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台海危机波谲云诡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2-07 属于:李鸿章
  •   在大清国,李鸿章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开启了自强运动的一个新阶段。在欧洲却是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最后阶段——普法战争爆发,掀起一场冲击全球的军事变革大潮。

      有的读者就不免要质疑了,二者遥隔万里,风而不相及。有关联吗?难道仅仅因为某些西洋人曾经把李合肥称为东方之俾斯麦,就扯普鲁士出来说事?

      急先锋登场

       宫古岛贡船事件的消息在明治五年七月十四日(1872年8月18日)传到了鹿儿岛,该地参事大山纲良力主兴师问罪。驻鹿儿岛的本镇鹿儿岛分营营长、陆 军少校桦山资纪在接到通知后,立即亲自出发上报镇台。他于七月二十五日离开兵营,在二十七日下午三时二十分抵达镇台。由于当时熊本镇台的司令官到广岛分营 出差,桦山资纪在与相关留守军官商议后,决定由镇台汇报司令官,他则不去广岛,而是亲自前往东京,直接向陆军卿汇报。

      显然,在桦山的 眼中,这是大事件。他不顾酷暑,在二十七日当天晚十时离开镇台,十二时经过植木。二十八日下午六时三十五分经过久留米,连夜前进,二十九日下午七时到达小 仓,投宿于住吉屋等待船只。三十日正午十二时乘船离开小仓,下午二时抵达马关,再次因等船儿顺带稍事歇息。八月一日晨七时乘船,九时十五分出发。八月三日 到浪花,等船两天,五日下午三时到便船,六日上午五时出发,七时抵达神户港,下午四时从该港出发,八日下午一时抵达横滨,五时出港,七时进入品海湾,登陆 后入住村田屋。桦山如此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当时,顶着酷暑,急行军般14天,终于到了东京。那么,桦山资纪如此急如星火,究竟是要干什么呢?

      这个谜底很快就被揭开了。

      八月九日,稍事休整的桦山首先拜访了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随后于上午十时抵达陆军省,拜见了西乡隆盛那位小十六岁的弟弟西乡从道陆军少辅。为方便工作,他又从村田屋搬到桥区一石桥三河屋居住。而拜见的内容是一样的:陈述此次事件,并主张借机出兵攻略台湾

      十三日,桦山资纪再次拜见西乡隆盛,建议派出台湾生番探险队,对台湾进行详细调查,为出兵作准备。对这一建议,西乡隆盛大表支持。稍后,大山参事派出的汇报官员才到达东京。桦山与之协商后,向陆军省递交了"探险台湾生番意见书"。

      此后,桦山又对外务卿福岛种臣、新式陆军创始人山县有朋等数十名朝野要员进行了游说,并多次拜见西乡兄弟。

      大约也就在此时,日本当局开始在琉球问题上打擦边球,摸起大清国的底牌来。

      就在明治五年,明治天皇亲政,强招琉球派使到东京朝贺。十月四日,琉球王子及三司官来到日本。十六日,当他们谒见日本天皇时,被闪电般告知:琉球已被正式册封为日本藩属,等同本土诸侯。国王尚泰列为华族,并在东京赐府第令其居住。三十日又宣布:琉球事务由外务府管理。

      对琉球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而日本更关注清国的反应。在看到清国没有反应后,日本军政高层的胆子更大了。

      明治六年(1873年,同治十二年),天皇宣布琉球等同本土府县,事务由内务府管理,并废除国王。结果,大清国还是没反应。日本军政高层激动了。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征台派的微妙变化。

      美国大使加剧中日冲突

       正如柳原前光曾经提到的那样,早在日本使节赴华之初,欧美列强便担心中日会否结成东方同盟,共同对付西洋列强。美国驻东京公使德朗尤其害怕出现一个以中 日联盟为核心的远东阵线,进而搞对内互通有无、对外排斥欧美商业集团的封闭市场。所以他在1871年7月6日呈递国务院的文件中主张:"日本与中国有所不 同,我们应欢迎日本成为一个盟友。当与中国有冲突时,文明诸国应视日本为一伙伴。"

      今天的读者不免会觉得这位德朗先生多少有些神经 质,中国怎么可能和日本结盟呢?但在当年,却并非全无可能。首先,在日本方面便存在着呼吁和清国结盟的舆论声音。甚至有人声称:"今日之日本,求唇齿之邦 于宇内,舍满清殆无有也。"(会泽泊语)所以当年的美国国务院对德朗的担忧也是深以为然,国务卿费雪在8月24日亲自指示:"应把握所有可能机会,设法诱 导日本尽可能地远离中国,而与其他强权势力在商业与社会上结合。"

      德朗接到这个通知后,即于11月15日诘问日本外务省,中日条约是否不同于日本和西方各国签订的条约。日本答以并无不同。

      待到前述《中日修好条规》出台,其第二条声称:

      两国既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为调处,以敦友谊。

       此文一经公布,果然成为一大外交话题。说起来,《中美条约》第一款说的就是"若他国有何不公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相助,从中善为调处"。大清国与美 利坚可算不上"一衣带水",更称不上"同文之国",可不也就这样白纸黑字地写下来了嘛。何以同为东亚国家的日本写了类似的话反而成了一大外交话题呢?问题 正出在双方的"一衣带水"与"同文同种",从而造成了西洋列强的猜忌。而当时的日本军政当局正谋求"脱亚入欧"、"文明开化",适当地借助清国制衡欧美则 可,但如被认为是所谓东方集团的一部分,则大违日本的根本利益导向与价值观认同。

      日本政府的底牌德朗大使并不清楚,正因为不清楚,所 以才越来越担心中日同盟的出现。而就在这个时候,他得知了琉球漂流民事件,他更知道日本正在谋求将琉球"内化",并不断声称琉球在日本的主权范围之内。于 是,这位德朗大使敏感地意识到,这次事件或可成为瓦解中日联盟的关键转机!

      没想到,机会居然主动送上门来。

      原 来,在北京谈判的柳原前光通过"京报"看到了闽浙总督上奏清朝的有关琉球漂流民遇害事件的报告,当时便意识到是个机会,乃于1872年5月转报时任日本外 务卿的福岛种臣说:"琉球人在清国领土台湾被杀害,为鹿儿岛县参考。"并附送该报为参考资料。但并没有引起外务省的充分注意。7月,柳原与英国上海领事会 谈时,对方趁机挑唆,称如果是欧美国家遭遇如此事件,即刻就会派遣军舰前往,追求责任并索取赔偿金。柳原更觉机不可失,乃于8月回国后再次向外务省建言, 终于引起日本外务省的高度重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