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科举,延揽人才——领导者身边要聚集一批智库
朱棣所设置的庶吉士制度深受士人们重视,因为庶吉士出身的官员的升官速度往往要快于普通官员。对此,明史曾有这样的 评价和记载: "成祖初年,内阁七人,非翰林者居其半。翰林纂修,亦诸色参用。自天顺二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通计明一代宰辅一百七十余人,由翰林者十九。盖科举视前代为盛,翰林之 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庶吉士制度的形成,对科举制和文官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该制度也成为合租地招揽人才的重要渠道。 作为一国之君的朱棣十分有 自知之明,他深知治国是需要大智慧的,单凭自己的智慧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便千方百计的延揽人才,为自己治国建立了一个水平颇高的智囊团。 除了选才,朱 棣还注重培养人才,毕竟只会用才,而不培养人才,总会有一天会陷入人才枯竭的尴尬境地。朱棣在位期间大办教育,重修国子监,并在硬件建设上超过了官府衙 门。为此,朱棣还特地吩咐工部大臣:"大学于国体甚重者,盖成贤才之地,视他官府,须坚致弘丽有加,尔尚书侍郎,亦频往督视。" 硬件设施重要,软件设施 更是不容忽视。为了使得大学教育的教材更加标准化,朱棣亲自下令命大学士解缙组织编撰《大学正心章讲义》等书,并将此作为大学教育的标准化教材。 千百年 来,儒家一直被视为封建思想的正统。所以在封建社会,但凡有识之士,尤其是读书人,大多尊崇孔家的儒学。朱棣虽然不算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但是这点常识也 是不缺的。如今自己想招揽才人,以期实现自己的文治,光有开科取士是不够的。如何得到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敬仰的效忠则显得更为的重要。 于是,聪明的朱棣 便想到了拿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做文章。这可不是朱棣心血来潮,而是他谋划已久的文治之道。早在靖难之役,南下的过程中,朱棣曾带领自己的将士来到山东的孔孟 之乡。朱棣为此还特地在军中下令:不得入境骚扰,此时朱棣便流露出了尊儒重教的思想。 为了征取广大的知识分子协助自己治理国家,朱棣于永乐四年导演了一 场祭孔活动。一月初一早朝时,朱棣便向群臣宣布道:"孔子万世帝王之师,其道之在天下,载于六经,天下不可一日无生民,生民不可一如无孔子之道。朕将临国 学,躬礼孔子,以称尊崇之典,所司其差吉日行之。" 三月初一,朱棣穿着礼服,来到孔庙祭孔,并且行四拜礼。这在当时看来是超越常规的礼节,即使在祭孔之 时,朱棣仍然不忘教诲身边的官员。祭孔完毕后,朱棣便前往太学视察教育情况。而且还特赐国子监祭酒胡俨等人坐讲,对于听讲的翰林儒臣以及三品以上的文武官 员朱棣还专门赐座。 当天国子监中的儒臣将整个国子监围的水泄不通,毕竟这种礼遇在朱棣上台后是空前的。朱棣祭孔的举动着实感化了不少儒臣,后来翰林侍读 学士胡广提及对儒臣的礼遇时,无不感激涕零。 朱棣为招揽人才所做的这一系列的举动确实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最终内阁的设立使得文官制度趋于完善,也真 正实现了国家的文治。
对于一个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来说,能够真正做到文治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自我挑战能力的。朱棣有政治远见,所有明白治国还要靠文治,所以从他
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他便开始积极搜罗出色的文士,并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 任何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身边都聚集着一般能言善辩,谋略层出的有识之士。尤其 是对于一国君主来说尤其如此,历史上的名臣大多出于盛世之中,也就不难解释了。朱棣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几乎成为他政治上的核心,因为身为君主,他不必事必 躬亲,但却必须会选才、用才。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君主组建智库的水平便反映出其治国的水平。历史上的开明君主都善于将自己变成一个人才的吸铁石,天下人 才向之,必定会凝聚成超强的智慧集合,群策群力方能保证国运昌盛。然而,君主要想让自己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光靠口头上的"求贤"是不行的,关键还要有高明 的策略,朱棣就是善于把政策变成心音人才磁力的君主。 他借助科举、祭孔等一系列政策,将天下士人紧紧的团结在了自己的周围,他兴建太学,下令编纂教材, 不断为自己的人才库添砖加瓦,从而形成了一个智库。也正是在这个智囊团的帮助下,朱棣才最终得以实现自己文治的目标,开创出永乐盛世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