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来历与吉祥信仰_《山海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17-12-01 属于: 中国神话故事大全


  凤凰也叫做丹鸟、火鸟、鶤、威凤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与麒麟一样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总称为凤凰,常用来象征祥瑞。

  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有着一身无与伦比、光辉灿烂的羽毛。凤凰一般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因此常常有帝王将是否出现凤凰当成上天是否认为自己是圣贤之君的方式。

  据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鸟》的注解,凤凰的特征是:

  鸡头、燕颔、颈、龟背、尾、五彩色,高六尺许。

  先秦重要典籍《山海经·图赞》中说,凤凰身上有五种像字纹一样的图案:

  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凤凰性格高洁,非晨露不饮,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栖,其种类繁多,不同的种类其象征意义也不同。传说中凤凰共有5类,分别是赤色的朱雀、青色的青鸾、黄色的鹓鶵、白色的鸿鹄和紫色的鸑鷟。

  凤凰也叫“不死鸟”。这是因为神话中说,凤凰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槃”。如此周而复始,凤凰获得了永生。

  凤凰不仅能够死后再生,相传也能知天下之治乱兴衰,是我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古人曾分出5个等级,以凤凰的5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和“百鸟朝凤”当成盛世的象征。

  我国的“五帝”之首黄帝也期盼过凤凰的出现。我国杂编古籍《外传》记载说:

  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纡,宇内和平,未见凤皇。唯思其象,夙昧晨兴,乃招天老而问之曰:“凤象如何?”

  天老是黄帝的辅臣,相传他见多识广,熟悉各种祥瑞之物。于是,他为黄帝描述出的凤凰,也就成了后人对凤凰的最初的印象:

  夫凤之象,鸿前,鳞后,蛇颈而鱼尾,纹而龟身。燕颌而鸡喙。

  天老不但描绘了凤凰的长相,还告诉了黄帝凤凰送来祥瑞的5种现象。黄帝上反省了自己:“原来是这样!以我的所作所为,怎么配得上凤凰出现呢!”于是,黄帝便穿上黄袍,戴黄色冠冕,祈求凤凰的到来。

  没多久,凤凰便遮天蔽日飞来。黄帝叩头再拜,说:“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凰便栖于黄帝宫殿东园的梧桐树上,以竹为食。

  其实,黄帝见到凤凰的传说在河图洛书之前就有。据说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6个字。

  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

  与《韩诗外传》记载相近的,亦有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3大部落,72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图腾,这就是龙。

  龙的图腾组成后,还剩下一些部落图腾没有用上,这又如何是好呢?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一位绝顶聪明的女人,嫘祖受到黄帝制定的新图腾的启示后,她把剩余下来各部落的图腾,经过精心挑选,也仿照黄帝制定龙的图腾的方法:孔雀头,天鹅身,金鸡翅,金山鸡羽毛,金色雀颜色,组成了一对漂亮华丽的大鸟。

  造字的仓颉替这两只大鸟取名叫“凤”和“凰”。凤,代表雄,凰,代表雌,连起来就叫“凤凰”。这就是“凤凰”的来历。

  我国文化对凤凰的崇敬从文字演变上也可以看出来。在甲骨文中,“凤”与“风”两字是同一个字,其字形是一只头顶“辛”形符号的飞鸟。

  我国古代的东夷族崇拜鸟,帝时期就以鸟为官名。但这个“鸟”的实质指的是与雨水有关的风,也就是凤。尽管不一定有风就有雨,但云雨必须依靠风来行走天下,风是输送云雨的自然力量,因此同样会被渴望雨水的古人所崇拜。

  由于风没有具体形象,无从刻画其形状,聪明的古人便借用飞鸟的形象来描述风。自然中的“风”与鸟类的“凤”有4点相似之处:

  其一,鸟善鸣,风也善鸣,风是许多自然声音的创造者。其二,风与鸟都会移动;其三,有些鸟为候鸟,季节性迁徙,风也有季节性。其四,鸟生活在草木茂盛的地方,突然飞起,转眼消失,风也是来无踪去无影。

