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王振弄权
宦官本身不算什么,但他们离皇帝最近,挟皇帝以自重,情况就大为不同了。这就是说,小人物如果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他的能量可就不小了。
宦官的腐败和阴狠险毒,常超过常人。首先,宦官是刑余之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巨大摧残。不论宦官的地位有多高,在传统观念上总被人们视为奴仆。像 宪宗朝权倾一时的突吐承璀仍被宪宗视为"轻如一毛"!试想,宦官心理能平衡吗?因此,他们必然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并能做出士大夫们所不能也不敢做的 事情,如立、囚、废、弑皇帝等,来证明他们也是人,是强者,也有人的尊严。
再者,宦官多数素质不高,至多是略通文墨,士人有科举入仕 之途,而他们没有。要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只有另辟蹊径。因此,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为常人尤其是士大夫所不理解。宦官既无路实现自身价值,剩下的唯一追求就 是物质上的享受。于是就把贪污受贿、敲诈勒索,甚至公开抢劫视为理所当然之事;又因素质低下,使他们不但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以为荣;不但不隐瞒,反而到 处去炫耀,以此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宦官的腐败、阴险狠毒等行为也就不难理解。
本是一个卑贱屈辱的宦官,却放射出这么大的破坏能量。可见,地位低微的小人物也是不可小视的,只要他占据了关键的位置,或抓住了重要的靠山。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为了汲取汉唐宦官干政的教训,规定内官不许识字,职供洒扫驱使而已。又明令宦官不许干预政事,干预者斩首。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 以为儆戒。而他的儿子燕王朱棣靠武装力量夺得皇位,"靖难"期间多得建文朝阉官秘透军情,成祖登位不久,便对宦官陆续公开赋予大权。而到了宣德年间,宣宗 便在大内设立"内书堂",办起了宦官学校,专选十岁上下聪明伶俐的小内使数十乃至二三百人入学,以翰林学士执教,传授经文之类。宣宗并不重用宦官,而是重 用"三杨"。但宣宗对宦官的待遇很优厚,他甚至给自己宠爱的几个太监颁发免死敕书,文辞褒美和开国功臣的铁券差不多。宦官虽未到达擅权乱政的程度,但条件 已经成熟了。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做过教书先生,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 自阉入宫。在宫中,他也负责教书,宫人称其王先生,英宗朱祁镇呼振"王先生",可能就是宫人对王振称呼的袭用。永乐、洪熙和宣德朝,多数宦官仅能识字而不 知文义,这样,王振便在侪辈中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能,在宦海中出人头地当为意料中事。
宣德中期,这位知识型宦官"侍太子讲读,太子雅 敬惮之",就连宣宗朱瞻基也对其另眼相看。据说宣宗皇帝十分宠爱长随刘宁,一次宣宗上马出游,胡床被踏折断,刘宁匍匐在地以身代床,宣宗踏其背上马。又一 次宣宗泛舟西苑,不慎船倾落水,生命危在旦夕,又是刘宁急潜水中,将皇上扶掖出水登岸。宣宗为刘宁的忠诚所感动,命掌司礼监。然而,刘宁"不知书,上命王 振代笔"。这样一来,王振就进入了宦官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
司礼监是明代宫廷里二十四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它总管宫中宦官 事务,提督东厂等特务机构,替皇帝掌管内外一切章奏和文件,代传皇帝谕旨等,由于此职事关机要,历来都由皇帝心腹宦官担任。后来,随着"票拟"制度的形 成,皇帝最后的裁决意见,要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红笔批写在奏章上,称为"批红"。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宦官掌握了"批红"大权, 实际上就成了皇帝的代言人。这些宦官成天在皇帝旁边,善于察言观色以迎合皇帝,又常常利用皇帝深居简出、和外廷官接触少的弱点,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 篡改谕旨,以售其奸。英宗把这样一个重要官职交给王振,为他日后擅权开辟了道路。
但是张太后垂拱而治,三杨忠心秉政。由于他们都是前朝元老,威望很高,王振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为此,他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们的好感。
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 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
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特把王 振请到屋内就座。三杨中杨荣谋略最高,他知道自己三人已老,便和杨溥、杨士奇商量,预先把一些正直有才干的人引入内阁,培植外臣势力,一旦自己三入退位, 这些人可以有能力对付王振的势力。只是这一步想到的晚了一些。
王振表面上讨好三杨,事事顺从,装成不干预政事的样子,但内心仍然按捺 不住攫取权利的欲火,一有机会,就想法抓权,干一些干预朝政的勾当。他常趁无人在英宗旁边时,劝英宗用重典制御臣下,反对开"经筵"、倡导文治,建议英宗 发展军事、以武治理国家等等。因此,英宗曾让他带领朝中文武大臣到朝阳门外阅兵,王振则利用这个机会,压制真正有才能的人,把他的私党隆庆右卫指挥佥事纪 广报为骑射第一,一下子提升为都督佥事。
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她见王振逐渐有抓权、逐渐朝政的迹象,心中十分不安。她害怕前朝宦官专政的历史重演而断送大明江山,决心进一步提醒英宗严防宦官专政,并准备严惩王振,以打消王振妄图干预朝政的念头。
一天,张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接着,太后把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以及宦官邹东来等召到便殿。
英宗和五大臣见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英宗急忙按规定站立东边,五大臣站立西边。太后看了看五大臣,又看了看英宗,然后指着五大臣对英宗说:"这五 位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辅佐你治理国家,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赞成,切不可去做。"接着张太后又把王振找来,喝令跪在地上,声 色俱厉地说:"太祖以来就立下了规矩,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违犯者定斩不饶。现在,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按照我大明法律,应当赐你一死。"
上一篇:于谦简介: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故事
下一篇:14 辅政五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