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我往,剑拔弩张——想赢就不能坐以待毙
这就让朱棣有些忍无可忍了,自己好端端的没招谁没惹谁的,本该到手的皇位被年幼侄子捡了 便宜不说,新帝一登基,父亲朱元璋的尸骨还没寒,这个小侄子就磨刀霍霍的要干掉自己了。 朱棣心里这口闷气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是越来越 盛。自己堂堂一个大将军,手握朝廷重兵,在朝堂之上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凭什么要被这个毛头孩子宰割。此时的朱棣已经决心要和朱允炆对着干了。 叔侄 之间,一个皇位隔开了他们原本可以亲密无间的关系。裂隙就这样产生了,而且随着彼此之间不满的积累,这条原本还有修复希望的裂隙竟慢慢扩大成了一条不可逾 越的鸿沟。于是就只能持刀相向了。 朱棣知道,建文谋划对付自己的策略已经很久了,现在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即使是自己做出退步,也难以浇 灭建文心中的怒火。既然剑拔弩张已成不可挽回之势,那么自己也就无法念及血脉亲情了。 一边是被建文屠戮的下场,一边是自己成功荣登皇位的荣耀。对权力的 渴望,让朱棣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在这场战争中,朱棣想赢,既然想赢,就不能一直坐以待毙。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朱棣已经把建文的行事风格把握的一清 二楚。在道衍和上姚广孝的帮助和积极筹划准备之后,朱棣终于决定要挥师南下,直抵建文老巢——南京。 朱棣此次出征打的是"靖难"旗号,也就是俗话说的铲 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匡扶朝廷正义。朱棣把自己奔丧失败、五弟周王被朝廷制裁都归结到了朱允炆身边的那些亲信大臣身上。允炆年幼,难辨是非,竟听从奸臣所 言,把枪口转向了自家皇族至亲,朱棣身为朱允炆的长辈,理应有责,除去奸臣,捍卫大明王朝的清明和太平。 就是打着这面大旗,朱棣堂而皇之的带领自己的千 军万马,浩浩荡荡的开赴当时大明朝的首都——南京。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朱棣刚出北平,就在今天东坝地区遇到了建文帝派来阻击的 敌军,于是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战争异常惨烈。然而这一仗朱棣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还险些丢了性命。 东坝地区是北平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 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处。关于这场战争,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 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 这个故事不免有些传奇的色彩,但是却 是准确的说明了,此仗异常的凶险,就连久经沙场的朱棣也没有占到便宜,多亏有宝驹护身,才得以护住性命。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果不其然,逃出险境后的朱棣 带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并于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
迁都北平 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 着将庙毁了。传说归传说,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王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 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
接 生。 1452年,景泰皇上还命在东坝建了三十间驼房,养过骆驼。1460年,失了王位又复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号改为天顺。他这年就亲临东 坝,到马厂视察点验仪仗卫兵。 御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视,当然要立祠纪念,而且礼制规格也高,不归一般祭祀官员领导,而是直接隶属皇家专管宫廷祭祀的光禄 寺。每年春节、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宫内太监或近臣侍僚前来拜祭。到万历年间,马房增到二十四个,逆贤宦官为讲排场,就在东坝建了城墙。每来检查工作,都 要在城楼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则燃起焰火花炮助兴,热热闹闹如过元宵。 而如今,大明王朝早已会做了历史的尘烟,但是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 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却得以留存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朝阳东坝地区的地名。 朱棣侥幸逃脱,为日后反攻埋下了伏笔。等到他卷土重来的 那一刻,也就是改写历史进程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