  所以,甲骨文“凤”或“风”字表示这样一个概念:其一,它供天驱使;其二,它的声音是拂过耳旁的风声;其三,它的形象类似于飞鸟,来去无踪;其四,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行云布雨。

  风既有柔顺的一面,也有威猛的一面,柔则清凉拂面,怒则飞沙走石、毁屋折树,而凤凰作为百鸟之王,可以象征祥瑞,也是上天旨意的传达者,同样值得敬畏。

  由于凤凰是百鸟之王,因此常常也用来象征女性中的杰出人物。我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相传在她出生之后,曾有条乌龙摇头摆尾地向西山飞去;几乎是同时,一只凤凰也伴着彩霞飞来,在东山顶上长鸣一声,然后向北方飞去。这叫龙凤呈祥,是出贵人的预兆。

  广元城中的凤凰山上坐落着一座凤凰楼,高42米,楼阁14层,与凤凰山连成一个整体,远看形似一只凤凰回首。到夜间,楼阁上彩灯通明,又恰似一只闪闪发光的金凤凰,被誉为“川北第一楼”、“川北明楼”。

  这座凤凰楼也与女皇武则天有关。据说,624年武则天出生时,有一只凤凰绕房一周,然后向东山飞去。武则天的父亲当时是利州都督,马上将东山更名为凤凰山。

  武则天在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因此凤凰楼只修了14层,而且凤头回望南方,象征武则天想念家乡。唐高宗继位,武则天执掌朝政42年,因此这座凤凰楼高42米。

  凤凰楼的风格既古朴典雅,又富丽华贵。它远眺恰似凤羽,色泽金黄光亮。楼内梯步呈方形,盘旋而上,直至楼顶。楼层分南北错落各半,因此,从楼里下部仰视,凤凰楼则是25层。

  从外面看,那自上而下逐渐由北而南翘起的檐角,形成既往北飞、又回首南望的美姿,给人以灵动飘逸的感觉。象征着武则天虽北入唐宫,却又难舍故乡蜀地之意,是造型独特,宏伟壮观的天下名楼。

  由于凤凰也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因此也就有了以凤凰来比喻恩爱夫妻的典故。在这些典故之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司马相如卓文君弹奏的那一曲辞赋,《凤求凰》了。

  司马相如原是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刘武的门客。在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老家成都,可是家境贫困,无以为生。他一向跟临邛县令王吉很有交情,便到临邛县去做客,受到王吉的礼遇。

  王吉告诉司马相如说,临邛当地有位富人,名叫卓王孙,他有个女儿卓文君,生得聪明无比,美貌无双,如今在娘家守寡,与司马相如是天生的一双。司马相如听了,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王吉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事在人为。

  后来,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是有名的文人,也是县令的好友,就宴请了他,并顺便发了一百多张请帖,邀请了很多县中的官员与有名望的人。于是,司马相如就带上自己从不离身的珍爱之物绿绮去了。

  这个“绿绮”是我国的四大名琴之一,是别人转赠给司马相如的礼物。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

  这篇《如玉赋》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这张“绿绮”是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司马相如得“绿绮”后,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宴会开始,卓王孙带领众宾客向司马相如敬酒,少不了说了许多奉承话。

  正在大家喝得高兴的时候,王吉向大家介绍说:“相如先生是当今第一名流,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琴也弹得很好。今天有嘉宾美酒,何不请相如先生弹奏一曲呢?”众人听了,齐声叫好。

  司马相如推辞了一番,便弹奏起来。他先弹了一支短曲,后来看到竹帘后面有一个影影绰绰穿白衣服的女子在听琴,知道是卓文君。

  原来,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听说司马相如来做客,早就想见识一下这位大才子。她本来就喜爱音乐,听到琴声,就偷偷地躲在帘子后面看。

  司马相如施展自己高超的琴技,弹起了一曲《凤求凰》,通过琴声,向卓文君表达了自己爱慕的心情,正像曲中的唱词所言:

  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

  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这一首表达相如对文君的无限倾慕和热烈追求。白话文的意思是:有位俊秀的女子啊,我见了她的容貌,就此难以忘怀。一日不见她,心中牵念得像是要发狂一般。

  我就像那在空中回旋高飞的凤鸟,在天下各处寻觅着凰鸟。可惜那美人啊不在东墙邻近。

  我以琴声替代心中情语,姑且描写我内心的情意。何时能允诺婚事,慰藉我往返徘徊,不知如何是好的心情?

