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千古绝唱——追求建功传世
重修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完成,为了区别于第一次,朱棣再次赐名
为《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约亿字,凭借着卷帙浩繁的规模,该书成为了永乐文治的重要标志。 出于对隐藏自己杀戮形象的想 法,朱棣在后期执政的过程中,一直谋求建功立业,并一直将自己粉饰为一个典型的仁慈儒君。《永乐大典》修成后,朱棣对于证明自己文治功绩的大书很重视,遂 下令将全书藏于南京文渊阁。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城,竟也不忘将这部体现自己煌煌文治的书籍移至北京城。为此,朱棣还专门令工部修建了"文楼",主要用于贮 藏《永乐大典》。朱棣本希望这部书可以一直留存后世,以被后人传阅,同时对于编纂这部书的永乐皇帝充满赞誉之情。然而时间和历史是无情的,明亡之时,正本 全被被毁。 虽然嘉靖、隆庆间曾摩录副本一部,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副本也只剩九千多册,其后又有不少被儒臣们私自拿走,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永乐大 典》仅存的副本再次遭到大劫难,其中不少在火海中化为灰烬,剩下的也多半被抢走。直到今天原本11095册的《永乐大典》在整个世界上也仅存数百册,只占 原来的3%。 虽然《永乐大典》散失了绝大部分,但是透过如今仅存的部分,不难看出其巨大的文化价值。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对于我们今天了 解真实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已不在,名依然流传。中国封建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大肆修书的皇帝,梁朝的《类苑》,北齐的《修文殿预览》,唐朝 的《文思博要》等,然而大部分皇帝还是免不了被历史埋没的命运,唯独朱棣成为了一颗闪耀的明星。 对于这部前无古人的文化典籍,朱棣是十分洋洋得意的,而 且还亲自为其撰写序文:"朕嗣承洪基,缅思缵述,尚惟有大混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 在朱 棣眼中,这部《永乐大典》并不单纯只是一项文化事业,更是一项政治工程。这也难怪朱棣出手不凡,辑录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 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多方面内容,造就了一本涵盖古今的藏书。 政治只是一朝风雨,而文化则影响的是世世代代。一个君主要想名 垂青史,不被后人多遗忘,光有政治上的建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政治的影响力只限于当朝当代,掌权者变了,政策也会跟着变,不消多时,曾经的叱咤风云就会被 遗忘的干干净净。 相比较文治来说,朱棣更擅长武功,但是颇有政治远见的他明白,文化在历史传承中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出《永乐 大典》。事实上,也确实如朱棣所料,千百年过去了,朱棣的残忍屠杀已经被历史的风尘所淡去,留下的是他煌煌文治的代表之作——《永乐大典》。
【"谋誉"术】文化建设传后世 纵观历史,政治总是随着政权的更迭而不断变换的,而文化虽然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却无一例外的可以流传下来。想要谋求世代 功绩的朱棣早已经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将文化建设提升到了政治高度,编纂出了一部前无古人的《永乐大典》。永乐的盛世局面虽早已不复 返,然而这部成书于盛世的《永乐大典》仍然向人们讲述着朱棣永乐王朝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