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简介: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故事

于谦
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爆发,身为国君的英宗竟然被俘,朝中一半的大臣命丧黄泉,几十万精锐葬身沙场。这对于以皇帝为中心的传统社会来说, 无疑是国破家亡。消息传来,所有人不禁想起靖康之耻,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典故来。明朝要完了成为上至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话题。在这危机关头,于谦挺身而 出,拯救了濒于亡国的明朝。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在这个以风花雪月为主的城市里,于谦并未熏染颓废的 时风,而是时刻以为国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其他少年在西子湖畔弹琴吟对之时,于谦却在西湖湖畔的岳庙里徘徊。"精忠报国"四个字深深地印刻在他幼小的 心灵里。除了岳飞,他还为文天祥的气节所折服。在他的书斋中,挂有文天祥的画像,于谦还特意为画像写下赞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 全!"这成为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最终以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誓言。
永乐十九年(1421),23岁的于谦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为明朝付出 一生心血的历程。但这一个开端就让于谦认识到仕途的艰险。起初于谦是会试的第一名,在通常意义上,会试的第一就意味着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离他不远了。 但殿试中却以"策语伤时"(在对策中抨击时政)的名义,把他置于三甲的第九十二名。这样的打击并没有影响到于谦为国尽忠的志向。到了仁宣时期,于谦终于得 到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宣德五年(1430),宣宗亲点他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一下子把于谦从七品升至三品,此时于谦才32岁,这是莫大的信 任。"三杨"也很看中他的才能,每当于谦上书言事时,三杨无不予以批准,给予了他施展才能的自由空间。于谦在巡抚任上长达9年,两省百姓无不从中受益,把 他比作再世的包公。
可惜好景不长,太监王振逐渐把持了朝政。满朝文武争相献媚,更有甚者还剃胡取悦,称其为"翁父"。正直的于谦,不 肯同王振同流合污,从不向王振送礼。这招致王振的不满,正统十一年(1446),王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下狱。河南、山西两省的百姓纷纷上书为其明冤, 就连周王、晋王等宗室也提出同样的请求。王振无奈,只得将其官复原职。尽管如此,但是肮脏不堪的朝廷中,已经没有于谦发展的空间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国难给予了于谦机遇。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爆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的大臣都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于 谦站了出来,在拥立景帝、扫除王振余党等问题上,于谦处理得有条不紊。他所做的一切,让大臣们交口称赞。年逾七十的吏部尚书王直更是动情地说:"事起突 然,如果不是你镇定自若,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今日的事,就是有一百个汪直,又能怎样呢?"于谦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此后于谦被视为社稷重臣,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全权处理军国大事。当也先率军直扑北京之时,有些朝臣公开散布悲观失望的言论。朝堂上大臣徐珵(徐有贞)甚至 提出让出中原,迁都南京。群臣竟默默不语,无人敢言战守。。这时一个响亮的声音回荡在议事堂上:"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 见宋南渡事乎!"于谦用历史告诫所有的人:北京的安危,才是社稷利益的核心所在。京城没了,就会重蹈南宋的覆辙!正是于谦的一席话,才坚定了明朝死守北京 的信心。
正统十四年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钰继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英宗的儿子为皇太子。经历了一个月的混乱,至此群龙无首的局面才 告结束。紧接着于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保卫京城的工作上。他调兵遣将,积蓄粮草,加固城墙,修整兵器,训练新兵,各项备战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在于谦的努力 下,本已惶恐厌战的百姓和士气低迷的兵卒,终于看到了希望,众志成城,准备决一死战。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十一日,瓦剌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也先做梦 也没想到,一个多月前,明朝几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短短地两个月,明朝军队就以新的面貌得以固守城池。
在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后,鞑靼 的铁骑被迫撤回关外,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全胜而结束。整个保卫战的总组织者、总策划者、总执行者——于谦尚书功不可没。然而,于谦却不居功自傲。在论功 行赏时,于谦功劳最大,景帝特加授他少保。面对封赏,于谦却诚心辞让,他谦虚地说:"这次外敌入侵是我们做臣子的耻辱,哪里还敢邀功请赏。"当石亨上书保 举于谦的儿子为官的时候,于谦铁面无私,在皇帝面前指责石亨的行为,是假公济私,要严惩严办。
北京保住了,景帝的宝座也进一步稳固 了。但迎请英宗归国的呼声越来越高,景帝也就越来越怕。国无二主,英宗回国后,自己这个临时皇帝又要摆在哪里啊!在讨论英宗还朝问题上,景帝和大臣们发生 了严重分歧。面对毫不退步的景帝,又是于谦在关键时刻出手,他说:"皇位已定,没有什么可以商量的余地,但迎接英宗也是当务之急。万一也先趁此机会使诈, 我们也有借口,不会被天下人耻笑。"这句话既肯定了景帝皇位的合法性,又保证了英宗归来的可能性。难怪,景帝听后,高兴地说:"从汝,从汝。"于谦话语不 多,却处处说到了皇帝的心坎上。可见,他对帝王的心理洞若观火。而他却从不凭此谋营私利,可谓是大明朝的福分。
景泰八年 (1457),趁景帝的病重,徐有贞、石亨发动了"夺门之变",英宗顺利复辟。由于徐有贞、石亨因为于谦的正直而与之结怨,于谦的末日到了。他们炮制出于 谦、王文等拥立藩王的罪名,当大臣们纷纷劝于谦上书鸣冤的时候,于谦却很明白时事,说道:"石亨等人要把我置于死地,为自己辩护有什么用呢?"最终于谦因 "意欲"二字而构成罪名,天顺元年(1457)正月二十二日,即英宗复辟后的第五天,于谦被送上了断头台。同他所景仰的岳武穆一样,同样是莫须有的罪名, 同样是埋葬于西湖之畔,历史有时会惊人的巧合。于谦死后,"及籍没,家无余资。"做到尚书级的高官,竟能清廉如水,岂能不让人佩服。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正是对于谦一生最好的写照。
于谦死后,朝廷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夺门之变"的功臣石亨自恃有功,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天顺三年(1459)八月,石亨的侄子定远伯石居心叵 测,被逮下诏狱,抄没家产。四年正月,逮石亨入诏狱,抄家没产。三月,石亨死于狱中,石彪斩首示众。另一个"夺门之变"的功臣太监曹吉祥,在天顺五年 (1461)阴谋造反,被处死。这所有的人都让英宗想起于谦的忠心为国。而蒙古的不断侵边,更让英宗发现自己失去了一个抵御外患的将才。英宗渐生悔意,知 道自己错了。但终其一生,他也未给于谦平反。也许,他是想把杀功臣的恶名留给自己,把褒功臣的美名留给儿子——宪宗皇帝朱见深。宪宗继位后,立即为于谦平 反昭雪,于谦终于得到了自己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