  希望我的德行可以与你相配,携手同在一起。如果无法与你比翼偕飞,百年好合,这样的伤情结果会令我沦陷于情愁而欲丧亡。

  司马相如接着弹奏吟唱: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这一首写得更为大胆炽烈,暗约文君半夜幽会,并一起私奔。白话文的意思是:凤鸟啊凤鸟,回到了家乡。行踪无定,游览天下只为寻求心中的凰鸟。未遇凰鸟时啊,不知所往。怎能悟解今日登门后心中所感?

  有位美丽而娴雅贞静的女子在她的居室。居处虽近,这美丽女子却离我很远。对她的思念之情正残虐着我的心肠。如何能够得此良缘,结为夫妇,做那恩爱的交颈鸳鸯?但愿我这凤鸟,能与你这凰鸟一同双飞,天际游翔。

  凰鸟啊凰鸟,愿你与我起居相依,形影不离,哺育生子,永远做我的配偶,情投意合,两心和睦谐顺。半夜里与我互相追随,又有谁会知晓?展开双翼远走高飞,徒然为你感念相思而使我悲伤。

  《凤求凰》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熔《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

  司马相如的这一曲《凤求凰》弹奏完毕,宾客们无不叹为观止,而深懂琴理的卓文君也听出了琴声中的意思,不由得为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也产生了敬慕之情。宴毕,司马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封求爱信。

  卓文君不愧是一个奇女子,她接到求爱信后激动不已,但她知道父亲不会同意这门亲事,就在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来,投奔了司马相如。俩人连夜乘车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

  俩人回成都之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大大方方地回临邛老家开酒肆,自己当垆卖酒,终于使得要面子的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一段被人乐此不疲传颂的美好爱情,就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爱情自由的典型代表。

  凤和龙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两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

  但当龙和凤在一起时,就成了既威严又和美的象征,因此“龙凤呈祥”不仅在古代的皇家装饰上很受欢迎,也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关于这个吉祥纹饰的说法,是有来历的。

  相传在春秋时代,东周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秦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自从有了玉笙,公主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

  弄玉长到十几岁时,已经是个姿容无双、聪敏绝伦的女孩了,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但弄玉不从,坚持对秦穆公说:“如果对方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我宁可不嫁!”秦穆公疼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正吹得起,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箫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

  秦穆公很好奇,向弄玉打听,公主说也不知道是谁在附和,只知道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的。秦穆公马上派出大将孟明寻找吹箫人。孟明一路走一路打听,一直找到华山脚下。

  当地有一位樵夫告诉孟明说:“我听说华山中峰的明星崖隐居着一位少年,名叫箫史,他很会吹箫,箫声不仅动听,还能传到数百里之远呢。”孟明连忙到明星崖找到箫史,将他带回了秦宫。

  当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箫史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画着的金龙、彩凤却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得入痴,齐赞说:“真是仙乐啊!”不久,弄玉和箫史就成婚了。

  成婚之后,夫妻俩每日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箫史教弄玉用箫吹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吹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一条龙也来到了他们的庭院里欣赏音乐。

  这时,箫史感叹说:“宫中的生活虽然富足,可我更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啊!”弄玉笑着回答说:“如果你已经厌弃了荣华富贵,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说完,夫妻二人又合奏起来。

  片刻之后,龙飞凤舞,天上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箫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箫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百年好合的忠贞爱情。

  龙凤呈祥也是一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描绘了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同时,龙纹和凤纹分别作为吉祥图案发展了很长时间:

  最早的龙纹见于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并有多处发现,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翁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该玉龙长26厘米,身体卷屈,长吻前伸,有兑成对称的鼻孔,所以有人认为龙头是由形演变来的,从而与原始农业生活有密切关联。

