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奸臣,师出有名——做事别忘了找个好的由头
朱棣为父奔丧的失败,令他在道义上有了指责朱允炆的借口。在古代封建社会,万事孝为大,朱元璋去世,儿子们理应为父亲守灵以 尽孝道,但是朱棣却是强行被阻,无法为父亲奔丧守灵,无以能尽孝。 朱允炆削藩之始,朱棣就曾上书指责朱允炆说他不顾念皇室血脉亲情,断然那自己的长辈亲 人们开刀,有为祖训。 就是基于这两点,朱棣终于找到了自己南下的理由了。朱允炆年幼,听信身边奸臣的胡言乱语,竟要那自己皇室宗亲开刀,这些个乱臣贼子 是要夺我大明江山啊! 如此一来,朱棣便名正言顺的打出了"清君侧"的幌子,指责奸臣齐泰、黄子澄等,"假陛下之威权,剪皇家之枝叶"。 在率军南下的过 程中,朱棣还十分的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并且还专门发布公告,反复阐述自己起兵的正义性。俗话说,邪不压正。朱棣此举,使得军中将士对胜利抱着绝对的信念, 因此军心大振,军队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紧接着,他又给建文帝上了一道表文,宣布齐泰、黄子澄包藏祸心,离间皇帝和诸王,意在颠覆政府,谋取大明天下, 所以他不得已起兵讨之,望皇帝批准。 起兵不久,他再一次发布长篇文告,详细列举建文君臣的错误和自己的正当,计有如下种种: 一、老皇帝去世时病因不 明,入殓仓促,让人生疑。 二、新皇帝即位不久就修改皇宫布局,"拆毁宫殿,掘地五尺",此为"拆毁祖业",明显有违"三年无改"之义。 三、奸臣齐泰等 "不遵祖法,恣行奸宄,操威福予夺之权,天下之人,但知有彼,不知有朝廷也"。并且此人曾"指斥太祖高皇帝,如此大逆不道,其罪当何如哉!" .... 在不断发布的文告里,他反复论证自己出兵南下的正义性,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坚决维护太祖高皇帝的大忠大义之人。 朱棣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所找的由头十分的合 适,正是这些好由头,让很多官员和将领不战而降,尽数归为自己的麾下。 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先找一个不错的由头,好的理由可以充分的暴露敌方的弱点,并且能 够调动天下之人,一起群而攻之,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极大的增强己方的势力,更能让天下苍生更加的认同自己,这对于以后战果的稳固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 在 中国,做事一定要在真实的意图外包上一层光明正大的道德外衣。所以,朱棣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奉天靖难",即帮着皇帝讨伐奸臣。其实这已经是汉朝人玩过的 老把戏了,所谓"清君侧"是也。 朱棣在此时拿过来用,倒也显得合情合理。在古代封建社会,在舆论和政治言论方面都是采取的愚民政策,在那样的舆论专制化 年代,占领舆论高地,是一个绝对不可以省略的手续。 在皇权至上的大明朝,能够拥有舆论主动权的人并不多,实际上舆论的主导权往往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在 这种大背景下,谁能够最先占领舆论高地,往往也就意味着谁更具有主动权。 朱棣对于权术自然很是精通,所以面对建文,他要想兴兵讨伐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己 制造对己方有利的舆论,一来可以让自己的出兵之举更加的名正言顺,二来,还可以起到向建文挑战舆论话语权的作用,此可谓一石二鸟之计。
精通于权术的朱棣,早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够落人口舌,人们常说:众人的吐沫星子也能淹死人。这句话也不无道理,毕竟如果 凭空遇到众人的笔诛口伐,难免会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如此一来,要想在众人心中树立光辉形象恐怕就成为了无稽之谈。 朱棣要南下直取大明都城,此事 可是非同小可,因此朱棣自然是更不想落人口实,以免以后自己当了皇帝,还要受众人在背地里议论。所以南下的由头选的一定要水准,而且还要经得住推敲。 这 可花了朱棣不少功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朱棣为自己找出兵的由头自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他尽数建文帝周边亲信们的过错,并以此为口实而兴兵讨伐。 "靖 难"旗号的由来也并非是朱棣存心捏造,就拿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来说,他作为建文帝的股肱之臣,确实是犯下了很多错误。 李景隆北伐战败后,建文帝也听到了 一些风声,于是询问黄子澄是否是大了很多败仗。黄子澄却歪曲事实回答道:"小臣听说是这么回事,我们朝廷的军队打了很多胜仗,但是眼下进入隆冬季节,朝廷 征发的大多是南方兵,受不了北方的严寒,现在我军暂时回到德州休整,等待开春以后在进兵。" 不仅如此,他还偷偷派人前往德州,密语李景隆"隐其败",并 叮嘱他千万不要奏报朝廷。黄子澄的自作聪明使得建文帝一度丧失了军事调整的主动权,误国害君,真是迂腐至极。 虽然这是后话了,但是一次也可以看出,为什 么朱棣会从朱允炆身边的这帮大臣们下手了。正是黄子澄等人的迂腐,使得精于权术的朱棣看出了他们的理亏之处,所以更加的理直气壮。 做事之前一定要讨个好 由头,这由头选得好,就好比是直接扼住了对方的咽喉,就算对方在奋力挣扎,也是无济于事,这就是朱棣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