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早亡,尊序提升——命好的话,老天爷都会帮你
从出生开始,朱棣就目睹着自己和大哥的不公平待遇。朱标是最受朱元璋重视的一个儿子,吴元年(1367),大哥朱标就被立为世子,并且回凤阳老家扫墓。 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刚登基,朱标就被立为太子。而此时的朱棣除了父亲为自己起的名字外,一无所有。 从一开始,朱棣就知道大哥朱标接受的教育与自己截然 不同。父亲培养自己的方向是做一名辅佐君王的好臣子,而大哥则是要统治整个国家的。所以,大哥朱标的老师中不乏众多的朝廷重臣。左丞相李善长,右丞相徐 达,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都是朱标的老师,除此以外还有数十位朝廷大臣。而朱棣的老师虽说也是各地的名儒,但是比起大哥朱标自然是不及了。 洪武十 年,朱棣眼看着大哥朱标开始帮助父皇处理朝中政事,那时候所有政事都要先经过太子,经过其审阅后才会上传皇上。而此时的朱棣虽然已经被封燕王,但是还并未 就藩北平,实际上还没有什么政治实权。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标的政治地位明显高于朱棣等其他皇子。 倘若朱标是一个花天酒地的混帐,是一个任凭怎么扶都扶不 上墙的"刘阿斗",那么朱棣或许还可以不用太担心,因为即使他是嫡长子,也不免因为触怒朝臣,而被废黜,如此一来朱棣自然有机会觊觎大位。然而,事实却是 正好恰恰相反,朱标是一个好典范,博得了众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作为大哥,朱标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哥哥,对于诸位弟弟他都加以袒护。每次秦王、周王因为过 失,惹怒了朱元璋,都是朱标帮助说好话做工作。 据说,秦王朱樉被封在西安后,因被秘密举报,在地方上有诸多过失,朱元璋把他抓回南京教训,同时派太子前 往关中视察,朱标回来后,劝说父亲让秦王就藩,在朱标的劝说和斡旋之下,朱樉才被顺利的放回西安。 晋王朱棡曾被人举报有谋反之心,朱元璋准备采取行动, 朱标为了保住弟弟,在朱元璋面前长跪不起,放声痛哭,终于感动了朱元璋,所以总算保住了朱棡的性命。 朱元璋当初打天下时,为了收买人心,把大哥的儿子朱 文正、外甥李文忠及沐英等十多人收为养子,目的是想让他们在战场上给自己多卖命。马皇后对这些养子如同亲生儿子一样,太子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中。 马皇后 去世后,朱元璋看到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渐渐长大,所以渐渐的把当年为他流血卖命的养子们看成了"眼中钉",千方百计找由头想除掉他们,而太子却总是尽自己的 力量,来劝说父亲不忘旧情,对这些兄弟加以保护。 身为太子,朱标尽心尽力,不顾个人安危,向嗜杀的朱元璋直言进谏。当李善长因为胡惟庸案牵连被赐死时, 朱标看到父亲的杀戮太重,朝中大臣大多惶惶不可终日,要么辞官远走,要么沉心于自保,根本无心于国事。经过朱元璋的几番屠戮,朝中几乎已无能人,朱标对此 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所以他直接进谏说道:"父皇您的杀戮太多,恐怕要让大臣心寒了。" 对于朱标的进谏,朱元璋很是生气,第二天专门把朱标叫到寝宫 教训,甚至还拿起椅子朝朱标砸去。 虽然朱棣同样也很优秀,但是朱标的嫡长身份以及他在诸兄弟和朝野中的地位以及影响都是不容撼动的。因为朱标是兄弟们中 的好兄长,是大臣们心目中的好太子,更是父亲中意的未来接班人。无论从哪方面讲,未来的皇位都肯定是朱标的,而朱棣只能安安心心在北平当自己的燕王,即使 是不甘心,也很难逾越这道屏障。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命好的话,老天爷都会帮你。洪武二十
四年八 月,朱标受命前去陕西视察,以准备迁都之事。临行前,朱元璋对太子嘱托道:"天下山川,唯有陕西号为险固,我安排你前去考察民情风俗,慰劳三秦父老子 弟。" 朱标知道父亲的打算。西安自古帝王都,南北有山脉保护,东西有雄关可守,是天然的建都所在地,是周秦汉唐四大最强盛帝国的都城。在陕西期间,他视 察了多处城防,收集整理了很多资料,并且绘制了详尽的地图。 然而,天妒英才,朱标回到南京后不久就病倒了,并于洪武二十五年五月十七日与世长辞,享年 37岁。 这一消息从南京传出,宛如惊雷,在朝野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如今,皇位的接班人朱标去世,空缺的储君之位自然成为了朝臣们议论的焦点,该立谁 为储也成为了朱元璋为之头疼的问题。 很快,朱标去世的消息就传到了北平。朱棣突闻此讯,悲痛至极,毕竟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长啊,居然年纪轻轻就这样撒手 人寰了,作为弟弟的之地怎能不悲痛。然而短暂的伤心之后,朱棣突然心中升起了希望——莫非是上天有意成全我? 两年前,自己刚刚收降了乃儿不花,声望得到 了很大提高。大哥死了,留下的几个孩子都还小,连最大的朱允炆也还不满十六岁,如此年幼,又怎能担此重任。而自己的二哥三哥,整天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保 住藩王之位已纯属侥幸,更何谈继承大统。这样看来自己岂不是很有希望被立为储君?朱棣内心不免激动,千算万算,都不如天算,如此好的机会真是求都求不来, 现在居然正好砸到了自己的头上。 然而更令朱棣意想不到的是大哥朱标死后,自己的二哥、三哥也就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也先后去世,从家族尊序上,朱棣成为 了诸王之首。这一切的得来都不费吹灰之力。上天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朱棣为了干一番大事业,从点滴开始不舍不弃的努力,之所以一直静观不动,最担心的就是 名不正、言不顺。 也许是朱棣命中注定是真命天子,也许是因为朱棣的努力终于感动了上天,总之时老天爷为朱棣创造了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 由于常年的北 征,朱棣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大明朝已经是不可小觑,再加上朱棣的赫赫战功,在这场争夺战中,朱棣无疑是最有优势的一个。 朱元璋曾经提出过立燕王,那时候 朱棣以为自己肯定会当选。谁料,朱元璋的这一决定立刻被那些熟读经史的儒臣们一口否决。在他们的极力建议下,朱元璋最终选择了太子的长子,十六岁的朱允 炆。朱棣的梦想就这样落空了。 朱元璋犹豫不决的这几十天,是朱棣有生以来最难熬的几十天,就是在这段日子里,朱棣发现自己对皇位竟是那样的渴望。自己本 有着经天纬地的治国之才,却被困在这小小的北平做一个藩王,心怀大志的朱棣怎么可能甘心呢? 既然连上天都肯帮助自己,那么就不能放弃这天赐的良机。既然 已经有了空子,那又为何不钻钻看呢?虽然没有被直接立为储君,但是朱棣心里明白,以自己的尊序和军事实力,皇位必然是自己的囊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