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战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1-01-06 属于: 犹太人与犹太教

以色列国防军和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在黎巴嫩南部发生的战争。战争从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实施以“加利利行动”为代号的行动计划、入侵黎巴嫩开始,到1985年6月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南部撤到黎、以边界地区结束。

战争的前奏 巴解组织自1968年起在贝鲁特建立基地。1970年9月约旦内战之后,约15万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出约旦,逃往黎巴嫩安家,其中5万名巴勒斯坦人和大部分巴解组织骨干成员在贝鲁特安营扎寨。居住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人高达50万人。黎巴嫩由此成为巴解组织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的主要基地。

以回击恐怖主义活动为借口,以色列针对巴解组织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利塔尼行动”。这次行动的直接导火线是:1978年3月11日恐怖主义者袭击了从海法到特拉维夫公路上的一辆旅游汽车,造成36名以色列人死亡,76名以色列人受伤。

1978年3月15日凌晨,以色列出动25000人,在海、空军的支援下分三路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对巴解组织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一周战斗,以军深入黎巴嫩纵深10—15公里,控制了利塔尼河以南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区。以色列称这次行动为“利塔尼行动”。3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并决定成立“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进驻黎巴嫩南部地区,以监督停火。6月13日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全部撤出,但将黎、以边境沿线地区交给黎巴嫩哈达德少校指挥的基督教警察局控制,哈达德得到以色列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支持。

联合国临时部队进驻黎巴嫩南部后,巴解组织失去了突袭以色列的前哨基地。因此,巴解组织设法恢复它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它与联合国部队达成了一项非正式的协定:联合国部队不阻拦巴解组织部队向以色列出击。1980年6—10月,巴解部队曾从联合国部队防区向以色列发动了60多次军事行动。自1981年5月起,巴解武装对以色列的攻击升级,不断炮击以色列北部城镇。5—7月,以色列北部26座城镇相继遭到巴解炮火的猛烈轰击。1981年7月至1982年6月,巴解组织共向以色列发动了290次攻击,打死29人,伤271人。于是,以色列贝京政府决心要消灭这支巴解武装。

1982年6月3日傍晚,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什洛莫·阿尔戈夫被阿拉伯恐怖主义者袭击,受重伤。次日,以色列政府下令空军袭击设在黎巴嫩纵深的巴解游击队基地,包括贝鲁特的军火库、总部大楼和难民营在内的作战阵地、训练营地等22个目标。阿拉法特遂于当日下令对黎南部“安全区”和以色列北部边境全线进行连续24小时的炮击,仅在以色列境内,就有23个居民点遭到30次炮火袭击。

第一阶段 6月5日晚以色列内阁召开非常会议,作出入侵黎巴嫩的决定。当夜,以色列武装力量就越过以黎边境。6月6日11时,以色列出动约两个师的兵力,在空、海军的支援下分三路向黎巴嫩南部地区的巴解组织武装力量发起突然进攻。西路军平均每日推进30公里,中路军为20公里。在向北推进的过程中,三路大军又各以部分兵力实施穿插迂回,将巴解武装分割包围,然后进行反复清剿。至9日,西路军已进抵贝鲁特以南4公里处的国际机场,中路军和东路军进抵贝鲁特—大士革公路后就沿贝卡谷地西侧部署。

以色列在摧毁黎南部大部分巴解组织基地后,便腾出手来对付驻在黎巴嫩南部的叙利亚军队。为了保卫在贝卡谷地的萨姆—6型导弹基地,叙利亚向黎增派1.6万名军人,使叙军在黎部队增至4万人,同时,向贝卡谷地增调了3个萨姆—6型防空导弹连,使叙在该地的防空导弹连达19个。6月9日凌晨,以色列总理贝京批准了国防部长沙提出的彻底摧毁叙利亚在贝卡谷地导弹群的要求。6月9日下午,以色列对叙利亚导弹基地实施大规模空袭,摧毁了叙军的17个导弹连,在空战中击落了23架叙利亚飞机。第二天在空战中又击落了25架叙利亚飞机,摧毁了叙军2个导弹连。同一天双方还发生了坦克战。黎巴嫩战争第一阶段于6月11日深夜结束,这一天叙利亚和以色列分别宣布停火。

6月11日以色列军队占领了黎巴嫩4500平方公里的领土,摧毁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军事基地,抓走了6000多名巴解战士,缴获了1320辆军车,其中包括数百辆坦克,215门远射炮,1300多枚反坦克导弹。以色列部队死亡130人,受伤约600人。以军的入侵使1万名阿拉伯人死亡,1.5万人伤残,50万和平居民失去家园。

