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治天下靠满洲文
满文是满族语言的文字符号。满语,属阿尔泰语 系。我国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北方少数民族,又分成不同的语种,这在语言学上叫作语族。它主要分为三个语族:即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包括维吾尔语、哈萨克 语、柯尔克孜语、乌孜别克语等;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布里亚特语、裕固语等;阿尔泰语系满语族,包括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锡 伯语、赫哲语等。满族的先世女真人,讲的就是阿尔泰语系满语族的语言。
女真族在金代参照汉字创制了女真文。它有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两种。女真大字为完颜希尹所造,金太祖于天辅三年(1119)颁行。《金史·完颜希尹传》载: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 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金史· 完颜希尹传》第73卷)
金熙宗于天眷元年(1138),制成"女直小字",后杀完颜希尹。皇统五年(1145),"初用御制小字" (《金史·熙宗纪》第4卷),女真小字颁行。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诏以女直字译书籍"(《金史·徒单镒传》第99卷),后设女真进土科,而"用 女直文字以为程文"(《金史·选举一》第51卷),并在中都设女真国子学,诸路设女真府学,以新进士充教授。到大定二十三年(1183)九月,译"易、 书、论语、孟子、老子、扬子、文中子、刘子及新唐书"成(《金史·世宗纪下》第8卷),命颁行之。而所译《史记》、《汉书》和《贞观政要》等书,也已流 行。
但是,女真字是在变换了契丹大字的基础上创制的,而契丹大字又依仿了汉字,所以女真字是一种方块字,与蒙古拼音文字有所不同。随 着金亡元兴,蒙古族成为统治民族,蒙古语与女真语又同属于阿尔泰语系,在女真地区先是蒙古文和女真文并行,而后女真文逐渐衰落下去。到元朝末年,懂女真文 的人已经为数不多。
明初,著名的《永宁寺碑记》,是用汉文、蒙古文和女真文三种文字镌刻的,其中女真文的书写人为"辽东女真康安" (《明代奴儿干永寺碑记校释》)。明成祖招抚女真吾都里、兀良哈、兀狄哈时,"其敕谕用女真书字"(《李朝太宗实录》第5卷)。但是,明中叶以后,女真人 已不懂女真文。如《明英宗实录》记载:
玄城卫指挥撒升哈、脱脱木答鲁等奏:"臣等四十卫无识女直字者,乞自后敕文之类第用达达字。"从之。(《明英宗实录》第113卷)
达达字即蒙古文字。这说明到十五世纪中叶,女真文字已失传,而借用蒙古文字。不仅明朝与女真的敕书用蒙古文,而且朝鲜同建州的公文也用蒙古文。如弘治三 年(1490),朝鲜兵曹通书建州右卫酋长罗下的公文,"用女真字,〔以〕蒙古字翻译书之"(《李朝成宗实录》第241卷)。
努尔哈 赤兴起之后,建州与明朝和朝鲜的公文,由汉人龚正陆用汉文书写,"凡干文书,皆出于此人之手"(《李朝宣祖实录》第127卷)。努尔哈赤会蒙古文,又粗通 汉文,唯独缺少女真文字。所以,他在女真社会中的公文和政令,则先由龚正陆用汉文起草,再译成蒙古文发出或公布。"时满洲未有文字,文移往来,必须习蒙古 书,译蒙古语通之。"(《满洲实录》第3卷)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种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已不能满足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已经成为满族共同体形 成的一个障碍。努尔哈赤为着适应建州社会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遂倡议并主持创制作为记录满族语言的符号——满文。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创制满文。《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载:
上欲以蒙古字制为国语颁行。巴克什额尔德尼、扎尔固齐噶盖辞曰:"蒙古文字,臣等习而知之。相传久矣,未能更制也!"
上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
额尔德尼、噶盖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更制之法,臣等未明,故难耳!"
上曰:"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吾筹此已悉,尔等试书之。何为不可?"
于是,上独断:"将蒙古字制为国语,创立满文,颁行国中。满文传布自此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第3卷)
前录引文,努尔哈赤说明两点:其一,创制满文的意义在于,使满族的语言与文字臻于统一;其二,创制满文的方法是,参照蒙文字母,协合女真语音,拼读成句,撰制满文。
究竟怎样以蒙文字母,联缀女真语音呢?据天聪七年(1633)满文旧档记载:
初无满字。父汗在世时,欲创制满书,巴克什额尔德尼辞以不能。父汗曰:"何谓不能?如阿字下合妈字,非阿妈乎?额字下合谟字,非额谟乎?吾意已定,汝勿辞。"
上述记载,《满洲实录》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均录入,但《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对用蒙文拼写的记述,付诸阙如。上面引文中的"父汗"即努尔哈赤。
于是,额尔德尼和噶盖遵照努尔哈赤提出的创制满文的基本原则,仿照蒙古文字母,根据满语音特点,创制满文。这种草创的满文,没有圈点,后人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从此,满族有了自己的拼音文字。满文制成后,努尔哈赤下令在统一的女真地区颁行。
额尔德尼和噶盖,在努尔哈赤指导下撰制满文,他们是满族杰出的语言学家。额尔德尼,满洲正黄旗人,姓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少年明敏,兼通蒙古文和汉文。 他投归建州后,被赐号巴克什。巴克什,为满语baksi的对音,是学者、博士的意思。额尔德尼随从努尔哈赤"征讨蒙古诸部,能因其土俗、语言、文字,传宣 诏令,招纳降附,著有劳绩"(《清史列传·额尔德尼》第4卷)。额尔德尼一生虽建树武勋,但其主要功绩为创制满文。与额尔德尼同时创制满文的噶盖,姓伊尔 根觉罗氏,世居呼纳赫,屡次立功,"位亚费英东"(《清史稿·额尔德尼传附噶盖传》第228卷)。他受命创制满文,同年被杀。噶盖死后,额尔德尼"遵上指 授,独任拟制"(《清史列传·额尔德尼》第4卷)。满文制成,后亦被杀。但是,《八旗通志·额尔德尼传》载"天聪八年,额尔德尼巴克什奉命迎察哈尔归附之 众"云云。《满文老档》载额尔德尼死于天命八年(1623),《八旗通志》却载其于天聪八年(1634)尚在人世。二者孰正孰误?
上一篇:第一节 不可救药的时局
下一篇:第一节 打天下靠八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