是不能不提的。朱棣最初起兵之时,以一省之兵对抗全国之兵,处处都落于下风。为了弥补实力上的不足,朱棣就在知己知彼上下足了工夫。他趁着建文 帝对太监管束颇严而引起他们的不满的时机,收买了大量建文帝宫中的太监,让他们充当自己的耳目,汇报建文帝的动向。当燕王的大军逼近南京时,更多的太监逃 入了燕王的军中,把朝廷机密倾囊相告。正是如此,朱棣才果断地下令直捣京师,得登帝位。
另一方面,朱棣所藩属的宦官,不仅未被建文帝 收买,如郑和、王狗儿等人,还纷纷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这一切都让朱棣感觉,他们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登基之后,朱棣开始重用太监。特别是永乐十八年,明 成祖又开设专由太监负责的特务机构——东厂,恢复朱元璋本来已经废除的锦衣卫。至此,厂卫之祸,流毒深远。此外,太监拥有了出使、专征、监军、坐镇、刺探 等诸多大权。明太祖朱元璋本来有祖制:"太监不允许读书识字。"朱棣却一反其制,听凭太监们学文化、读诗词。
到了后世的宣宗,甚至专门为太监设立学堂,请专人传授知识。这些太监倒也认真好学,所以能够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欺君误国。所以明朝太监之祸日烈,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终于积重难返,直至亡国。追本溯源,实在是成祖朱棣开了一个"好头"啊。
后世提及明成祖朱棣,褒贬不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身边的重臣是他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和建文帝的光明磊落不同,朱棣的身边更多的是擅长阴谋诡计的人,这从他重用姚广孝和太监就可见一斑。他实在是一个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的人。
事实上,方士也为朱棣的成功奉献良多。古代的人们大都有迷信心理,即使是朱棣这样的大人物,也难以免俗。尤其对于那些处于关键的历史时期和关键的历史位 置的人来说,占卜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朱棣公开起兵夺取皇位这件事,在封建时代属于大逆不道,足可抄家灭族,不要说不一定会成 功,即使成功了,也会遭到当代人和后世人的不齿和唾骂,所以燕王曾经犹豫不决。正是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当然其中也包括占卜,才使燕王最终下了起事的决 心。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是谋士也好,太监也罢,无不希望自己跟随的是一位英明之主,辅佐他建立不世之功。然而,物 以类聚的道理古今皆同,怪异的人、不健全的人,共同组成了朱棣的智囊团。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竟然君臣契阔,合作默契。就这样,这个奇怪的无敌组合, 奇怪地夺取了明朝的江山。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明朝历史,油然而生的竟是这样一种感慨:也许,建文帝朱允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本人和他的谋士们太 过正常了。毕竟,打江山、坐江山这样极不一般的事情,有时还是需要"剑走偏锋",突破常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