  最早的凤纹还是鸟纹,多见于牙骨器的雕刻上。有一件鸟形匕,用象牙制成的,条形的牙匕上,刻小身大尾的鸟,柄端成鸟首,鸟身和翅膀刻出羽毛状,背面有小孔,可以穿绳悬挂。

  还有个被称为双凤朝阳的牙雕碟形器,表现一对相向的双鸟,勾喙,圆眼,抬首向往;中间饰以五环同心圆,上有火焰状纹饰,如太阳光芒。也有人认为不是太阳而是鸟卵,或称为双凤朝卵,寓意生育崇拜的含义。

  原始时代的凤纹文物还有个双鸟纹骨匕,用兽肋骨刻成。柄部有两组鸟首纹样,每组以一圆居中,分别可出两个反向的鸟首勾喙大眼,头颈外伸,有仪有爪,形成连体,因又称连体双鸟纹。

  到了夏商,龙已经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留下了珍贵的古代工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史迹。在商周以及战国青铜器的纹样中,有不少交叠缠绕的小龙,以这些特征命名的为蟠螭纹、蟠虬纹等。

  大体上在宋代以前,龙多与结合作为龙纹,有威武之意。宋代以后多表示天子、权力;在民间,则表示吉祥、喜庆、勇猛、神威等。在商代青铜器纹样中,龙纹并不十分显要,但有多种变化,如卷龙纹、双龙纹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凤纹是在商代后期出现的,比鸟纹更加华美,头上有冠,有的是长冠,垂直于颈部甚至是背部;有的是花冠,成花朵状;有的是多齿冠;呈羽毛状。卷曲的羽尾有的显出孔雀翎羽,有的已和体干分开。作为主要传承纹样。

  到了西周时期,凤纹已经是当时的流行纹样之一了。周代凤纹动态作回首卷尾状。西周穆王时的凤纹,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头上冠羽飘动,身后羽尾飞舞,颈上有垂鳞状羽片,腹前有涡旋状的翼纹,十分优美,应是此时期的代表作。

  凤纹作为青铜器的装饰,在周代极为盛行。周代的纹样,也大量采用凤纹。这主要是因为商代尚迷信,以祭祀天和神为主要目的,而兽面纹能充分体现祭祀活动的威仪。

  作为祥瑞的凤鸟,自然占据兽纹的主要地位。周代倡导礼治,宣扬社会的秩序和美好,作为“见天下大安宁”的凤鸟,更能充分表现这种社会观念。所以,周代昭、穆时期凤纹大量流行,以致有学者将那段时期称为“凤纹时代”。

  在传统纹样中,除了保守的北方燕国地区将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之外,其余各国都在应用龙纹。此时的龙纹多做交缠穿插状,仍为蛇形长体,有交龙纹、多头龙纹等,有鸣叫状、飞舞状。

  当时的饕餮纹简化,向汉代的俯首纹过渡,而龙纹和凤纹,已是汉代四神纹中青龙和朱雀的雏形,向定型化转变。

  汉代的龙纹多为单体,四肢劲健,体为游龙形,作行走状。头扬,有的身有翼。常作为四神之一,与白虎、朱雀、玄武配位系列图案。

  汉代的凤纹也是单体,或竚立,头有高冠,孔雀尾;或做飞舞状,展翅扬足,称为舞凤。一般为四神之一,称为朱雀,凤鸟口中多衔珠。

  到了魏晋北朝时期,龙凤纹大体仍传承汉代纹样的特点,变化较少。龙纹和凤纹多是作为四神系列图案单独应用,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受外来文化影响,当时的凤纹的羽尾夸大如鳞片状。又受佛教影响,凤常常立于莲花之上。这一时期的工艺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龙纹至隋唐时代已完全成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出现于墓室石刻、碑石之上,其身份以通天神兽为主;另一类广泛出现于实用器皿、建筑构件之上,其身份以吉祥瑞兽为主。

  龙纹这两种基本含义本来就是紧密关联、难以截然分开的,但至隋唐以来,龙纹含义的重心明显偏向于后者。唐代的墓室壁画十分发达,但其主要内容均以墓主人生前生活为题材,龙纹多以龙虎相辅、四灵、十二生肖俑及天象的组成部分出现,像墓主人乘龙升天的传统画面则不再盛行。