第二阶段 开始于6月11日在贝鲁特地区爆发的军事行动。贝鲁特地区的以色列武装力量接到命令,要对贝鲁特实施包围,并与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民兵建立直接联系。6月14日,以色列调集了35000人,300多辆坦克和100多门大炮开始围攻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以军先进入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控制的贝鲁特东区,从东向西包围。接着,又从贝鲁特以南突破巴游击队在哈勒迪地区的防线,占领贝鲁特南郊的黎巴嫩大学理工学院。6月21日,又向贝鲁特东南重镇布哈姆敦的叙军阵地发起进攻,于24日下午占领该镇。以色列军队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的22公里线段,从而切断了叙利亚与贝鲁特之间的交通联系。与此同时,以色列海军封锁了贝鲁特市北面和西面的海面,与陆军一起完成了对贝鲁特市西区的包围。黎巴嫩战争的第二阶段至此结束。

在第二阶段期间,美国总统特使哈比卜在耶路撒冷、贝鲁特和大马士革之间进行穿梭外交,力图控制局势。以色列建议建立多国部队,进驻以色列边境北部45公里的安全区。同时,以色列国内产生了反对情绪,原因是政府所宣告的战争目的已经达到,然而军事行动不仅没有停止,而且变得更加激烈。

第三阶段 以色列包围贝鲁特,目的是迫使巴解组织和叙利亚从该市撤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一阶段持续了约2个月。6月23日以色列总理贝京访美归来,在美国他表示,只要巴解组织威胁以色列的安全,以色列国防军就将留在黎巴嫩。6月29日在以色列议会会议上,贝京建议被围困在贝鲁特的巴解武装力量在红十字会的保护下撤到叙利亚。拉宾代表工党联盟在辩论中发言,表示支持战争最初的目的——在以色列北部建立安全区,反对达到“补充”目的的任何企图,诸如消灭巴解组织,摧毁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军事存在,在贝鲁特建立亲以色列的政府。议会以60票赞成、47票反对确认了贝京的意见。

同时,以色列加强了对贝鲁特的封锁。7月4—12日,以色列连续不断地对贝鲁特西区进行狂轰滥炸,还多次对贝鲁特西区60万居民实施断水、断电。以色列政府再次声明,要求巴解组织离开黎巴嫩。然而在以色列国内举行了反对政府政策的大规模示威(第一次于6月26日举行)。7月21日,巴解战士在以军防线后面发动了三次袭击。以色列以此为理由对贝鲁特发起进攻。8月4日,以军分三路向贝鲁特西部推进。在巷战中,以军损失惨重。仅8月4日一天,以军就有18人死亡,约100人受伤。巴解组织声明,如果一切顺利,巴解武装力量可于8月中旬撤出贝鲁特。从8月21日至9月1日,1.45万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士兵撤出贝鲁特,其中8千人撤到叙利亚和黎巴嫩西部的贝卡地区,其余的通过海路撤离贝鲁特,被8个阿拉伯国家所接受。撤军在由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组成的多国部队监护下进行,多国部队8月21日开进贝鲁特。至9月1日,战争第三阶段结束。止此,以军345人死亡,约2100人受伤,5人失踪,3人成为叙军俘虏。以色列两架战斗机和两架直升机被击毁。叙军约300名战士成为俘虏,损失90多架飞机,约400辆坦克和19个地对空导弹连。巴解组织约1000人死亡,在黎南部经营10多年的军事基地和军火库全部丢失。

夏蒂拉和萨卜拉难民营大屠杀 除了夏蒂拉和萨卜拉两个难民营外,以色列国防军实际上控制了整个西贝鲁特。9月14日下午,亲以的黎巴嫩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在爆炸事件中遇难。9月15日凌晨,以色列军队以此为借口重新开进西贝鲁特,包围了夏蒂拉和萨卜拉难民营。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亲自批准黎巴嫩长枪党民兵进入西见鲁特的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搜索与清剿。9月16日下午6时许,长枪党1000多民兵开进夏蒂拉和萨卜拉两个难民营,对无辜平民进行了近40个小时的大屠杀,约有1000名难民(包括儿童、妇女)被杀害。

