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会被很多人认为是三国第一谋士?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9-01-13 属于:贾诩

贾诩善谋军更擅谋身,审老板更审大气候。

贾诩谋军,稳准深,注重时机,一招制胜。

贾诩审主强调跟对人注重谁是最后赢家。

贾诩用计点到为止话不多说。

贾诩不交际惟上是命。

贾诩可谓谋者、职业政客、智以存身且达。

老板重贾诩,太深沉,腹内多乾坤。

贾诩之谋,谋人亦谋己,术有玄机

烧脑三国 看不懂贾诩,不能说看透了三国

贾诩

贾诩是抓住机遇的第一好手,更在左右逢源、宣传炒作自己方面独占鳌头,他从小微做起,抓住一切机会,一步步借生蛋,借花献佛,为一恶,补一善,在不断稳定后院的同时,既赢得了旧主的认可和敬畏,还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终极选择。为了让终极老板认可自己,他在终极老板眼皮底下,以弱旅之师,两次击败目标老板,而后又两次归降,让老板彻底见识了他的能力。得到老板认可后,他又雪藏自己,幽门不出,口无贰言,搞得曹操两父子都既将其奉为上宾,又格外摸不着头脑。可惜,历史上人们并没有充分挖掘他的智慧。

看历史,重点在于给自己以启发,尽量别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看别人怎么分析的,自己就去学,这样最多就是拾人牙慧。历史就那些文字记载,如何能够透过这点文字,形成自己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对自己有所启发,这才是收货,不然只能是捡垃圾,挖到筐里就是菜,别忘了,你有多少筐。筐里装的都是别人的东西,那你不过是一个大筐而已,不是一个处理器。

一、吕布王允合谋杀董卓,贾诩无作为?

贾诩,如果说智商极高的话,那么王允和吕布合谋杀董卓这件事情,为什么贾诩没有提示董卓,是他没有看穿还是故意不提示?我想,以他的智商,看不出苗头才怪。因为,吕布的智商和反复无常,那是业界公认的。作为谋士,尤其是高级谋士,他们的第一特征就是感觉敏锐,第二特征是情报收集能力强,第三特征是善断。王允巴结吕布,有点智商的人都知道,很可能是想让吕布再次做炮弹,上演杀义父的大戏。毕竟此前吕布已经亲手杀了自己的义父丁原。王允此次不过是重演董卓当初巴结吕布的旧戏。当初董卓巴结吕布是为了让他杀掉丁原,进而自己吞掉丁原的人,这次,王允盗版董卓的手法,其目的最可能的也是杀人吧?如果是因为吕布受宠,王允想让吕布给自己说点好话,那他大可不必讨好吕布,因为吕布嘴笨,再说跟董卓的关系也没那么铁,何况董卓对吕布也是动辄发脾气,甚至用手戟投掷吕布。讨好吕布实在不如讨好董卓的侍妾或者他的女婿辅效果更好。综合以上,可以推测,贾诩没有参合或者说破王允的计谋,应该是有意为之。如果提示董卓的话可能还要在董卓的阵营里越陷越深。而董卓自作孽不可活得罪天下,与他接触越深越不好。所以这是贾诩在大方向上给自己定个方向。

二、贾诩为何让李傕、郭汜等人进攻长安,实乃为己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等人要散伙回家,此时贾诩告诫他们回去是死路一条,不如杀向长安,就打着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如果成功了那自然好,如果失败了,再回家也不迟。为了让这些人乖乖听话,贾诩还说谎:对手要杀尽凉州人,如果他们回去,单枪匹马,一个小小的亭长都能将他们抓起来。被贾诩喝令进攻长安的事儿很多史学家认为他这人,因为他这一嗓子,结果搞得生灵涂炭,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大肆屠杀。但有一点贾诩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知道这两个人,进了长安不是好事但是还要坚持劝他们这么做?通过史书可以发现,贾诩在董卓手下,并没得到太大的重用,或者说,董卓太自负,啥事都自己一手遮天,一言堂,还净干些缺德的事儿。跟董卓混没啥好果子吃。现在董卓死了,一言堂倒了,只剩下一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满身力气的家伙了。以贾诩的智商,忽悠这些人,让他们乖乖听话,并不是难事儿,毕竟他们也算战友嘛?一旦占领长安,这些无脑的人必然会奉他为谋主,同时也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发声,也就是说,可以占据话语权。董卓死了,跟着这帮脑残不是办法,贾诩此时的知名度还不够,要想找到好老板,就需要不断抬高身价。现在掌控了朝廷,掌握了话语权,天下谁还敢不知有我贾诩?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也是追求这个效果么?

以贾诩的智商,他应该知道,李傕、郭汜这些二货干不出啥好事。所以,攻打长安,把控朝廷,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他需要话筒,需要热度,需要机遇,需要光环,需要认可,需要为自己的将来镀金。他错失这个发生的机遇和平台,以后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在两难之间,贾诩选择了抓住机遇,虽然自私。这也从他进入长安后的行为中可以得到印证。为了跟李傕、郭汜别搞得太黏糊,以免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曾经是黑帮出身,所以贾诩拒绝了封侯,却索要尚书的职位。因为尚书负责草拟和发布诏书,可以跟皇帝打交道。圣旨从他手中出,天下还有几人不知道他呢?为了扩大知名度,也为了弥补所造的孽,或者说,为了达到镀金的最大化效果。贾诩说服那些二货,给关东的诸侯都封了官,这是多大的顺水人情,多大的借花献佛啊,一美遮百丑,贾诩此举又将从显贵豪强诸侯那里收货多少认可呢?为了把事儿做大,贾诩还设计让献帝离开了长安,拜托了李傕等人的控制。解救天子,这是多大的功劳啊,他似乎想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些事是他干的,他就有这种智谋。经过这件事儿,他想不一鸣惊人都难。可以说,贾诩以帮李傕、郭汜为名,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挣名。他以帮李傕等人开始,结果却让李傕等人背上了纯粹的恶名,而自己却做尽了善事,不管是沽名钓誉也好,是火中取栗也罢,贾诩在这件事儿上,两头讨好,实现了让双方都满意的效果,更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高人不过如此,古今能有几人?

