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唐伯虎:明朝娱乐业兴盛的条件之一:白银帝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1 属于:唐伯虎

  •   娱乐业兴盛是有条件的,正如朱元璋父子时期,整个京城兴盛的娱乐业其实就是一个青楼业。对于青楼业,政府是支持的,主要原因除了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对敌人开展报复心理的需要外,就是当时物质缺乏,对于功臣们、官员们的奖励方式太少。

      当朝代的定顶期过去之后,娱乐业需要全面发展,就需要一定的条件,即:物质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精神方面,人们开始寻求个性和享受。

      后世的唐伯与真实的唐伯虎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唐伯虎被神奇化了,唐伯虎被神奇化也需要这两个条件,尽管休闲娱乐是人们的基本需求。

      条件之一就是需要有较好的物质基础。朱元璋、朱棣父子的五十多年里,农业发展已经基本满足生存的需要,由此,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变,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生产便使得农民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同时,商业的扩张之角也在四处延伸。到了成化、弘治年间,明朝国内各行各业都出现了初步繁荣。最终,到了万历时期,晚明的物质生产达到了顶峰,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许多人都称之为“白银帝国”,其主要特征就是白银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后,成为了法定货币。

      为什么是白银成了法定货币

      明代物质生产较为丰富的体现就是法定货币之争,也就是纸币、铜钱、白银之间的竞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因为缺乏铜钱,白银也很缺少,便继承了元朝的做法——发行纸币。洪武八年(1375)以前,明朝制造能力是大约20万两白银。而当时,全国军队人数达百万,平均到每个人的头上一年不足0.2两白银,按照当时米价1两银子4石米推算,每名军人一年不足1石米。如此的财政状况,朱元璋能怎么办呢?只能发纸币。这种纸币是在没有金银储备的情况下发行的,等于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纸。

      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竟然发行了大约1525.81万锭的纸币。锭是量词,类似于一块金、一根金条。按照相关资料推断,上述资料中1锭纸币应该折5贯钱,因此,按照官方1贯等于1两银子的比价换算的话,大概是0.73亿两白银。为了推行纸币,朱元璋采取了严刑峻法,先是禁百姓用金银,其后铜钱也被禁止。朱元璋在位期间,平均每年发行纸钞550万锭左右,总共是1.4773亿锭,大概折白银7.3865亿两。整个洪武期间,军费大约占40%,但最大的支出盐钞占44%是从洪武十七年(1384)开始。其他就是宗室花费170万锭,给光禄寺1920万锭,还有其他零碎支出,例如对藩属国、功臣的不定期赏赐等。

      由于没有金银储备做基础,且朱元璋之后的皇帝们发行无度,纸币的贬值速度很快。到了成化年间,其贬值率竟在250000%~260000%间。也即,到了成化年间,2600两的纸币额不及洪武年间1两的纸币购买力。到了弘治时期,纸币彻底失去了人们对它的信任。在老百姓的心中,只有白银才算是货币。连朝廷官员也普遍认为纸币形同废纸,只有白银才是真正的货币。到了嘉靖年间,成捆成车的纸币无人问津,随意风吹雨淋日晒。

      铜钱也是如此。因为中国古代铜钱的产量较少,而且中国国力较好,周边国家比较认可中国铜钱,因此,中国铜钱的外流也非常多。铜钱也不够用,再加上假币因素,使用方面也很不便,所以,白银逐渐成了法定货币。弘治年间,国家税收、徭役等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方面已经全部白银货币化。

      白银之所以获得最终胜利,主要是美洲和日本银矿的发现。弘治、正德时期,随着对外经济联系的加深,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国家相继来到中国进行贸易。而葡萄牙、西班牙在南北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欧洲国家和长期的白银提供国日本一起向中国大量输送了白银,由此,中国市场上的白银完全可以满足中国物质生产的速度。由此,白银帝国诞生了。

      白银帝国并不值得炫耀

      白银帝国在形成过程中,与新时代相应和。一方面,新时代需要大量白银;一方面,大量外部白银的引入又刺激新时代向癫狂化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问题,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高度发达、中西部内陆地区贫困落后的局面。具体来说,就是东部沿海地区、盐茶产区的走私经济猖獗,中西部内陆地区盐茶贸易始终处在国家的高度垄断下,在权力阶层享受既得利益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让大部分民众品尝着悲苦。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走私集团,与倭寇、地方富商富户、朝廷官员相勾结,致使倭寇百年难以被剿灭。许许多多的抗倭英雄,都被“莫须有”的罪名抓入牢中,甚至有些二品大员都不得不以自杀进行抗争,提督朱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消费严重畸形,以色情业为代表的娱乐业高度发达。通俗点说,明帝国中后期男妓女妓遍布中华,就是在偏远的内陆省份,村妓都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全国范围内的奢靡之风泛滥,加上大商人势力的推波助澜,使得明朝终亡于享乐。

      随着新时代的深入,畸形娱乐业日渐发达,拜金思潮开始盛行,“笑贫不笑娼”“有钱能使鬼推磨”几成共识。由于巨大的经济红利都被官商、贪官、走私商等放入了自己的腰包,直接导致新时代下的中央政府缺钱。政府公然“卖官鬻爵”,做官成了一种买卖。利用职权垄断某一领域、区域的商业,也成了政府及其官员来钱更多更快的途径。

      白银帝国中最大利益的获取者们,在白花花的世界中丧失了自我,从而官僚主义在官场盛行,最终带动各主导阶层流氓化,明末的中国成为弱肉强食、法律和道德荡然无存的国度。不幸的是,又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在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压迫下,百姓们为了生存只有揭竿而起了……

      关于明帝国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如此强大的情况下,为何突然在几十年内崩溃了,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例如货币政策失败论、与欧洲进行国际贸易战失败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失败论,以及气候导致灾害频仍论、瘟疫败国论等。其实,明朝的败亡,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在上述原因,以及商人的负面作用、吏治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结果。

      当人们脱离了生存需要,向更高等级的需求迈进的时候,精神需求的各种供给就要靠文人来解决。而这时,明初对于文人秀才的各种照顾逐渐取消,人们的拜物心理越来越严重。科举不再是唯一(尽管是最好)的途径。明朝中叶后,随着自然灾害事件的增多、吏治整顿日渐被忽视,走私经济和官僚商人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产生了巨大影响。政府缺少财政收入,就会在官员薪酬发放、救灾物资调拨、国防建设等方面捉襟见肘,因此,中央政府就开始鬻爵,兜售功名。

      白银虽然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大规模增加,但是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所起的负面作用要大于正面作用,它加速了明帝国的衰落。而白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负面作用,罪不在于白银,也不在于唐伯虎这样的小商人而在于官僚和官商。

      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后,虽然带动了商业的兴旺,但并没有给百姓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带来了无穷灾难。因为,白银不在百姓手中。谁有?皇族、官员、富商。明朝中央政府反而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中央政府手中没钱。再加上自身的腐败和自然灾害,终于导致了农民起义,使帝国大厦在看似最牢固的时候轰然倒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