  与此相反,在隋唐的实用器皿上,龙纹出现极为普遍,并多与蔓草、花卉及各种动物组合出现。这说明龙纹在当时基本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隋代龙纹可以河北赵县安济桥栏板上的石雕龙纹为代表。著名的赵州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由当时的名匠李春设计建造,也是我国第一座石构坦弧敝肩拱桥。

  赵州桥的望柱、仰天石、栏板上皆有雕刻,其中以龙纹最为精美,共有奔龙、对龙、交颈龙、穿石龙等多种形式,其中奔龙为单龙飞驰图案,龙巨首吐舌,体躯舒展,姿态奔放雄健,颇具六朝遗风。

  对曲身飞腾的双龙,分持火珠与宝相花抬爪相对,图案具有佛教艺术色彩与吉祥含义;交颈龙为一对行龙两颈相交,皆口吐莲花,十分精美;而最有特色是其中的穿石龙图案,图中双龙巨首硕角,躯体若兽,龙的首、尾两端从石中探出,龙身中断隐没石中。

  龙纹的工匠既表现了龙穿岩引水、变化莫测的神通,又弥补了栏板短小无法表现龙之长躯的缺憾,处理手法轻灵巧妙,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而这正是隋唐龙纹所具有的时代风格。

  隋代日用器皿上的龙纹以龙柄瓷壶最具特色。以龙为造型的器鋬早在东周时代就已经出现,而六朝匠人巧妙地将这个传统的艺术手法运用于陶瓷艺术,到了隋代,以龙为柄的陶瓷工艺日趋成熟。

  1957年陕西李静训墓出土曾出土一个白瓷双龙双联瓶,瓶为双体,似浑圆的龙躯;双柄自瓶体伸出而为龙颈,龙颈直竖突出表现了龙的渴态;双柄上端为一对龙首,探入瓶口,吸引瓶中之水。双龙造型质朴洗练、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凤首、龙柄是隋代瓷壶的常见造型,如与上壶同出一墓的白瓷龙柄凤首壶,壶高27.4厘米,一侧为形态若鸡的凤首,另一侧为首入瓶口的龙形柄。最为精美的隋代龙凤纹壶当数河南汲县出土的青瓷凤头龙柄壶。

  这个文物的壶盖是戴冠凤首造型,器柄为一完整的四足之龙,龙下足立于瓶底,一对上足支撑于瓶身,龙首探入瓶口,造型极其生动。壶身布满中亚风格的图案纹饰,与我国传统的龙凤纹相映成趣。

  龙凤合璧都是我国传统中具有阴阳相辅含义的吉祥纹像,隋代则迅速向世俗化、审美化发展,充满了清新活泼的生机。

  唐代时,龙凤纹的种类又多出了云龙纹、鱼龙纹。云龙纹的龙,龙体中间仍很粗大,头小尾细,四肢突出,多位三爪尾从后肢穿出。一般作圆形适合纹样,并以朵云纹填饰作为陪衬。唐代云纹多运用于陶瓷、玉雕和铜镜上,以铜镜上的云龙最为精彩。

  鱼龙纹则是指龙首鱼身的一种变形纹样,因为它基本仍属鱼形,因此以龙鱼称之。在我国古代传说中,龙和鱼常有相连的关系,鱼化龙或鲤鱼跳龙门就是这类传闻的记述。

  唐代的凤纹,多为展翅舞蹈状,因此称为舞凤纹。在此之前直到唐代,凤纹大多是表现朱雀或站立或展翅,头顶花羽,昂首挺胸,动态各异,长长的花冠,卷曲的鱼尾形态十分优美,常与龙陪衬使用。

  宋代的龙纹,其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汉唐以来的走兽形,粗体细尾,四足如兽状,转而恢复到汉以前的蟒蛇形,身体修长,四足粗短,可以盘足起状。

  宋代绘画中的云龙图,定窑、磁州窑的龙纹以及缂丝百花攒龙纹,大体都呈蛇蟒状。龙纹多单独应用,或与云水相结合。

  宋代的凤纹已作飞翔状,不似汉唐时期的伫立姿态。双翅伸展,鱼尾飘动,或作羽毛状,或作卷草状,但已不若当代的华丽。此时的凤纹多于鸾相配,雄凤雌鸾;或为凤凰,雄凤雌凰。

