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不安于守成的“明二世”
所以,朱棣一上台便废除了一切建文帝的旧制,恢复一部分祖制。恢复诸 王的藩王之位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举措。任何一个精明的政治家都知道强干弱枝等同于自掘坟墓,朱棣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从内心深处,朱棣十分赞同朱允文 的削藩政策,但是为了登上皇位,朱棣所持态度正好与之相反,认为削藩政策是离间骨肉之情,消灭皇室血脉,正是在这种号召之下,朱棣才赢得了众人的支持。 如今,虽然深知藩王拥兵自重对国家社稷的危害,但是为了稳住刚坐上的皇位。朱棣只能暂时压制住自己想要削藩的想法,恢复了诸王的封地。但是朱棣从内心深处 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削藩的打算。 既然做到了皇帝这个位子上,就要做出些成绩。虽然朱棣的削藩之意,与他靖难起兵自相矛盾,但是他还是在这种矛盾当中不断寻 求着突破之法。 表面上朱棣到处宣扬"我皇考肇基鸿业,垂法万年,为子孙计,思虑至周。"因此"凡皇考法制更改者,悉复其旧"。在文武百官面前,他更是明 确表示"悉遵皇考成宪,不敢一毫自用","遵承旧制,一不敢忽"。 治理国家不是光靠表面上的观念和宣传就可以实现的,关键还是要有实际行动。超强的执行 力是一个成功的君王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朱棣不仅注重口号上的宣传,对于政治上的调整也是雷厉风行。 朱棣一上台就对建文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首先,朱 棣对建文帝所更改的各种洪武政令,都宣布同意作废,以此同时恢复朱元璋订立的组织。其次,各宫殿的名称全部恢复旧称,比如端门仍然恢复午门的名称。最后, 废除建文年的记年方法,将建文年改用洪武纪年法,市场上所流通的钱币,也仍然采用洪武年号。 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仿佛暗合了朱棣"诛奸恶、保社稷、救患 难、全骨肉"的起兵口号。然而在这种守成的表面下,隐藏的是朱棣不安于现状的蠢蠢欲动的心。 既然自己不能像建文帝一样大张旗鼓的削藩,那就可以神不知鬼 不觉的暗中进行。所以,在恢复藩王封地的同时,朱棣就已经开始了对诸王的控制。建文四年(1402年),为了控制岷王的势力,朱棣命令自己的亲信左都督袁 宇前往四川统领军队,镇守一方。四川本事岷王的封地,所以朱棣还特地修书一封交予岷王。朱棣信中如此说道:""凡事可与(袁宇)计议而行。夫藩屏至重,贤 弟宜慎出入,谨言节饮,庶诸夷有所瞻仰,而不负兄之所望"。 朱棣为政最擅长的就是宽猛结合,明面上朱棣打着亲情牌,为保护兄弟安全让其尽量少参与军事活 动,而实际上则是要借此削弱岷王的兵权。岷王自然深知朱棣言外之意,虽然心中不快,但是倘若就此反抗只会引来朱棣的军事打压,甚至还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也 只能遵照朱棣的要求,交出节制诸军的大权,并回信感谢朱棣的体恤和恩典。 藩王都有自己的护卫,这些护卫无疑是诸王的亲信,想当初朱棣就是靠着自己的王府 护卫摆脱了朝廷的控制,所以诸王的王府护卫自然让朱棣极为忌惮。建文四年九月,朱棣大肆封赏各王府护卫,而且赏赐十分丰厚。当时朱棣将赏赐封为三等,"第 一等比奇功,第二、第三比头功例,第四等比次功例,不升官者加赏钞十锭,典膳仍在本职,食俸同正六品,赏准次功百户例,舍人准次功总旗例,凡五百八十七 人,赏钞有差"。
既然朱棣想要削弱王府护卫,为什么没有直接消减王府护卫的人数或者裁撤护卫军,而是大肆赏赐呢?这实在是有些令人费解。其实,这正是朱棣的高明之
处。朱元璋曾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朱棣口口声声说着恢复祖制,如果轻易裁撤护卫军或者削 减其人数,就无异于挥起巴掌打自己的脸,朱棣自然不会这么做。对诸王护卫军大家赏赐,一则不违背祖训,二则通过大规模的赏赐可以收买人心,削弱护卫对诸王 的效忠程度,此乃一举两得。这正是朱棣为政的高明之道。 十月,朱棣又命令晋王到平阳府暂居,从而变相缩小王府护卫的编制。宁王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而 且朱棣曾许诺中分天下,但是也没能逃过势力削弱的命运。朱棣上台后将宁王朱权由原来的封地大宁改封到南昌,从而对朱权的势力进行了打击。 在朱棣一连串的 政策调整之下,地方藩王对于皇权的威胁大大降低。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朱棣这个不安于守成的"明二世",终于将军政大权全部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如 此一来,朱棣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就再无后顾之忧。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朱棣虽不是开国之君,但是他却在原有的政治体质和格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 心中有伟大的政治宏图,又处在权力的最顶端,他以强大的权力为后盾,以自己的政治理想为蓝本,将大明王朝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谋 国"术】心中有梦,才能不断进取 身为燕王时,朱棣时时期盼着能够登上皇位。在不断的努力下,这个目标终于得以实现,如果是常人登上了这至高的权力之位, 很自然的就会沉迷于荣华富贵和权力的迷恋当中,然而朱棣没有。因为他心中又有了一个新的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将整个国家治理好,然后成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明 君。所以,登上皇位后的朱棣很少享乐,更多的是思考治国之策,在政治领域不断进取,以实现自己的政治宏图。 一个人的追求应当永远比我们所处的位置高一 点,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周围的浮华所淹没而迷失自我。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在达成目标之前,应该竭尽所能去争取,然而达到目标之后更应该 不断超越,积极进取。唯有保持前进的脚步,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终极价值,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