三、走一路,稳一路,搞定路上的一切人

在制造自己的声音的同时,贾诩也不忘保全家人。他的家人还都在老家武威。看到李傕等二货,除了缺德,自相残杀,干不了啥别的,也在自己完成了预定目标之后,贾诩脱离了他们。去了自己的同乡,当时占据华阴地方的段煨,此人将其奉为上宾,对其敬畏有佳。贾诩知道这样的敬畏,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没多久就脱离了他。其实,贾诩到此,也有另外的解读。第一,可以告诉世人,我贾诩所过之处,都是座上宾。同时,也可以试探一下段煨对自己的态度,敬畏最好,敬畏了就不会难为我的家人,还会帮我照顾一下我的家人。必须把凉州老家的家人打点好,因为如果任何一个军阀对他的家人不敬的话,凭贾诩的智慧计谋,他可以调动任何一个军阀讨伐,这也是贾诩的聪明。我和你段煨既是同乡,也算朋友,既然大家都有实力,不如搞个形式上的联合吗?在外界看来,至少我们都很有实力,至少有兵有智。另一方面,搞定段煨无形中为自己的知名度又添上了几圈光环。

离开华阴的段煨,贾诩到了宛城的张绣那里。张绣跟自己也是同事,原来都跟董卓混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得出来,贾诩喜欢杀熟,不喜欢从零开始。只不过他的手法高妙,当事人看不出来自己被搞了,比如李傕等人就没发觉么?

到了宛城离曹操就近了,但曹操那边已经有一群牛人了。如果要想被认可,那最好就是在他眼皮底下让他见识见识自己的能耐。于是就有了贾诩设计第一回合斩杀曹操至亲至交——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贴身护卫典韦,还险些生擒曹操。第二回合他料定曹操只会一次断后,不会想到用兵不复,所以让张绣二次冲杀,大获全胜。应该说,这两下子足以让曹操见识了他的厉害。他料定的事情,不止这些,他深知曹操在创业阶段,急于用人,因此会格外捐弃前嫌,因此他二次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得知这是贾诩之谋,更是喜不自禁: “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贾诩以曹操亲人和士兵的生命——两次打败曹操,证明了自己的才华,更证明了曹操的招贤若渴和真切,使曹操赞叹其手法的高妙。这一招既堵住了曹操的嘴,还讨得曹操一片欢欣。想不赞其智商都难。目标达到后,贾诩便沉默寡言,也雪藏了很多,从不轻易显示自己的能力,只是在必须的时候,才说点建议,而且还是宏观的,比如,官渡之战,曹操有点抗不出的时候,问他是否继续坚持,贾诩说,扛。曹操想讨伐孙权的时候,问贾诩的意见,他说,NO。为什么贾诩这么做么。因为,他知道,人无完人,人性都在安逸时候显现。毕竟自己有过污点,容易被人抓把柄。战场上的对手,袁绍刘备、孙权等人也都不是白痴,一着不慎全玩完,不可不慎重。同时,曹操此时善待人才,不等于一直善待。曹操这么做了,不等于太子党也会善待。旧臣尚且有烹之险,何况他这个半路入伙的呢。所以,多说不如少说,能宏观地说,绝不微观地说,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说。也许曹操太忙了,否则,他就会慢慢发现,为啥贾诩每次说话都很少,入了曹营之后,几乎每次都寡言,也没献上奇计。只是涉及大事儿的时候,才发表一二,比如立谁为储。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贾诩比不得曹营其他谋士,他的高级幕僚之路,都是自己以旧主为跳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没啥捷径。比不了郭嘉,经由荀彧推荐,就可以空降。比不得荀攸,曹操头号谋士荀彧的侄子。

在这一原则下,贾诩当朝寡言,退朝幽门不出,不与任何显贵来往,以绝后患。一般人可能会想,贾诩幽门不出,是否影响了堵塞了他后人的晋升之路呢?答案是,不完全是。

据《魏晋世语》,贾氏一族于晋惠帝时皆至大官,于晋初时尤为显贵。

其实,贾诩这样做还有一层原因,张绣尚在,他同时面临新主旧主,其中当如何取舍,容易授人口实。与旧主张绣过密,显然不合时宜。不联系,人家又会说冷血。于是,贾诩选择了冷落所有人。他的担心并不多余,因为真正能做到不计前嫌的人,古往今来,能有几人?不过都是权宜之计,在你有用的时候,暂不计较,留待日后一并找理由收拾?且看张绣,《魏略》记载:五官中郎将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心不自安,自杀。有人说,这一记载矛盾。那再看看张绣的儿子。张绣儿子张泉袭爵,封长乐卫尉。可是后来却卷进了魏讽的谋反事件,被视为同党诛戮。

贾诩的高明,就在于,他往往打着为主的旗号,其实,收获最大最稳定却是他自己。即使做了恶事,也要用借花献佛的手法,堵住舆论。他是明哲保身的,但手法太高,让人一般看不出其为一己私利的一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