  元代的龙纹基本和宋代相似,龙足的肘弯处一般饰有三条带纹,以加强其动感,并用以填饰装饰面的空间。有行龙,如元瓷上所饰的龙纹,动态优美,生动劲健;有团龙。

  在龙纹组合上,除宋代所见的云纹和水纹外,龙与凤的结合是此时期的特点。自原始至唐宋,装饰上的纹样,多于虎纹相结合。自元代起龙与凤开始成对,寓意帝室,在建筑彩画石雕上多以龙凤相配,作为宫殿的装饰纹样。

  元代的凤纹应用很广,陶瓷、银器、铜镜、石刻等均常见,而以陶瓷的凤纹最为突出。形式多样或单只或成双,作飞翔状,双翅伸展,羽尾飘动,显示其矫健生动的艺术特色。

  龙纹发展到明代,其艺术形象已经定型化,即“行中弓,坐如升,降如闪电,升腼脑”。

  明代的龙纹嘴较长,多为闭合状头上的毛向前飘伸,显示其力量。明代时也出现了正面龙,一般表现为坐龙、团龙,龙的爪呈轮状,组成圆形,称为轮爪,这是宫廷器物服饰所用的龙。

  明代的民间也流行用龙,但其含义和皇家不同,往往是表示威武、力量和作为求雨的工具。在装饰上,也多用龙纹,反映在刺绣、印染、木雕、漆器等工艺上,只是形象简朴,而且不能用五爪龙。

  明代的凤纹多作飞翔状,头大,细颈,展翅,羽尾飘动,形式优美。在工艺美术中,凤纹多用于陶瓷、染织、金银器、石刻、木器、漆器中。此外,也作成凤冠、凤钗等器物,为妇女的高贵饰品。

  清代的龙凤纹,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格式,但应用极广泛,在陶瓷、染织、刺绣、漆器。金工、雕刻、彩画、剪纸等各类装饰中,均大量采用。有龙凤合用,也有龙凤单独用。凤有如意高冠、三尾羽、五尾羽或多羽。

  清代的龙纹已完全程式化,并赋予了吉祥意义。龙的装饰形式有多种多样,有行龙、坐龙、升龙、团龙、蟠龙等;有对龙和子孙龙,有草龙,有拐子龙。龙自古被人视为神物,隐喻祥瑞。

  清代的凤纹,其形象大体与明代相似,只是装饰更为华美,并组合为吉祥意义。凤纹与牡丹组合,称为凤穿牡丹,寓意幸福美好;凤纹与百鸟组合,称为百鸟朝凤,是广绣中常见的装饰题材。

  明清以来的龙纹和凤纹,不同阶层有不同的含义。封建统治阶级以龙代表皇帝,以凤表示皇帝,作为身份的象征等。在民间,龙凤则另有意义。人们以龙象征威武力量,以凤代表美好。

  龙纹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形象的演变,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河南濮阳蚌饰龙开始,到商周青铜器上的龙纹,多于水器铜盘相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龙,多作蟠绕状;

  第二阶段的龙纹汉魏六朝时期,龙作走兽状,与白虎、朱雀、玄武相结合,成为系列图案,代表方位其含义与阴阳五行结合;

  第三阶段,隋唐两宋时期,龙从走兽形象过渡到蟠行形象;

  第四阶段的龙纹是在元明清时期,身躯渐长,脱离兽身成为蛇体的龙,多于凤相配用,代表阴阳,或为统治者所用,代表帝王和皇后,以体现王权。

  龙和凤,一个是众兽之君,一个是百鸟之王;一个变化飞腾而灵异,一个高雅美善而祥瑞,两者之间神性的互补和对应,以至于美好的互助合作关系的建立,便“龙飞凤舞”、“龙凤呈祥”了。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中,龙凤是很好看的一种。画面上,龙、凤各居一半。龙是升龙,张口旋身,回首望凤;凤是翔凤,展翅翘尾,举目眺龙。周围瑞云朵朵,一派祥和之气。

  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因此,凤凰又称“太阳鸟”、“阳禽”、“火精”,所谓“丹凤朝阳”、“凤鸣朝阳”、“火凤凰”。

