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问鼎皇位——新的帝王需要新秩序
胜负局势已经尘埃落定,即使朱允文有天大的本事也是回 天乏术了,败者就必须要退位让贤,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进入南京城的朱棣那颗胜利的心已经在欢呼雀跃了,因为皇位与自己也不过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进入 南京城接踵而来的各种事件让朱棣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为新帝王,应该尽快建立其属于自己的新秩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把皇位坐牢靠。 当朱棣骑着高头大马怀着 无比喜悦的心情,带领着自己的大军进入金川门的时候,谷王和李景隆带领众官员分别列于路旁,欢迎朱棣进城。本来朱棣还想着攻打南京城势必会是一场硬仗,可 是谁知道竟然就这么轻松的入城了,而且还是受到大家的欢迎和礼遇,遇到这种美事,朱棣自然是喜上眉梢,所以也就放松了警惕。 看着城内所有人都主动俯首叩 拜自己,朱棣不禁沉浸在万臣朝贺的满足中。这时,突然从叩拜的行列中冲出一个手持匕首的人,怒睁着圆目,满怀仇恨不顾一切的朝着朱棣刺过来。阳光照在匕首 上泛起的寒光,让朱棣浑身打了一个冷战。等他好不容易回过神来,那个手持匕首的刺客已经死在自己内侍的刀下。 虽然朱棣在战场上破爬滚打了多年,也见过不 少血腥恐怖的场面,但是却从来都没有害怕过,而这次刺杀却让他猝不及防,不禁冒出了一身冷汗。惊魂甫定之后,朱棣开始明白:不欢迎自己进入南京城、登上皇 位的人,远远不止朱允文一人。朱棣开始隐隐感觉到,成为大明朝主宰的路还没有变得完全平坦。 这名刺杀朱棣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建文帝的御史连楹,他在刺杀 朱棣之时,还不忘大喊一声:"除掉篡逆者。"这无异于给朱棣当众泼了一盆冷水,看着眼前这虽然被杀死但却依然屹立不倒的尸首,朱棣刚才的喜悦一扫而光,只 剩下建立新秩序的强烈的欲望和紧迫感。 有士兵前来报告说,皇宫起火,于是朱棣容不得多想直扑皇宫而去,一边组织救火一边查找朱允文以及代表皇权的皇帝宝 玺的下落。 建文帝可谓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为了顺利的登上皇位继承大统,朱棣硬是将一具烧焦的尸体说成是建文帝,并为其发丧,以便绝了那些建文旧臣想要复 国的念想。可是令朱棣不悦的是父皇朱元璋亲制的代表皇权的十七方宝玺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四方不见了,分别是登基、祭祀天地必用的"皇帝奉天之宝"、封赠皇 室成员必用的"皇帝亲亲之宝"、封爵授官必用的的"制诰之宝"以及下圣旨诏书的"敕命之宝"。 作为大明朝的统治者,朱棣要想建立其属于自己的新秩序,首 先就是要登基。只有登基以后,才能够名正言顺的建立自己的官僚体系以及后宫秩序。如今宝玺不见了,朱棣自然没办法登基,于是他一方面严惩负责看管宝玺的太 监,对那些效忠建文的太监、宫女等进行屠杀或者驱逐;一方面敕令玉匠加紧打造宝玺。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诸臣的劝谏之下,正式登基成为大明朝的皇 帝。朱棣深知虽然自己已经成为最高权力统治者,但是建文帝的统治就秩序还存在,这将会成为自己治理国家的最大阻碍。所以,朱棣一上台,便开始按照自己的计 划打破建文的就秩序,并试图建立其自己的新秩序。 朱棣上台后首先对建文旧臣以及皇宫中原来的宦官、宫女等进行清算。大批屠戮拒绝投降的建文旧臣以及效忠 建文的宫闱之臣。经过一系列的屠杀后,建文帝就有的统治秩序被朱棣迅速残忍的打碎了。
打破了旧制度,接下来就要建立新制度。古语所说的不废不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处置建文旧臣的同时,朱棣当然不忘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对于那些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的将士们,论功授予官位、宅邸以及财物等,对于那些投
降的建文旧臣,朱棣基金拉拢之能事,希望他们能够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为治国献计献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朱棣立即释放出被建文活囚禁或流放的诸兄弟, 并恢复他们的爵位、封地等,并给与丰厚的体恤政策和财物赏赐。 所谓快刀斩乱麻,朱棣以快速凌厉的行事风格迅速建立起,以皇室兄弟为基础,军事将领为主 力,建文降臣为辅助的心的统治秩序。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加强中央集权,朱棣还在原有的政治体制之上,开创了内阁制,并以此来拉拢天下读书之人,还恢复了 锦衣卫,设立了东厂来监督百官和人们的一举一动。 朱棣明白虽然自己的重压政策,已经将整个形势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但是那些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士人从心眼 里不承认朱棣,治国不必打天下,需要的是文臣。如果听任这些读书人身从心不从,那么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又怎会稳固长久?为了稳固自己的新秩序,朱 棣采取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对于不顺从自己或者试图破坏统治秩序的人,朱棣毫不留情的残酷屠杀,而对于那些一心一意为自己办事的人,朱棣则高官厚禄。 在军事斗争中胜利了,朱棣由此成为大明朝的新主宰。一朝天子一朝臣,为了建立起自己的统治体系,朱棣将自己在军事战斗中的暴力使用的得心应手。顺我者昌逆 我者亡的战场规则成为朱棣稳固统治的第一原则,虽然残酷血腥,但是确确实实起到了迅速建立统治新秩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