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运河,发展经济——找到总揽全局的机关
朱棣虽然不懂治水,但是他明白大运河的根源症结在于黄河。黄河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害河",每到夏季,接连的暴雨会令黄河水大涨,上游的泥沙随着雨水进入 黄河水道。水流一旦进入东部平原地带,水流逐渐缓慢下来,水中的泥沙也就堆积在了河道上,如此一来也就形成了地上悬河,所以大运河就会被迅猛的黄河水截 断,漕运便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朱棣决定疏通运河要与治理黄河两者相结合,由此来保证大运河的畅通。于是,在宋礼珺通会通河的工程尚 未结束之时,朱棣就又派出了工部侍郎蒋廷赞等人主持黄河的治理工作。 黄河水脉是东西走向,而大运河却是南北走向,这就注定了两条河流必定交叉的命运。每 当夏季,黄河水位猛涨,在两河交叉的地带,黄河水就会十分凶猛的灌入运河,这种倒灌对漕运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解决黄河水倒灌的问题,蒋廷赞等人按照朱棣 的要求开始修复黄河的旧水道,仅在治黄这一项工程中,朱棣便征发了十几万人,工程的浩大程度由此可见一般。后又在宋礼的配合下,修建了大坝和闸门,冬季水 量少的时候,便开闸放水,引入黄河水,保证运河足够的水量,夏季水量充沛的时候,便关闭闸门,防止黄河水的倒灌,保证运河的正常通航。 朱棣之所以下如此 大的力气来疏通大运河,是因为把控全局的需要。北京城是未来的政治中枢,更是全国日后的统治心脏。要想保证这可心脏搏动有力,就必须保证周围的动脉畅通。 而大运河这条主动脉的淤塞无疑会使得北京城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所以朱棣不得不清理河道,已保南北漕运的畅通无阻。 身为一国之君,朱棣当然知道疏通运河 是一项大工程,需要耗费的人力、财力更是十分浩大。虽然大明国土辽阔、物产丰饶,但是经过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后,国力衰微,百姓也急需休养生息,疏通运河势 必会劳民伤财。 然而,北部边患不断,造成北部军队数量大,倘若不解决军储问题,那么将边疆不守,蒙古势必会趁势入侵,到时候大明子民惨遭荼毒,必定困苦 不堪。在权衡了得失之后,朱棣最终决定整修大运河,因为这就好比是整个国家的开门,不把大运河疏通好,北部的边防就无法保证安全。 疏通大运河虽然花费了 不少人力和财力,但是取得了颇为显著的成效。据明史记载:"自是河循故道,与会通河合而河南之水患息矣。" 得闻大运河疏通工程圆满结束,朱棣十分高兴, 所以当宋礼回朝汇报工作时,朱棣予以重赏。宋礼作为此次的工程的主持者,"论功第一,受上(朱棣)赏。"大运河疏通完毕,朱棣还专门组织大臣们对次进行廷 议。 从前,由于漕运不济,所以北方的军粮主要是采用海运抵达北方。海运风险很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突如其来的风浪很可能会将粮食和运粮船队葬身海底, 二是时常会遭遇倭寇或者海盗的抢劫。于是,朝臣们纷纷表示:既然大运河修好了,漕运也可以不分几节畅通无阻了,那么不妨全部采用漕运,取消原本的好海运, 以降低运输的风险。 朱棣采纳了群臣的意见,于是罢海运,启用漕运,并命令大臣陈瑄负责南粮北运之事。由于之前都采用海运,所以运输船只都比较深,如今实 行漕运,这些船只便不能在使用了。于是"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两百万担,浸至五百万担。"
漕运能力不断提高,逐渐满足了北方对于粮食 的需求,也为朱棣迁都北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以后,大运河成为大明朝南粮北运的安全通道。这条南北大动脉的畅通,实在让朱棣喜上眉梢,在此后的几年 中,大明王朝军事实力北移,天子戍边的实现正是得益于这条大动脉提供的营养。自此以后,运河漕运的兴起
在运河周边地区形成了异常繁荣 的运河经济,为永乐盛世的繁华实在是增色不少。 找到总览全局的机关是处理事情的关键,作为大明朝的皇帝,全国大大小小的事物何其庞杂,一件件都处理的井 井有条并不是一键容易的事。朱棣正式找到了疏通大运河这个发展经济的关键之处,所以才迅速将大明朝的复杂矛盾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