  龙的取材对象多为“水物”、“水兽”和“水象”,从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龙和凤的配合、结合、对应,反映着古人的阴阳观。

  出土的商代和战国时期的玉饰、玉佩,有的龙衔凤,有的凤驮龙,有的龙在凤下,有的龙凤同体,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阴阳是不同的、相对的,又是相关的,谁也离不开谁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成为龙与凤关系的美谈。孔子曾向老子问礼,归来后感叹老子是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们说起老子的话:“我知道鸟是那种能飞的动物,鱼是能游的动物,会行走的动物可以捕捉到,会游动的动物可以用网捕捞,会飞的动物可以用弓箭捕捉。但是像龙那种能乘着风云飞上天的动物,我就不了解了。老子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条高深莫测、难以企及的游龙啊!”

  道家学派经典著作《庄子·外篇·天运》也记载这件事说:当年,孔子曾专程赴洛邑拜见老子,相互交流,互取其思想之道。但当孔子归来后,却闭口不谈与老子的见面,整整3天没有说话。

  孔子的弟子们很奇怪,问他说:“您跟老子谈了些什么呢?为何归来后久久不语呢?”

  孔子感叹说:“我竟然见到了龙!它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翔乎阴阳,我这个凡人在那条龙面前,口张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讯,又哪有资格规谏人家呢!”

  孔子两次用对比的手法说出了老子不是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河里的游鱼,而是来往宇宙天地之间的龙,说明孔子认为老子及其学说对世事人间发展变化料事如神,揭示宇宙天地发展规律犹如神明。

  另一则故事是《庄子》上面记载的:老子见孔子带着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问道:“前边都是谁?”孔子回答说:“我这五个弟子,子路勇敢、力气大,子贡有智谋,曾子孝顺父母,颜回注重仁义,子张有武功。”

  老子听后感叹说:“我听说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它的首、翼、背、腹和膺分别有德、顺、义、信、仁这几个字,就和你一样啊!”这是老子将孔子比为凤。

  孔子用龙比老子,是取了龙升天潜渊、灵异善变的神性,来比老子的静动自如的神采和纵横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辨才能。

  老子用凤比孔子,则是取了凤的亲德嘉仁的神性,来比孔子的智善和悦的品性,及仁爱为本、律己惠人的圣德。这大概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龙凤配合、对应的记载了。

  大约从秦汉时期开始,龙和凤的关系有了变化,有很多出土的文物都表现了对应、结合这种文化。如秦代的“鎏金龙凤纹银盘”、汉代的“四神纹”瓦当、陕北榆林出土的汉墓石门上的龙凤纹、北魏仙人乘龙跨凤的石刻墓志边缘装饰画、隋代的青瓷凤头龙柄壶、唐代的龙凤纹铜镜等等。这样的对应与结合,一直延续到当代。

  另一方面,龙的身上开始有了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们都说自己是“真龙天子”,如秦始皇称“祖龙”;汉高祖是其母感蛟龙而生,而且生得“隆准而龙颜”;王莽要“当仙成龙”;汉光武帝“梦赤龙”等等。

  既然帝王们称龙比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称凤比凤了。帝王要穿“龙衮”,帝后便戴“凤冠”;帝王住“龙邸”,帝后便居“凤楼”;帝王有“龙火衣”,帝后便有“凤头鞋”等等。

  这样一对应,凤便有了一个大的变化,即由“阳”转“阴”。因为,帝王们绝大多数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着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权力,加上龙呼风唤雨的威力、飞举变化的能量,正和属“阳”的男性相吻合。

  凤由于其外表美丽,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属“阴”的女性相接近。因此,虽然凤本是凤凰的简称,虽然凤凰是分雌雄的,才有所谓“凤求凰”。但在和作为帝王的龙对应之后,就雌雄不分,整个地女性化了。

  龙与凤配合、对应的情形,不仅出现在帝王左右,也广泛地流行于民众之间,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习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

  总之,没有凤,龙就是孤单的龙;没有龙,凤就是凄清的凤。龙因力而生,凤因美而活。龙的力为凤的美提供着支撑和归宿,凤的美为龙的力提供了目标,增添着特别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