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打天下靠八旗军
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是我国满族发展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他的一大功绩。
八旗制度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于女真氏族的狩猎制度生产组织。《满洲实录》记其起源道:
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录(汉语大箭)额真(额真汉语主也),于是以牛录额真为官名。(《满洲实录》第3卷)
牛录,为满语niru的对音,是箭或大箭的意思;额真,为满语ejen的对音,是主的意思。牛录额真即大箭主,原是狩猎时的十人之长,起源甚早,后演变 为官名。随着女真社会生产的发展,牛录组织日益扩大。到女真社会出现阶级分化和阶级对抗之后,牛录不仅是狩猎生产组织,而且演变成奴隶主贵族发动掠夺战争 或进行军事防御的工具。
女真的军事组织,早见于《金史·兵志》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 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qiǔ)皆取备焉。"其军事组织形式,"部卒之数,初无定制,至太祖即位之二年,既以二千五百 破耶律谢十,始命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继而诸部来降,率用猛安、谋克之名以授其首领而部伍其人"(《金史·兵志》第44卷)。
建州女真的军事组织、在努尔哈赤先祖猛哥帖木儿时即已有之。时其军队分为左军、右军和中军。据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猛哥帖木儿生时,如有兴兵之 事,则必使凡察领左军,权豆领右军,自将中军,或分兵与凡察,故一部之人,素不贱恶。"但是,这段记述过于简略,也未见牛录额真的记载。到万历十一年 (1587)努尔哈赤起兵,攻克图伦城,"当是时,兵百人,甲十三副"(《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1卷)。这百人军队的组织细节,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牛录额真成为官名,最早见诸于《满洲实录》和《清太祖实录》万历十二年(1584)的记载。努尔哈赤起兵已经一年,他的军队至少发展到五百人,"上率兵 五百,征董鄂部主阿海巴颜"(《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1卷)。因军队较多,便出现三百人一牛录的军事组织。《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载:"擢鄂尔果尼、罗科为 牛录额真,统辖三百人。"从此,牛录额真已经不是出师行猎的临时性的十人之长,而成为女真的一种官名。牛录不仅是围猎组织,同时也是军事组织。
万历十七年(1589),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战争已经进行六年,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管辖部民的增多,以及王权的建立,他便组织了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当时分为四个兵种: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和能射军。这仅见于《李朝宣祖实录》,现抄录如下:
左卫酋长老乙可赤兄弟,以建州卫酋长李以难等为麾下属。老乙可赤则自中称王,其弟则称船将。多造弓矢等物,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曰串赤军,四曰能射军。间间练习,胁制群胡。(《李朝宣祖实录》第23卷)
老乙可赤即努尔哈赤,降建州卫酋长李亦难等,隶之麾下。他多造弓矢,分为四军,练习骑射,严定军纪。四军编制,实即后来四旗、八旗的基础。
建州四军的军队数量,《李朝宣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年(1592),"奴儿哈赤部下原有马兵三四万,步兵四五万,皆精勇惯战"(《李朝宣祖实录》第 30卷)。但这话出自建州贡民马三非等之口,可能有所夸大。三年后,朝鲜通事河世国到费阿拉,大概目睹:"老乙可赤麾下万余名,小乙可赤麾下五千余名,常 在城中,而常时习阵千余名,各持战马着甲,城外十里许练兵。而老乙可赤战马则七百余匹,小乙可赤战马四百余匹,并为考点矣。"(《李朝宣祖实录》第69 卷)这时努尔哈赤已统一建州女真,上述目测数字较为可靠。万历二十四年(1596),明朝官员余希元到费阿拉,入城前,有建州骑兵四五千左右成列随行,又 有"步兵万数,分左右列立道旁者,至建州城而止"(《李朝宣祖实录》第73卷)。由上推算,当时建州的步骑兵约有二三万人。这些军队,已按旗编制。《满洲 实录》在记述万历二十一年(1593)古勒山之役时,作如下记载:"太祖兵到,立阵于古埒山险要之处,与赫济格城相对。令诸王大臣等各率固山兵,分头预 备。"而《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也作了同样记载:"上至古勒山,对黑济格城,据险结阵。令各旗贝勒大臣,整兵以待。"据此可知,努尔哈赤早巳将建州士兵编成 各旗,并已早有军旗。万历二十四年(1596),朝鲜人申忠一到费阿拉,所见建州军旗:"旗用青、黄,赤、白、黑,各付二幅,长可二尺许。"(《李朝宣祖 实录》第71卷)
努尔哈赤始设四旗一事,清朝有的史籍系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所载:
上以诸国徕服人众,复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额真一。先是,我国凡出兵校猎,不计人之多寡,各随族党屯寨而行。猎时,每人各取一矢,凡十人,设长一,领之,各分队伍,毋敢紊乱者。其长称为牛录额真。至是,遂以名官。(《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3卷)
实际上,努尔哈赤在这一年对建州军队进行了一次整编。他"复编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设额真一员,或并划一旗色,以黄、白、红、蓝四色为旗的标志。这次重要改革,为尔后八旗制度的确立奠下基础。
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一月,努尔哈赤除建州外,已统一哈达、辉发和乌拉,史载其降俘乌拉卒骑,"不下数万人"(《光海君日记》第79卷),又征抚 大量东海女真部民。建州幅员益广,步骑增多,"归附日众,乃析为八"(昭梿:《啸亭杂录》第10卷),除原有四旗,再增设四旗,共为八旗。《清太祖高皇帝 实录》载:
上既削平诸国,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4卷)
上一篇:第二节 治天下靠满洲文
下一篇:第四节 林丹汗走死青海打草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