贝鲁特大屠杀事件遭到世界舆论的一致谴责。9月24日,在特拉维夫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据估计,参加者有20—40万人),要求总理贝京和国防部长沙龙下台。以色列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首先是当时的总统纳翁,要求对大屠杀事件进行正式调查。在反对派的压力下,以色列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在9月27日的内阁会议上决定成立调查委员会。根据以色列法律,这种调查委员会的首领应当是法官。以色列最高法院院长卡汉(1914—1985)同意担任调查委员会主席。1983年2月调查工作结束,并发表了正式报告。报告确认,难民营大屠杀的罪魁祸首是“黎巴嫩武装力量”。同时,委员会得出结论说,以色列国防军和以色列政府一系列负责人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屠杀事件的发生。调查委员会批评总理贝京和外交部长沙米尔的行为,认为国防部长沙龙对屠杀事件负有责任,并建议解除他的职务。由于这个建议,沙龙被迫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留在内阁改任不管部长。

以色列分阶段撤军 1982年12月28日,在美国的撮合下,黎巴嫩和以色列就外国军队撤出黎巴嫩问题开始谈判。经过5个月的艰苦谈判,于1983年5月17日签署了以黎和平协议。协议规定,在叙利亚和巴解组织撤军的条件下,以色列军队将在协议生效后8—12周内撤出黎巴嫩,双方结束战争状态。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纵深40—45公里的安全区,由黎巴嫩政府军两个旅维持治安,由亲以色列的哈达德少校(“自由黎巴嫩军”司令)任安全区副司令。

黎以撤军协议的签订在阿拉伯世界中引起不同的反响。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摩洛哥等国表示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叙利亚、利比亚、也门、民主也门等国和巴解组织表示反对。叙利亚一再声明,叙军是应黎巴嫩政府的邀请进驻黎巴嫩的,与以色列撤军无关;叙军将继续留驻黎巴嫩,即使黎巴嫩政府现在提出要求,叙军也不撤。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叙利亚在黎巴嫩贝卡谷地加强兵力,并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以显示其留驻黎巴嫩的决心。

黎以协议的签订使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教派进一步对立。1983年7月23日,黎巴嫩反对派各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民族拯救阵线”,要求现政府辞职和废除黎以协议。“民族拯救阵线”得到叙利亚的大力支持。为了解决黎巴嫩的危机,黎巴嫩新任总统、已故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的哥哥阿明·杰马耶勒于1984年2月29日至3月1日,同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讨论了解决黎巴嫩危机的途径。3月2日,黎巴嫩各反对派领导人也到大马士革同叙利亚外长沙雷举行会谈。在各方压力下,黎巴嫩政府于3月5日正式宣布废除黎以协议。

从1983年5月下旬起,以色列政府就酝酿单方面部分撤军问题。7月20日,以色列内阁就此作出决定。9月3日,以色列军队开始从阿莱山区和舒夫山区往南撤至阿瓦利河,共撤出600平方公里的地区。迄至1983年年底,以色列军队在黎巴嫩战争中共死亡560人,伤3000多人。

以色列部分撤军遭到黎巴嫩政府的坚决反对,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把部分撤军作为全面撤军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以色列提出一个全面撤军的时间表,但是遭到以色列政府的拒绝。8月初,美国特使麦克法兰与以色列总理贝京会谈时,也明确要求以色列制定一项全面撤军的时间表,遭到贝京拒绝。

1984年9月13日,以色列组成了工党与利库德集团轮流执政的联合政府。面对内外压力,以色列不得不考虑尽快从黎巴嫩撤军问题。1985年1月14日,以色列内阁通过了于1985年9月15日前分三个阶段从黎巴嫩撤军的计划。该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第一阶段(1月20日至2月16日),以色列军队从黎巴嫩阿瓦利河以南,包括西顿及其周围地区撤至利塔尼河一线;第二阶段(4月24日完成),从与叙利亚军队对峙的贝卡谷地撤至哈斯巴亚周围;第三阶段(6月10日完成),以色列军队全部撤回以色列境内。根据以色列的撤军计划,以色列将撤出约2800平方公里的土地。至6月上旬,历时三年的黎巴嫩战争宣告结束。但是,以色列实际上仍控制着黎巴嫩南部边境约800平方公里的土地。因为以黎边境地区的黎巴嫩地方警察局继续得到以色列的直接支持,哈达德去世后,拉赫德将军任警察局局长。

在以色列占领黎巴嫩期间,黎巴嫩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员死亡总数达1.78万人,受伤人数约为3万人。

犹太人与犹太教的其它文章:

  • 《上行之
  • 《上升》
  • 万湖会议
  • 大祭司
  • 大国对巴勒斯坦统治权的争夺
  • 大利拉 Delilah