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裕

属于::隋朝

灵裕法师,隋代高僧,定州(河北省)钜鹿曲阳人,俗姓赵。十八岁(一说十五岁),从赵郡应觉寺明、宝二禅师出家。二十岁(一说二十一岁),前往邺都,从道嚫习地论学。三年后,返回定州受具足戒。

依昙隐学律;随安、游、荣三师学《杂心》;从嵩、林二师学《成实》。此后,致力于着述。师通达《华严》、《涅盘》等大小乘经典,声名远播,世人尊之为“裕菩萨”。

晚年,隐居相州演空寺(今之净明寺),大业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八。着述甚丰,有疏论、杂文、经序等五十余种,另有评、杂集等五十余卷。

灵裕法师

个人简介

释灵裕(公元517-605年),内外兼通之义学僧人。原籍定州巨鹿曲阳(今河北西部)人,生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俗姓赵,幼年即有异行意人。每见沙门,心生敬仰。“闻屠杀声相亦切恰胸怀”。因而“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年六岁,开始读书,所授“章本及千文,不盈晦朔,书诵俱了。至于《孝经》、《论语》,才读文词,兼明注解”。因而受到父母偏爱。年七岁,启父出家,未蒙许可,乃叹曰:“不得七岁出家,一生坏矣”!遂遍览群籍,深契幽旨。年十五,潜投赵郡(今河北邯郸)应觉寺出家,誓曰:“我今将学,必先要心。三藏徽言,定当穷旨,终无处中下之流”年约二十,慕释慧光在邺都(今河南安阳)弘律,前往请益,会光圆寂,乃改从道凭学《地论》。年二十二,受具足戒。后南游漳、滏,于隐公所偏学《四分律》其后“专业《华严》、《涅棠》、《地论》、《律部》、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并研《大集》、《般若》、《观经》、《遗教》、《杂心》、《成实论》等。他在邺都大开讲筵,名驰遐迩,时称“裕菩萨”,从其受戒者极众。 

北周灭齐,佛教亦受冲击,裕乃潜形民闻,身着缀衣,头缠麻带,如丧考妣。隋兴,佛教重振,有敕命立僧官,相州荆使樊叔略举裕为“都统”。裕曰:“统都之德,裕德非其德;统都之用,裕用非其用。既其德用非器,事理难从”。因此,他拒不接受僧官职位。略再请,裕乃潜游燕、赵。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文帝杨坚召灵裕进京,诏曰:“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肤遵崇三宝,归向情深,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弘通圣教,开导聋瞽,道俗钦仰,思作福田。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辑凑,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宜知朕意,早入京也”。裕接沼后,以圣命难违,遂至长安,住大兴善寺。旋被立为“国统”,裕谦辞,坚以帝王身份,再三挽留,裕仍固辞不受。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卒,世寿八十有八。

灵裕法师之说经也,或一字盘桓,动经累日;或片时之顷,便销数卷;或分科已定,及至后讲,更改前科,增减出没,随机显晦。学者疑焉。裕曰:“此大士之宏观也,可以恒情断乎?”裕师盖得无碍辩才,庶几乎于法自在。而拘名著相,以文害辞,以辞害意,与夫参死句之辈,何足以知之?今人不可执己见而蔑视胜流,轻谈横议;又不可昧己量而效颦先德,妄行自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